寧夏引黃灌溉:一條條古渠造就“塞上江南”
摘要: 始于秦盛于漢 縱橫交錯流潤沃土 寧夏引黃灌溉的歷史始于秦代,盛于漢代。秦渠、漢渠等12條引黃古渠系歷經2000多年,仍發揮著流潤沃土的作用。如今,寧夏平原引黃
始于秦盛于漢 縱橫交錯流潤沃土
寧夏引黃灌溉的歷史始于秦代,盛于漢代。秦渠、漢渠等12條引黃古渠系歷經2000多年,仍發揮著流潤沃土的作用。如今,寧夏平原引黃古渠縱橫交錯,渠道總長1284公里,引黃灌溉面積551萬畝。
寧夏平原四分之三靠黃河潤育
當你打開寧夏平原的地形圖時,就會發現總面積8000平方公里左右的寧夏平原,其中約6000平方公里都是黃河灌區,占寧夏平原面積的四分之三。
將黃河之水引入到寧夏平原的,則是一條條古渠。專家、學者們公認,寧夏引黃河水灌溉的歷史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
在著名史志專家吳忠禮看來,寧夏的引黃灌溉,與移民戍邊密不可分。寧夏的移民始于秦朝,盛于漢代,因此對寧夏的引黃灌溉,專家們有兩種意見,一說是始于秦始皇時,一說是始于漢武帝時。
一條條古渠造就“塞上江南”
有著“塞上江南”美譽的寧夏,是一個讓人神往的地方,而造就這一美景的,是一道道河渠,其中唐徠渠就是大工程之一。
據考證,唐徠渠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但唐徠渠真正壯大,成為寧夏平原上的主渠,還是在唐朝。后經各代整修,渠口開在青銅峽旁,經青銅峽、永寧、銀川、賀蘭等縣市向北流去,到平羅縣終止,全長約322公里,有大小渠道500多條,灌田90萬畝,居銀川平原14條大渠之首。
吳忠禮在其著作《寧夏引黃灌溉今昔》中,曾經詳細考證,在此前后,漢渠、胡渠、百家渠、七級渠、尚書渠、艾山渠等都得到修復。渠道的整修、開挖,擴大了灌田面積,僅漢渠、艾山渠、御史渠、光祿渠和特進渠就可灌田3700余頃,寧夏平原從此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譽。
“漢武帝時期,寧夏引黃灌溉既有資料可查,又有考古依據。”吳忠禮說,寧夏平原后世有名可查的光祿渠、七級渠、漢渠(漢伯渠)、尚書渠、御史渠、高渠等古渠,以及沿用至今的漢延渠、唐徠渠的原始渠道均為西漢時開鑿,只是初建時設施簡陋、規模較小而已。
在漢延渠管理處的一幅地形圖上可以看到,作為最古老的干渠之一,今天的漢延渠灌區航測耕地面積約54萬畝,灌區農業人口近16萬。到2004年,灌區年產糧食總量約2.5億公斤,是我區重要的優質糧食生產基地。
有高峰也有延續
在銀川唐徠渠畔,有一尊2米多高的塑像,塑的是元代水利專家郭守敬。
元朝初年,寧夏引黃灌區呈現出“古渠淤壞,泥沙淤淺”“田野荒蕪,生靈涂炭”的慘淡景象。1264年,郭守敬隨中書左垂張文謙行視寧夏,看到這一景象后,決心開挖毀壞淤淺的灌渠。經過數年,共修復、疏浚主干渠12條,使9萬余頃土地恢復了灌溉。這次修復的沿河渠道壩閘,設計精細、質量堅固,直到明代中期還在繼續使用。當今,寧夏引黃灌區仍普遍采用壩閘節制水量的辦法。
明清時期,統治者對有河渠之利的寧夏河套地區更為重視。寧夏引黃灌溉也走向了高峰,形成了以大清、惠農、昌潤、唐徠、漢延等渠合稱的河西五大渠。
“此后,寧夏平原上的灌溉體系基本延續明清時期的狀態。”吳忠禮說,這次寧夏引黃古灌區被正式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也是對寧夏引黃古灌區的一種延續和保護。(記者 張碧遷)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銀川晚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