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在北京觀復博物館舉行
摘要:“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的線下活動參觀現場鐘欣攝中新網北京5月18日電 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前夕,一點資訊聯合觀復博物館舉辦了“與古人對話,與文化
“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的線下活動參觀現場鐘欣攝
中新網北京5月18日電 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前夕,一點資訊聯合觀復博物館舉辦了“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的線下活動,邀請10多位知名文化學者、資深自媒體作者近距離參觀展品,感受古代器具的溫度。
觀復博物館創立于1996年,是中國最知名的民營博物館之一。該館設有瓷器館、家具館、工藝館、油畫館和門窗館等五個展館,布展側重開放形式,強調人與歷史的溝通,突出傳統文化的親和力。博物館名字中的“觀復”二字便是取自《老子》: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寓意通過對世間萬物的觀察和思考來認識到事物發展的規律和道理。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如何通過新的平臺和技術手段,讓普通人走進博物館,感受藝術品魅力,也成為很多博物館從業人員思考的問題。一點資訊作為新興自媒體平臺,致力于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閱讀內容,也期望通過這次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喜歡博物館。
“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的線下活動參觀現場鐘欣攝
近些年,觀復博物館也在積極的與現代鏈接、與科技鏈接、與當下生活鏈接,嘗試了很多新方法以便于觀眾參觀。擔任這次現場解說嘉賓的崔雪凝是馬未都的助理,已經在觀復博物館工作10多年。“大家看這三把椅子,分別是各個零件拆開的樣子,以及它組裝完成之后的樣子。我們這么做是希望來博物館的人不僅僅是看到它完整的樣子,還要知道是它是怎么來,怎么做制作的。通過這個家具,大家還能看到中國古代的‘榫卯結構’是怎么回事兒。”
而在陶瓷館,每一件展品下面都放置一個小鏡子,觀眾們能夠透過鏡子看到器物底部的樣子。崔雪凝說:“整個展館看下來,大家會發現每件瓷器的底部都會有很大不同,它們傳遞出的信息其實非常多。我們希望博物館中的器具是有溫度的,讓大家在這些靜態的參觀中收獲更多。”
同時,從馬未都幫朋友照顧第一只“觀復貓”開始,到后來收留了一些流浪貓,現在“觀復貓”已經成為一張名片,不少觀眾甚至專程來看這些貓。這里每一只貓也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馬都督”、“布能豹”等,后者的諧音就是“不能抱”。
這次活動讓參與者收獲很多,自媒體人蘇三說:“與我去過的其他博物館不同,觀復博物館是個以中國傳統為主的博物館,在這里會學到許多新知識,比如貴族家里天花板上的‘承塵’,我還是第一次聽說”。據了解,觀復博物館會定期開展主題活動,比如根據不同的季節、節日、節氣做主題展覽,近期春天主題的“唐三彩”主題站已經接近尾聲,進入夏季后主題展也會隨之更換。(完)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