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文化 鄉土文化 老照片

解密《舌尖3》幕后:食物人物文化,一個都不能少

2018-02-22 10:05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fl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總導演接受采訪解密《舌尖上的中國3》幕后故事食物人物文化,一個都不能少莫斯其格《舌尖上的中國3》(以下簡稱《舌尖3》)在觀眾的翹首以盼中正式開播,還是熟悉的配音和跟之

總導演接受采訪解密《舌尖上的中國3》幕后故事

食物人物文化,

一個都不能少

莫斯其格

《舌尖上的中國3(以下簡稱《舌尖3)在觀眾的翹首以盼中正式開播,還是熟悉的配音和跟之前兩季相似的表現手法。不過,跟觀眾想象的不同,最先在網絡上火起來的不是食物,而是一口鐵鍋——原因是第一集節目講述做食物的器具。到了前晚的第二集,潮汕夜宵、樂山串串、騰沖稀豆粉、天津煎餅果子等各地小吃,紛紛登上熱搜榜,讓觀眾中的“吃貨”們紛紛表示“一地口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舌尖3》總導演劉鴻彥表示,這一季節目從制作之初就確定,“食物、人物和文化,一個都不能少”,希望探索中國人是如何一點點吃成了今天的樣子。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莫斯其格

總導演劉鴻彥:愛是最好的調味品

呈現食物制作和背后的文化訴求

廣州日報全媒體:這次《舌尖3》食物入選標準是什么?

劉鴻彥:每集的主題不同,比如小吃這一集的主題,背后一定是非常接地氣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活在別處,最好的味道永遠在家鄉,每個人的家鄉就是小吃,它后面是一家一戶幾代人的傳承,周圍街坊四鄰和這幾代人持續發生的長久關系,小吃背后就是這樣一個因素。

廣州日報全媒體:紀錄片拍的是美食,實際上是傳遞一種情懷。《舌尖3》更多想傳遞什么樣的價值?選題上是不是也有很多創新的考慮?

劉鴻彥:簡單來說就是“君子愛食,食之有道”,這是我們這次的核心。在題材上,8集分別包括器具、飲食的養生、食養、宴席和最后一集融合,都是在之前的領域內沒有觸碰過的,這應該是一些新的選題方向。我們之所以做這樣的結構,其實里面有一些內在邏輯,包括我們整個飲食文化體系上的表達——大家都會說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這個博大精深到底是什么?肯定不僅僅是食物是怎么切的、怎么做的,背后肯定有更深層的東西。我們希望呈現食物是怎么做的,再把背后附著的東西挖掘和呈現出來。

廣州日報全媒體:前兩季有很多食物的制造過程,觀眾看的時候就覺得特別誘人,現在更傾向于食物后面的故事,會不會擔心大家覺得沒那么美味了?

劉鴻彥:這一季《舌尖3》從一開始就強調,食物、人物和文化一個都不能少。食物肯定是一個載體,在食物之后的人物,是我們要講述的故事,人物上附著了很多文化傳承。這次做片子,希望能夠一點一點地挖掘,我們是如何一口一口地“吃”成今天這個樣子的。而且,食物、人物和文化不能分開,人物的部分要講故事,否則變成一個教人怎么做飯的片子,所以你一定要有人物、有故事,還要有文化的味道附加在里面。文化訴求是我們必須要表達的,但是怎么表達得生動,而且被一些更年輕的群體接受,這些困難是我們這次需要不斷克服的。

廣州日報全媒體:第一集中有一句金句,“愛是最好的調味品”。拍攝時是怎么抓取到這個金句的?

劉鴻彥:這句話來自第一集的嘉賓蘭明路。蘭明路平時工作繁忙,很少給家里做飯,有一次難得抽出時間在兒子生日時為家人做了頓飯,家人非常感動。這讓蘭明路體會到“愛是最好的調味品”。這句話不光是蘭明路一家人從家庭關系的角度對美食的理解,也是我們在做《舌尖3》節目過程中深深感受到的。無論是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還是美食背后人與人的關系,還是美食背后的傳統文化,愛都是調出最好味道的佐料。

拍攝前先調查觀眾的審美變化

廣州日報全媒體:《舌尖》之后出了很多以同類的美食紀錄片,其實也不排除觀眾可能看多了不新鮮了,另一方面對《舌尖3》也會拿著放大鏡來看、來分析,要求會更苛刻。團隊有沒有做好這方面的準備?

