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講解“雷崗戰役”七十載
摘要: 初心不改免費服務八旬老人講解“雷崗戰役”七十載楊萬喜:“我會一直講下去”晚報首席記者李玉榮 文/圖楊萬喜保存的雷剛戰役中使用過得門板本報訊 1月
初心不改免費服務
八旬老人講解“雷崗戰役”七十載
楊萬喜:“我會一直講下去”
晚報首席記者李玉榮 文/圖
楊萬喜保存的雷剛戰役中使用過得門板
本報訊 1月30日,正陽縣油坊店鄉雷崗村高楊灣村村民、88歲的楊萬喜聽說中央電視臺的記者來采訪他,就早早起床,把50年黨齡的紀念章掛在胸前,來到位于村西頭的雷崗戰役紀念碑旁打掃衛生,迎接央視記者的到來。
70年來,只要聽說有人來參觀,他都會不厭其煩地跟參觀者講述同一個故事——雷崗戰役。
一直保存著搭浮橋的門板
“那年我18歲,為讓解放軍渡河,我把家里的門板卸下來搭浮橋。這副門板我保存至今。”楊萬喜說,這些年在他的記憶里,總抹不去那血腥的場面,每每想起來就會流淚。1947年8月23日,劉鄧大軍在這里強渡汝河。他們到達汝河北岸,僅找到一只可載十幾人的小船。先遣隊利用僅有的一只船和筏子開始強渡汝河。此時,炮彈、子彈越來越密集。剛渡過去一個小隊,空中就出現了敵人的飛機。
暴雨般的子彈、炮彈壓下來,河面上戰士們搭建的浮橋被敵人炸毀又建,又炸毀還建。村民把家里的門板卸下來,和戰士一起扛門板、蘆葦、秫秸,搭建浮橋。
“我卸下俺家的門板扛到汝河岸邊,和戰士們一起搭建浮橋。”楊萬喜說,劉鄧大軍渡過汝河后,國民黨的軍隊返回雷崗村,強迫當地群眾將埋在地下的解放軍戰士的尸體挖出來扔在野外,慘不忍睹。
“戰役結束后,我把家里的門板找回來珍藏著。”楊萬喜說,從此就再也沒有舍得用過,把這兩扇浸透著戰士鮮血的門板保存好,一代代傳下去,以此記住歷史,記住雷崗戰役。
隨叫隨到免費講解
“只要有人來雷崗遺址參觀、祭奠,我都會來這里講解。”楊萬喜說,來這里的人越來越多,每次他都會講起這些故事,把參觀者領到家里,看看當年搭浮橋的門板。
“其實,我們村八九十歲的老人啥時喊、啥時到,從不嫌麻煩。”雷崗村黨支部書記楊宏偉說,老人們講起這段歷史常常是淚流滿面。
在楊萬喜講述過程中,該村92歲的楊德成看到村民往雷崗戰役遺址趕,他也不甘落后。雖然耳朵聾了,走路已不利索,他堅持走到記者面前講述當年他看到的場面。
楊宏偉說,近年來,只要有人來這里參觀學習,村民們都會爭先恐后地前去講解雷崗戰役。村民們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原則:隨叫隨到,免費服務。
楊萬喜說,即使在生病期間,只要有人來參觀,他也沒有放棄過講解雷崗戰役的故事。
記者采訪結束時已是中午12時40分,仍有幾位80多歲的老人繼續為記者講述當年的故事。
會一直講下去
“當年和解放軍一起戰斗的村民大都已經去世,他們曾在槍林彈雨中救護傷員,記憶最為深刻。” 楊萬喜說,紅色故事也激勵著他一路前行,1957年,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一生都嚴格要求自己。
“自己在有生之年就是希望把自己所知道的雷崗戰役故事講給村里的孩子聽,講給來參觀的人聽。我會把當年的門板保存好,這也是歷史的見證。”他說。
“很多村民平時都會自發地來到雷崗戰役遺址旁打掃衛生,清明節來掃墓。”楊萬喜說,70年來,村民一直堅持下來。
“只要身體允許,我會一直講下去。”楊萬喜說。
責任編輯:db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