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首次測量出單分子的有效電荷
摘要:原標題:新研究首次測量出單分子的有效電荷 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近期宣布,瑞士研究人員首次精確測量出了單個分子在溶液中的有效電荷,相關研究有望用于未來的醫學診斷。
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近期宣布,瑞士研究人員首次精確測量出了單個分子在溶液中的有效電荷,相關研究有望用于未來的醫學診斷。
許多生命現象涉及蛋白質等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而電荷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蛋白質在生物體內通常存在于含水環境中,用傳統方法很難準確地測量蛋白質在這一環境中的電荷。
蘇黎世大學教授馬德哈維·克里希南開發了一種精確測量溶液中單個分子電荷的方法。
克里希南等人利用了眾所周知的布朗運動現象,即懸浮在液體或氣體中的微粒所做的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首先他們把要測量的分子困在一個“勢阱”中,這是分子在某一優先范圍內勢能最小的情況。此時彈跳的水分子不斷嘗試將這一分子從勢阱中排出。克里希南解釋說:“這就像孩子們在坑底玩球一樣。‘球’就是我們感興趣的分子,而‘孩子們’是水分子。球要飛出坑,就必須受到很大的沖擊。”
分子的有效電荷越高,勢阱的深度也就越大,因此分子從其中噴出的可能性越低。在實踐中,這意味著將分子從勢阱中踢出所需的時間與其有效電荷直接相關。
“這最終歸結為一個統計原理,”克里希南解釋說,“如果我們知道一個分子被困在勢阱中的時間有多長,我們就知道這個井有多深,而且由于這個深度直接取決于分子的有效電荷,所以我們也可以非常準確地推導出這個值。”
為了創造這樣一個勢阱,研究人員將蛋白質溶液壓縮在兩塊玻璃之間,其中一塊覆蓋有微孔。溶液中的蛋白質分子用熒光劑標記,以方便用光學顯微鏡追蹤。
這一新發現不僅具有重要的基礎研究價值,同時也有助于診斷出許多由畸形蛋白質引起的疾病,比如阿爾茨海默病和癌癥。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