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人士參觀博物館 探索視障人群利用博物館新形式
摘要:昨日,視障人士通過觸摸的方式參觀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北京市文物局供圖摸石碑聽古鐘 視障人士參觀博物館4名視障人士受邀參觀北京兩家博物館,探索視障人群利用博物館新形
昨日,視障人士通過觸摸的方式參觀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北京市文物局供圖
摸石碑聽古鐘 視障人士參觀博物館
4名視障人士受邀參觀北京兩家博物館,探索視障人群利用博物館新形式
昨日,北京4名視力障礙者用“摸”和“聽”的方式,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和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感受文物。這是北京市文物局宣教中心舉辦的“聞·悟北京”系列文博活動之一。
現場
視障人士摸石刻認云朵
“我們所在的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這是多大呢?如果一戶家庭房屋面積是100平方米,這就是200戶家庭房屋那么大。”昨天上午,首次面對視障觀眾,石刻藝術博物館講解員李晶用特別準備的解說詞講解。
在博物館工作人員帶領下,4名視障人士在石刻藝術博物館親手觸摸東漢石人、清代丹陛石復制品及歷代石碑石刻,并體驗了拓片制作流程。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他們傾聽了編鐘表演,觸摸永樂大鐘等古鐘。
在視障人士觸摸石碑時,李晶隨著他們手移動的位置介紹文物的造型。介紹到丹陛石上的祥云時,視障觀眾王志華問:“真實的云也是這樣的嗎?”李晶說,真實的云沒有這么緊湊,是更松散的一大團。
王志華說,相比普通觀眾,視障人士甚至更需要利用博物館認識世界。“比如說,我一直不知道云卷云舒是什么樣的。今天摸到石頭上的云,到底跟真實的是不是一樣,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心里會有更形象的感受。”
現狀
常規展陳方式不利盲人參觀
在我國城市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發展的同時,部分群體卻很難享受到其帶來的便利。公開報道顯示,近年來部分博物館曾組織過殘疾人參觀活動,但視障人群卻鮮有進入博物館的機會。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館長郭豹曾在北京6座古建遺址類博物館工作,這是第一次接待視障人士參觀,“來參觀的殘疾人朋友比較少,盲人更少,是我們過去工作的不足。”他也解釋,只要小心提防,石刻文物并不擔心會被“摸壞”,適宜視障人士參觀。
事實上,博物館并不拒絕視障人士,然而常規的展陳方式卻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視障人士周彤曾數次陪同別人參觀過其他博物館,但由于沒有特殊的講解和體驗,感覺“很無聊”,“我們需要的是能夠親身感知,而不是語言的介紹”。
王志華是在德國第一次體驗到博物館的。當時他作為電影《推拿》的演員之一赴德國參加電影節,期間參觀了多家博物館。在一座二戰博物館里,他觸摸到二戰文物,才發現火炮并不全是粗粗的,也有細長的炮筒,這讓作為軍迷的他開了眼界。從那以后,他開始期待國內博物館也能讓他獲得更多信息。
此次活動籌備時,北京文物局宣教中心與兩家博物館和視障人士進行了充分溝通,設計了符合視障人士需求的環節。“他們說哪怕有一點真切的感受,就沒白來,其實要求不多。”宣教中心副主任曹秋月說。
后續
文物局推動博物館“超級連接”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北京市文物局希望以此項活動推動博物館提供精細服務,連接更多不同群體。
北京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選擇4位視障人士參觀,是希望他們能成為傳播使者,搭建博物館與視障群體的橋梁。王志華表示,將通過視障群體之間的活動、新媒體等平臺,將這次參觀體驗傳播出去。
上述負責人表示,如果此種形式對視障人士有實際幫助,可以向博物館界推廣。未來還會深化這種嘗試,將博物館向更多特殊群體推廣。
新京報記者 倪偉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新京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