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齋走向大眾 讓甲骨文從“絕學”變“顯學”
摘要: 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引發熱議 漢字鼻祖 煥發生機資料圖:北京國家典籍博物館開館,展出館藏的甲骨文珍品四方風。中新社記者 蘇丹 攝 本報記者
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引發熱議
漢字鼻祖 煥發生機
本報記者 丁雅誦
12月26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國家文物局、國家檔案局、故宮博物院、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舉辦發布會,并邀請專家學者就“甲骨收藏與絕學振興”展開討論。
前不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消息,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古老的中國文字實現了中國記憶到世界記憶的升級,向世界展示出獨特的魅力。
100多年前,清代學者王懿榮在被稱為“龍骨”的中藥上,發現了一些神奇的刻紋。這些刻紋將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提前了1000年。這就是漢字鼻祖——甲骨文。
距今3000余年的甲骨文既是研究漢字發展和中國早期歷史的寶貴材料,也是我國泱泱五千年文明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甲骨文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幅商代先民生產生活的畫卷。”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林沄說:“比如從‘璞’字的刻寫形態,我們可以看到古人采玉的情景,在哪里能找到玉石、用什么工具開鑿等。”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鎮豪介紹,甲骨文自1899年被發現,至今近120年以來,先后出土約15萬片,單字量約4400個,可識可讀可厘定的約2400個。從海內外甲骨藏品的家底摸查,到編著集成性文獻《甲骨文合集》,再到構建數字化甲骨文字庫……近年來,殷墟甲骨正得到更為全面精細的整理與研究。
“在世界文明史上,幾大古老文明都曾創造過自己的文字。然而歷經千年,蘇美爾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等,與它們所代表的文明一樣,都被歷史的長河無情湮沒,而唯有漢字與偉大的中華文明,經久不衰,生生不息。”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表示,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之后,更重要的是繼續做好甲骨文研究、破解古文字難題,做到“絕學”不絕,“冷門”不冷,讓古老的漢字為新時代增強文化自信注入力量。
做好甲骨文的整理、研究與保護工作是文物工作者的時代擔當。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說,故宮博物院收藏甲骨約23000片,數量位居世界第三。故宮對這些院藏甲骨已經展開了專門的保護與整理研究工作。甲骨文的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將進一步加強各甲骨收藏和研究單位的協同合作,也為今后面向國內各界及國際社會的甲骨文宣教和推廣打下堅實基礎。
讓甲骨文從書齋走向大眾,從“絕學”變為“顯學”,還要在普及上下功夫。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說:“通過組織名家撰寫甲骨文科普讀物和教育讀物,博物館舉辦甲骨文專題展覽,圖書館舉辦名家講座等喜聞樂見的形式,對甲骨文知識進行推廣,尤其是在青少年中進行宣傳普及,這樣才能更大地激發民眾關注甲骨文的熱情,推動甲骨文煥發生機、代有傳人。”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人民日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