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名家賀春泰:京劇演的是功夫 上臺需一絲不茍
摘要:賀春泰,1935年生于北京,是一位資深武凈專家。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19日電(記者 上官云)教與學,一直是京劇藝術發展必不可少的兩個方面。近日,83歲高齡的中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19日電(記者 上官云)教與學,一直是京劇藝術發展必不可少的兩個方面。近日,83歲高齡的中國戲曲學院武凈專家、京劇名家賀春泰在北京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從學藝、數十年執教經歷出發,分享了對京劇藝術的看法。他認為,藝術不能偷工減料,“京劇說到底演的是功夫。如果動作不到位,不具備真實感,如何讓觀眾為你歡呼叫好?”
賀春泰,1935年生于北京,10歲即進入鳴春社科班學戲。1950年在中國戲曲學校學習,工武花臉。從1979年開始,他在中國戲曲學院任武凈教師,退休后繼續任教武凈教師至今。
每到周二,他都會來到中國戲曲學院的練功房,給學生上課。三把紅漆椅子、一張桌子,還有墻邊的大刀、靠旗,這基本就是課上的道具與行頭。
賀春泰在藝術上的高要求是出名的。曾有學生如此描述對賀春泰的印象:“老師在臺上對我們很嚴厲,能一針見血指出我們的不足”“在藝術造詣上,老師對京劇有著獨特的見解與執著。”
的確,在教“削頭”這個武打動作時,賀春泰以椅子背的高度為準,要求學生在繞著椅子旋轉一周的過程中,削向椅子背的每一刀刀面都不能高過椅子背三寸,削錯一寸都算失敗,“功夫得硬,這都需要平時一點點提高”。
“如果演員動作做得不到位,演出不具備真實感,就無法升華為藝術感,就難以感染觀眾。如果無法吸引觀眾,那他們又如何為你歡呼叫好呢?”賀春泰覺得,嚴格一些,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觀眾負責,“藝術不能偷工減料,一招一式都得做到位,絕不能當‘戲油子’”。
對藝術上的高要求,與賀春泰的師承有很大關系。幼年,不管是在鳴春社科班,還是中國戲曲學校,他跟隨學戲的梁連柱、宋富亭等老師都是當時的名家,一直對他要求十分嚴格。
對每個入了梨園行的人來說,能夠“成名成家”大概是都會有的夢想。賀春泰也不例外。早年學戲的時候,和同學一樣,他常常會利用早飯前、晚飯前有限的時間練私功,甚至有一次因為偷偷練翻跟頭摔斷了胳膊。
“每天下午下課后,我就先跑回宿舍,扎上靠,在空地上跑圓場、練刀功。”北京的三九天非常冷,賀春泰常常練了沒幾分鐘就凍得手腳發木,生出凍瘡;練功的大刀少說也有15斤重,還要耍出刀花,難度可想而知。
正是嚴苛的訓練,令賀春泰最終成為一位武凈名家,尤以“大刀”技法獨到享譽梨園。此外,他還培養出一批優秀人才,親授的《收關勝》入選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武戲展演劇目,載譽頗豐。去年“名家傳戲”結項演出,他指導的兩出戲演出后同樣獲得滿堂彩。
執教幾十年,經常有人稱賀春泰為名家或老藝術家,他一般只是笑,從不作答。在他看來,藝術家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三個字,自己也許還不夠格:所謂藝術家,是從小到大一步步積累出來的,不是說會唱幾出戲就行了。除了品德好,還得有好的技藝。
“為什么說學京劇得有幼功?就得從小培養,身上有功夫,在這個基礎上,不斷積累,不斷創新,終其一生,逐步達到巔峰,讓觀眾喜歡,讓京劇煥發生機,大概才算得上藝術家。”賀春泰解釋道。
當然,想傳承好京劇藝術,光有藝術家也不行。平時,賀春泰會利用閑暇時間,看看戲曲頻道,了解當前各大劇團發展情況、戲曲的新變化……他說,京劇得會教,才能傳承得好,“不能總按老一套的方法教學生,要跟著時代變化‘與時俱進’,給學生點兒新鮮感”。
賀春泰希望,京劇武戲未來能有長遠發展,“京劇歸根到底演的是功夫,觀眾看的也是功夫。身為演員,上臺就得一絲不茍,拿出真功夫來,多練、多琢磨才能有出路”。(完)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