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古村發展鄉賢參事會56個 重構鄉村良俗
摘要:金建新站在修繕好的古橋上。 德清2014年起推行鄉賢參事模式,如今已發展鄉賢參事會56個 鄉賢參事會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維護鄉土傳統,重構鄉村良俗 讓古橋留下來
金建新站在修繕好的古橋上。
德清2014年起推行鄉賢參事模式,如今已發展鄉賢參事會56個
鄉賢參事會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維護鄉土傳統,重構鄉村良俗
讓古橋留下來,讓村規活起來
本報記者 吳朝香 文/攝
村里缺個公園,要讓村民像城里人那樣有健身的地方;村頭的古橋年久失修,要盡快保護起來,讓年輕人知道村子的歷史……
2014年開始,一種叫作鄉賢參事會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出現在湖州德清的各個鄉村中。它鼓勵鄉賢們參與農村的發展建設,延續鄉土文化,重構鄉村的公序良俗。
在農村做了近30年村支書的金建新是一個能人,這個能人對本村鄉賢們的評價是:有眼界,敢說。
“這些古橋,如果不是他們提醒,真就廢棄掉了;村里的公園,建之前征求他們意見,節省了15%的預算不說,還更實用了。”
錢報記者從德清縣政府了解到,目前德清全縣已培育發展鄉賢參事會56個,在推進鄉風文明、助推農村發展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村里建起的籃球場。
廢棄的古橋要保護起來
德清雷甸鎮雙溪村距離德清縣城20公里左右,這是一個農業村,不足3000人,周邊水系發達,是典型的江南水鄉。
56歲的金建新是村支書,在他的記憶中,小時候出行都是靠搖櫓船。
如今的雙溪村,道路已經四通八達。村里原來用作通行的四座石板橋,也慢慢荒廢、坍塌掉了。
2014年,雙溪村成立了鄉賢參事會,54位成員有種植大戶、商人、公職人員等。他們都是從雙溪村走出去的,最小的30多歲,最大的年逾70。
在一次開會的時候,52歲的鄉賢佘連初提出:這些古橋應該修繕一下,最起碼不能讓它毀掉。
這個提議一下子提醒了金建新。
“我們這里原來是水鄉,這幾座石板橋發揮過大作用,最久的那座橋有400多年的歷史,后來的年輕人都不知道這些了。”
除了石板橋,雙溪村還有兩個駁岸,以前出行坐船,這里是停靠的碼頭,后來也漸漸廢棄塌陷。
佘連初提議說,這些駁岸和石橋應該一起修整修整,這是這個鄉村的歷史見證。
“我出去參加培訓,看到很多農村都在保護有文化特色的東西,這些都是景觀,是有故事的物件。”佘連初是位種植大戶,常有機會去外地參觀學習鄉村旅游。
因為這個建議,2014年,村里出資5萬元,對石板橋和駁岸進行了修復。
新造的公園一定要配公廁
這是鄉賢們對鄉村歷史風貌的保護,這只是延續鄉村文明的一個小縮影。
雙溪村在去年10月份新建了一個多功能的體育公園,占地17畝多。公園中有涼亭、籃球場、門球場、標準化的公廁等。最初,村里只是想建一個廣場,搞點綠化,讓村民們有地方跳跳廣場舞。
但這個項目在鄉賢參事會上征求意見的時候,30多位鄉賢爭相發言,提了一籮筐的建議。
“這個事兒我們之前也在村民代表大會上商量過,因為對建廣場這些都不熟悉,所以大家也給不出什么看法。”金建新記得,在鄉賢參事會上,他把初步的規劃圖紙發下去后,很快就有人拿起圖紙,頭頭是道地講起來。
鄉賢們的建議是,現在村民們的生活好起來了,要滿足大家休閑娛樂的需求,所以肯定需要一個公園,既然要建,就要有超前意識,建一個多功能體育公園,滿足老中青三個群體的需要。
大家集思廣益:老年人喜歡打門球,可以建個門球場;青年人打籃球,要建一個籃球場;留出一片空地給婦女們跳廣場舞;小孩子玩的滑滑梯也不能少。