劉鴻彥:我們在最初開始策劃的時候就面臨了巨大的壓力,確實它不像別的項目——別的項目相對這方面影響會小一些。我們整個團隊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大家的期待我們都有考慮。紀錄片從另一點來說,跟這個時代有密切的關系,即使是講食物,我們也不是單純講食物,它不是教人做飯的片子,畢竟是講食物和食物背后故事的片子。要是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來說,它的風格、內容必須要有一些變化和調整。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觀眾的審美和接觸的東西變得太快了,我們肯定要抓住這些點做呈現。有一些部分是不變的,有一部分是必須要變的。

廣州日報全媒體:有沒有根據觀眾審美的變化做出調整?

劉鴻彥:我們做了一些調查,增加的主要是文化的東西,這是我們認為需要變的地方。從紀錄片的創作來說,我們有這樣一種責任,應該在食物的基礎上,給觀眾一些提升的東西。

廣州日報全媒體:《舌尖》等現象級的電視紀錄片都曾做成大電影,評分很高,但是票房不太高,對于這樣一個反差,您怎么看?

劉鴻彥:我前幾年去參加過很多國外的紀錄片電影節,給我觸動挺深的是在加拿大、荷蘭看到的很多紀錄片都是在影院放映的,那里有特別好的紀錄片的土壤。紀錄片進入院線在咱們國家也已經開始了,這是一個特別好的勢頭。

可能現在對于整個中國的紀錄片發展來說是一個特別好的時代,有好的題材,就會有機會,關鍵還是看創作者是不是真的能夠把握住,以及是否能夠發自真心地去創作。

鐵鍋刀具地方小吃 一夜變“網紅”

《舌尖3》近日在央視及優酷等開播,首播的《器》和第二集《香》均收獲大量熱議,節目中展現的鐵鍋、刀具、砧板、地方小吃等都火速登上熱搜榜。在網絡評分方面,觀眾也給予《舌尖3》不低的分數,但也有觀眾認為,開篇的《器》跟期待中的美食略有差距,“幸好小吃篇比較多美食的成分”。

“帶著看美食的期待打開《舌尖3》,沒想到先被一口鍋吸引了。”首集《器》播出過后,一夜之間,“章丘鐵鍋”火遍了大江南北。章丘83歲的老人王立芳靠著一門手工打鍋的精湛手藝成了當地的“網紅”。在《舌尖3》的快進鏡頭記錄下,鐵鍋在王立芳兒子和兒媳兩人的手中經過上萬次的錘煉逐漸成型,最終成為章丘廚師爆炒技能手中不可或缺的“食材神器”。網友表示:“發生在他們一家人身上的故事,《舌尖3》并沒有過多的矯情,一口鐵鍋要經過3.6萬次的錘煉,這樣的匠人精神,足以讓觀眾想象出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熟悉的感動!七孔穿山灶,第一次知道,新奇。章丘鐵鍋,感人!”還有網友表示,已經馬上網購了鐵鍋。

還有大批網友力挺《舌尖3》首集《器》,“如果沒有好的工具、好的器皿,又哪來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兩者是相呼應的,不是單純的只看美食,要體會其中的深意和傳統的內涵”。

對此,總導演劉鴻彥介紹,“器具”這一集,形式上是講器具,但實質講的是中國的中式烹調術,器具是所有美食產生的基礎。比如鐵鍋、菜刀,后面表現的其實都是中國那種烹飪的技巧,像蒸、炒,講的都是中國特別獨有的一些烹飪技巧,都是以器具這樣一個形式來體現,上升到了中式烹調術,上升到了文化的層次上。

其實,《舌尖3》里還是有很多關于美食的介紹,麻辣燙、胡辣湯、煎餅果子、羊肉湯等地方小吃,以及第一集里露面的瓜雕、翠珠花魚、金邊白菜、四川泡菜、豆參煮魚等,都已經讓“吃貨”觀眾開始“舔屏”,有地方觀眾甚至開始了“按圖索驥”,要到片中所拍的煎餅果子、麻辣燙等店家“打卡”。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廣州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冈县| 木兰县| 嵩明县| 三河市| 阜宁县| 诸城市| 噶尔县| 通化县| 金昌市| 静宁县| 通辽市| 莲花县| 洪湖市| 姚安县| 宜川县| 三河市| 五峰| 襄垣县| 盐亭县| 嘉峪关市| 马关县| 静宁县| 原阳县| 金堂县| 宣恩县| 新巴尔虎左旗| 腾冲县| 眉山市| 灵寿县| 精河县| 上蔡县| 龙江县| 五华县| 阿拉善右旗| 习水县| 南华县| 贡觉县| 东港市| 义乌市| 广州市| 桓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