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味蕾發出的親情召喚
摘要:新華社記者張辛欣一碗粉蒸肉,是徐先生對過年最刻骨銘心的記憶。這道奶奶的拿手菜,是兒時年夜飯必不可少的“大軸”。趁熱來上一大勺,滋出的油花淌出嘴角,唇齒
一碗粉蒸肉,是徐先生對過年最刻骨銘心的記憶。這道奶奶的拿手菜,是兒時年夜飯必不可少的“大軸”。趁熱來上一大勺,滋出的油花淌出嘴角,唇齒留香的味道好似幸福魔法,能夠治愈一年中所有的不快。
十幾年前奶奶的離世讓這道菜成為永恒的記憶。此后每年春節,徐先生幾乎試遍北京餐廳的粉蒸肉,卻難以找到熟悉的味道和專屬的記憶。過年,從此多了份遺憾和思念。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那么一碗粉蒸肉,越近除夕味道越濃。對中國人來說,大年三十晚上那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就是年的味道、家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對海外游子來說,那就是祖國的味道。這些菜或有祖輩的講究,或是家人的喜好,隨著時光機流傳下來,散發出早已超越飯菜本身的香氣。
這世上最難割舍的依賴總是藏在味蕾里。我們很少會懷念某家餐廳的味道,但只要離家久了,家的味道就一定會變成一種魂牽夢縈的牽掛。一盤紅燒帶魚,一屜棗花饅頭,不論旁人嘗起來多么普通,都是幸福的終極密碼,既熨帖了胃,更溫暖了心。縱然不惜穿越大半個中國,我們也要回到家聚在一起,吃上這一年中最溫暖的團圓飯,這就是親情的召喚。
隨著科技進步,日子紅火,年夜飯的方式、內容發生很多變化,但它的儀式感和重要性從未被沖淡。燈火輝映中,人們眼角的笑意和幸福從未減少。親情被時間釀成了美酒。
循著味蕾的記憶,我們收獲感情,更匯聚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消弭過往的壓力與不快,鼓舞我們更好地出發。年夜飯既是在快速現代化、物質日益豐富的時代,人們感受幸福的一把鑰匙,更是奮進路上,承載著期許與祝福的加油站。
正是有了對團圓的精神守望,我們才能更自由地追逐自己的夢想,正因為有了親情的陪伴與支撐,在日后的跋涉中,我們才有勇氣將狂風唱成浪漫的歌,將暴雨讀成醉人的詩。
某種程度上,民族也是記憶的共同體。以味蕾記憶為代表的親情文化是鄉愁里彌足珍貴的精神基因,更是幾千年來薪火相傳的家風祖訓、傳統美德、家國情懷和奮斗精神。
年味是最真切的中國記憶。傳承這份記憶,留住你我鄉愁,我們的精神才不會疲憊,前行路上也因此匯聚更磅礴的力量。(張辛欣)
責任編輯:df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