最關鍵的是,這個公園一定要配一個標準公廁。
“來這里玩的人肯定要上廁所啊,沒有廁所,就容易出現隨地小便這種不文明行為。” 金建新對這個提議印象深刻。
在籃球場的問題上,一開始村里是想建兩個,但被鄉賢們否決了。理由是村里沒那么多人,建兩個肯定浪費,利用率不高,不如集中精力建一個高標準的。“今年春節,大家從各地回來,公園里特別熱鬧,都到這里來活動。”金建新說,鄉賢們分布在各個領域,見識和思路都比較開闊,有些建設項目,村民代表們不是很懂,但鄉賢們能給出意見。
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一點一滴中,鄉土傳統被維持,鄉村風貌變得生動。
讓抽屜里的村規民約活起來
因為拆遷,整村搬遷安置到中興社區的洋北村,也在2014年建立了自己的鄉賢參事會,并按特長對鄉賢們分類,近60位鄉賢被劃分為四支服務隊。
46歲的謝金衛是洋北村的鄉賢,開建材商行的他從2014年開始,設立了一個草根獎項——“金衛好家庭”,每年評選出10戶好家庭,并給每戶1000元獎勵。
謝金衛做這件事,是因為他從母親那里聽說,村子搬遷以后,因為住房的問題,有些年輕人和父母鬧起了矛盾。
“我覺得現在大家物質條件變好了,更應該倡導孝道、尊老愛幼這種傳統,這在農村,一直就是一個很樸素的道理。”謝金衛每年春節都會給員工父母包紅包、請吃飯,“我總覺得,一個孝順的人做事不會太差,因為他心里裝著家人,就有上進心。”
這個小小的獎項在洋北村起到了微妙的化學反應。
“每年評選頒獎,大禮堂里都坐得滿滿的,大家都很關心。獎金是小事,關鍵是這份榮譽。” 中興社區居委會主任姚玉國觀察到,有一個兒子,看了一次評選后,主動回家給自己癱瘓的老母親擦洗,“他媽媽坐在門口,見人就夸兒子孝順,他自己也覺得很光彩。其實就是一種心態,看到別人因為孝順父母被表揚,會想,你能做到這些,我也能做。”
無論是洋北村,還是雙溪村,都有自己的村規民約。洋北村的“中興十條”,用牌子立在小區的主干道處;雙溪村的“雙溪九條”,則用漫畫的形式繪在村道旁雪白的墻壁上,每條下面還有細則解釋。
兩個村的這些條約都是鄉賢參事會上細細斟酌出來的。
“原來村里也有這些規矩約定,很多,有三四頁,四五十條呢,都寫在紙上,放在村委的辦公桌里,普通村民誰知道啊。”金建新坦言。
后來,鄉賢們把原來的幾十條精簡到九條,內容主要是文明禮儀,優良習俗,要符合村里實際、通俗易懂,大家都能看明白。
為了讓村民們都知道這九條,村里每兩年還進行一次評選,逐條對照,選出做得好的家庭,頒獎。
“主要是讓村民熟知這些內容,自覺遵守。”金建新說。
外出的年輕人回來了
雙溪村道路通暢,村落干凈漂亮,依傍溪水,白墻黛瓦。
可金建新依然有自己的憂愁。他感嘆,和以前比,村里的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另一方面,人氣卻大不如以前。
“如今住在村里的基本都是老人,年輕人都到外面去了,村里大概10%的房子常年空置,以后,村里人氣大概會越來越淡。”
也許,一些鄉賢們的所為能化解些金建新的擔憂。
作為鄉賢之一的郎建興,在2015年將自己原本辦在鎮上的工廠遷至村里。
“原因之一是村里這幾年交通便利了,我也想力所能及為村里做點事,廠子辦過來,村里留下的一些四五十歲的人也能招進來做事。”從去年開始,因為規模擴大,郎建興急需年輕的技術工,他開了高薪把村里的兩個80后本科生從縣城挖了回來。
35歲的小丁就是春節過后回到村里上班的。“主要是待遇不錯,另外,村里這幾年環境好了,路也順了,加上我家本來就在這里,所以回來也是不錯的選擇。”
雖然像小丁這樣的人還不多,但對心憂的金建新來說,這是一種向好的跡象。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錢江晚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