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羅家壩遺址發現新石器時期遺存
摘要:11月25日,“羅家壩遺址出土文物陳列展”在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舉辦,展覽展出了羅家壩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包括青銅鼎、青銅豆、青銅印章、石器等。 中新社成

中新社成都12月6日電 (記者 賀劭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6日對外發布考古新發現,考古工作者對羅家壩遺址進行第四次考古發掘時發現一處距今4500至5300年的新石器時期遺存,這讓羅家壩遺址成為中國嘉陵江流域目前發現的堆積最厚、延續時間最長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作為中國目前所知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巴文化遺址之一,羅家壩遺址地處秦、楚、巴、蜀交界地。1999年、2003年、200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曾先后三次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累計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羅家壩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工作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進行。
“我們前三次考古發掘主要在羅家壩的外壩,對中部情況不了解,第四次發掘我們清理了不同時期的墓葬、灰坑、溝等各類遺跡近百處,發現羅家壩遺址涵蓋新石器、商周、漢代三個時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隊副隊長、羅家壩遺址考古隊領隊陳衛東介紹,新石器時期遺存的發現,是第四次考古發掘的最大收獲。
羅家壩遺址新石器時期遺跡主要有灰坑和水溝,新石器時期遺物主要有陶器、石器。其中,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較少,紋飾中以素面、繩紋為主,可辨器型有花邊口卷沿鼓腹罐、花邊口折沿深腹腹罐、高領壺等。
“有些石器雖然過了四五千年,但鋒利依舊,一不小心還會劃破手指,專家用鹿角等工具進行了石器打制模擬實驗,發現羅家壩遺址的石器石料均出于本地。”陳衛東說,這次出土的石器中磨制石器少,打制石器多,石器分析表明,漁獵采集經濟在羅家壩遺址的生業模式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環境土樣信息分析表明,羅家壩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中晚段,氣候轉暖,闊葉樹增多,氣候暖濕。浮選結果表明,羅家壩遺址的農業作物有稻、粟、黍等,但總量很少。
目前羅家壩新石器時代與東周時期存在缺環。陳衛東介紹,中國四五千年前曾發生過氣候干冷事件,有專家推測羅家壩新石器時代與東周時期的缺環可能與距今4000年前后的氣候干冷事件有關,也有專家推測五千年前的一次干冷事件讓漢中平原文化遷徙到羅家壩。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表示,羅家壩遺址與廣元、巴中等地的新石器遺址群一起,正在逐步構建川東北地區嘉陵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考古學文化序列,此次考古發掘對構建長江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格局、探討長江上游地區文明化進程與演進模式具有重要意義。(完)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