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江口沉銀”入選
摘要: 昨日,2017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揭曉,此前頗受關注的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發現秦宮浴池的西安秦漢櫟陽城遺址和最大規模明清皇家道觀江西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等入選。
江口沉銀入選十大考古發現
考古“大年”首設入圍獎;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改名江口明末戰場遺址
新京報訊 (記者倪偉)昨日,2017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揭曉,此前頗受關注的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發現秦宮浴池的西安秦漢櫟陽城遺址和最大規模明清皇家道觀江西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等入選。
入圍項目“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在終評后,改名“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解釋,除銀錠外,該遺址還發現了船釘、首飾、兵器等文物,說明這里曾是激烈的戰場,讓鮮為人知的張獻忠農民起義軍“重見天日”。因此專家一致認為,稱“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更為準確。
入圍項目豐富性歷屆罕見
此次入圍終評的考古項目,空間和時間跨度都很長。空間上,西北至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東北至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南至廣西隆安婭懷洞遺址;時間上,早至4.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通天洞遺址,晚至明末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同時,遺址類型上頗具多樣性,洞穴、墓葬、封槨、祭祀等兼具。
“十大考古新發現從側面勾畫了中國古代文明不同階段的重要發展。” 評委之一、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評價。
王巍表示,本屆入圍項目的豐富性在歷屆評選中都屬罕見,說明全國各地近年都非常重視考古工作,取得了豐富的成果。
記者發現,一些縣級文物考古研究部門都參與了當地考古項目,如廣西隆安縣文物管理所參與了隆安婭懷洞遺址考古,黑龍江饒河縣文管所參與了小南山遺址發掘,江口明末戰場遺址考古中也有眉山市彭山區文管所的身影。
16個落選項目均獲入圍獎
據介紹,由于此次入圍項目頗具競爭力,讓參與評審的考古學家難以取舍,因此首次設立入圍獎。26個入圍項目中,落選“十大”的16個項目均獲得入圍獎。
王巍表示,去年是考古成果產出“大年”,入圍項目數量多,競爭力也很突出。“至少有三四個項目我們認為應該入選,但數量有限,很遺憾沒有選上。”王巍說,因此今年設立了“入圍獎”,表示對落選項目及其考古團隊的肯定。今后“入圍獎”或將保留,年年評選。
■ 鏈接
2017年十大考古新發現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
●山東章丘焦家遺址
●陜西高陵楊官寨遺址
●寧夏彭陽姚河塬商周遺址
●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遺址
●陜西西安秦漢櫟陽城遺址
●河南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
●江西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
●吉林安圖寶馬城金代長白山神廟遺址
●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
■ 解讀
史前考古入圍項目占比最高
按年代劃分,2017年度考古新發現入圍項目可分為史前石器時代、商周、秦漢和宋元明四個階段。其中史前考古占比例最高,有9項入圍。
王巍表示,石器時代考古項目往年一般有三四項入圍,今年數量大增,表現非常突出。其中一些是聚焦國際熱點課題進行的主動發掘,有助于增強我國話語權。
“比如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俄羅斯在其境內做了一些發掘工作,命名了很多文化。中國一側之前做得很少,沒有發言權。”王巍說,“現在我們做了,小南山文化命名的國際話語權我們就有了。新疆的通天洞也是這種情況。”
最終入選的十大新發現中,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是唯一的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該項目是新疆境內發現的第一個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完整保存著從舊石器時代到3500年前古人類生活、居住的遺存。專家認為,該遺址對研究中國乃至東亞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與歐亞大陸西部遠古文化的相關性,以及探討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群的遷徙擴散,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基本改變考古“跟著推土機走”
據介紹,今年入圍項目呈現出一個突出特點:主動發掘項目占絕大多數,工作延續時間普遍較長,更加注重對遺址、遺物的研究和分析。
王巍認為,近年來各地越來越重視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所以主動發掘項目越來越多。原先很多考古項目都是因為工程建設與盜墓催生的“搶救性發掘”,而現在這種“跟著推土機走”的現象基本得到改變,考古人員擁有更多機會圍繞學術研究設置考古計劃。
什么樣的考古項目可以當選“年度十大”?
李伯謙介紹,考古項目的價值從歷史、科學、藝術價值三方面考量。每年都會有新的考古發現,能夠為推進考古學學科發展提供更多新的材料、新的信息、新的研究成果的,就可以入選年度考古新發現。
■ 盤點
十大考古新發現之“最”
最早的小麥
在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的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距今最早的小麥。考古人員表示,小麥的發現說明這里極有可能存在一條小麥傳播的通道。
遺址所在的新疆阿勒泰地區位于亞洲腹地,為進一步探討更新亞歐大陸東部地區史前時期人群的遷徙、交流、擴散提供了重要線索,也對了解新疆地區4萬多年以來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確立區域文化發展的編年框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最大規模的車馬坑
在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遺址中,發現了車馬數量最多的車馬坑。
2016年-201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戰國時期的新鄭鄭韓故城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北城門遺址和鄭國三號車馬坑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鄭國三號車馬坑是繼鄭公大墓之后的又一重大發現。坑內殘存4輛拆車葬式的木車,加之之前的發掘,鄭公大墓共有葬車48輛、馬124匹以上。出土的車輛和馬匹之多,在我國東周考古發現中實屬罕見。特別是飾有青銅和骨器構件的彩席頂棚、輿長約2.2米的大型安車,為研究周代車馬葬制、葬俗等提供了重要學術依據。
最大規模的道教遺址
江西省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2014年6月被發現。目前,考古人員已揭示出上清宮中軸線以東5000平方米范圍,建筑基址有龍虎門、玉皇殿、三清閣、三官殿、明清碑亭等。通過與文獻記載相互考證,推斷主體殿宇基址建筑年代為明代。遺址出土大量宋至清的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具,為研究道教發展史和道教考古提供了第一手實物資料。
王巍表示,此前我國宗教考古主要以佛教為主,道教遺址發掘較少,這是迄今最大規模的道教考古遺址。
黃河下游階層分化最直接的證據
濟南章丘區焦家遺址主要時代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階段。
焦家遺址墓葬材料極為豐富。大型墓葬棺槨俱全,隨葬品有玉鉞、玉鐲、陶高柄杯、白陶器和彩陶等,大墓附近還發現了20多座陶器或動物祭祀坑。中型墓葬多為一棺,隨葬陶鼎、陶罐、陶杯、小件的玉石類裝飾品。小型墓葬規模較小,多無葬具和隨葬品。
“多年來考古學家苦苦尋找黃河下游社會階層分化的證據,但都沒找到。”王巍說,焦家遺址的發掘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新京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