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筒可以做成風箏? 這群老年人多才多藝
摘要: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1日電(袁秀月)“它雖然看上去是個話筒,但實際上是一個風箏。”11月30日,在第四屆銀發達人評選頒獎儀式上,風箏達人陳業嘉向觀眾介
中新網北京12月1日電(袁秀月)“它雖然看上去是個話筒,但實際上是一個風箏。”11月30日,在第四屆銀發達人評選頒獎儀式上,風箏達人陳業嘉向觀眾介紹他的風箏,“而且,它也是可以飛的,不是個擺設。”活動現場,北京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小娥、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總編輯王秋分別發言。馬志英、馬賀年、王小平等十位老人獲得“十佳銀發達人”稱號,張曉蓮、張祥等二十位老人獲得“優秀銀發達人”稱號。
“我從1978年就開始做風箏,現在也有幾十年了。”陳業嘉說,做手工從小就是他的愛好,即使今天還樂此不疲。他把在北京電臺看到的一支話筒做成了風箏,“我那天跟他們打賭說我能做成,他們還不信。”陳業嘉揶揄道。從蟈蟈、蝴蝶、仙鶴到撥浪鼓等日常用品,陳業嘉能將任何東西變成風箏,“我還有動態的風箏,蝴蝶的翅膀是會動的。”陳業嘉向記者展示了他的其他風箏作品,“放就是賦予風箏生命,我的風箏樣式雖多,但我保證每個都是能上天的,不然掛在墻上就是一個死物。”
“達人沒感覺,對銀發比較有感觸,前兩天理發師還說我的頭發該焗油了呢。”61歲的董耀會笑稱。十佳銀發達人中,最年輕的就是他,從“門外漢”到今天的長城專家,他曾是第一個在長城留下完整腳印的中國人。
最年長的則是90歲的馮樂耘,他曾是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因為從小就對木制手工感興趣,因此退休后又開始拾起這份愛好。他將中國古典建筑、家具中特有的暗榫技藝運用到玩具中,制作出一個個榫卯動物玩具,獅子、水牛、公雞,甚至還有彎曲的蛇。
來自天津的杜國林退休后就一心研究泥塑,現在已經完成近百件彩塑作品,題材廣泛,既有西方的雕塑,也有民間的仕女,還有年輕人喜歡的動漫。他表示,好奇心很重要,所有題材他都愿意嘗試。
趙錫山獲得繪畫達人稱號。他是一個“老北京”,已經在施興胡同住了75年,“我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對北京的感情很深。”從英語教師崗位退休后,他就開始用畫筆描繪兒時的記憶。用中國畫方式描邊,再加之西方畫的色彩和光影,趙錫山在自己的畫里“復原”著老北京。“我畫畫的原則是我必須親眼見過,看到什么樣就是什么樣。”目前,趙錫山已經畫下了一千多張老北京圖景。
80歲的運動老人陳樹林、方塊舞達人王小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周圍人開始健康運動。來自河北的兩位達人,馬志英常年致力于傳播農業技術,帶動村民致富;馬賀年則熱心公益事業,開辦愛心課堂,為1200多個家庭解決后顧之憂……
“讓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是我們的方向。”看過銀發達人的作品和經歷后,北京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小娥表示,這樣的活動應該多做多辦。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總編輯王秋則表示,看到老人們這么開心,她也想退休了。
銀發達人評選活動是北京電臺舉辦的一項展現老年人精神面貌的品牌活動,自2014年至今已舉辦四屆。本屆評選活動是首次突破地域限制,京津冀三地聯合舉辦,吸引了三地老人參與評選。北京市老干部局、天津市河東區老干部局、河北廣播電視臺生活頻率獲得優秀組織獎。本次評選通過“老年之友”微信公眾號平臺進行互動,從11月8日到18日,有三萬多人參與點贊,總點贊數超過十六萬。(完)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