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癥”當抑郁, 治療不當加重癥狀
摘要: 8月5日早上,香港歌手盧凱彤墜樓身亡,她身前飽受躁郁癥的困擾,反復接受過藥物治療及心理輔導。盧凱彤的境遇引起不少同受心理疾病困擾者的關注,不少人認為,躁郁癥是終身
8月5日早上,香港歌手盧凱彤墜樓身亡,她身前飽受躁郁癥的困擾,反復接受過藥物治療及心理輔導。盧凱彤的境遇引起不少同受心理疾病困擾者的關注,不少人認為,躁郁癥是終身性的,無法完全康復,只能緩解和抑制。
中山大學心理學系傳播媒體顧問張桂萍博士表示,我們不要強調這種病不可治愈性,但是的確容易反復且容易被忽視,需要大家將它與抑郁癥一樣重視。
超過1/3患者經歷10年才確診
“躁郁癥”也稱雙相情感障礙,指既有躁狂發作又有抑郁發作的一類疾病。包括梵高、拜倫、柯本、瑪麗蓮·夢露等在內的許多人曾罹患這種疾病。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甘照宇介紹,很多人都知道抑郁癥、焦慮癥,卻鮮有人了解雙相障礙(雙相情感障礙或躁郁癥)。實際上,雙相障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精神障礙。
但在臨床中,雙相障礙的識別率、診斷率并不高,超過半數的患者在首次就診時被誤診,超過1/3的患者需要經歷至少10年才得以確診。
雙相障礙患者情緒變化極快,躁狂發作是情感高漲、語言增多,活動增多,身邊的家人朋友可能只會覺得患者是性格外向開朗,人逢喜事精神爽,根本不會想到是雙相障礙在作怪,而此時病人也不可能求醫咨詢。當病人抑郁發作時,情緒低落,思維遲緩,甚至可能出現幻覺,此時患者本人和家人才會發現問題,從而就醫。病人有三分之二的時間處于抑郁狀態,醫生只看到病人痛苦抑郁的一面,便很容易判定其為抑郁癥,據統計,患者首次發病到確診為雙相障礙的平均時間為10年,37%的雙相障礙會被誤診為抑郁癥。
誤當抑郁癥,吃藥加重躁狂癥狀
深圳精神衛生中心劉鐵榜教授就認為,雙相障礙的患者若被誤診為抑郁,單一使用抑郁藥,反而會加重病情,循環加快,情緒波動性會更加明顯,病情會更加難以控制。“要鑒別雙相障礙和單相抑郁十分困難,但也有線索可尋”,劉教授講述了四點線索:第一,發病年齡越小越可能是雙相障礙;第二,家族中是否有患者;第三,病人在發病前是否處于一種情感旺盛的狀態,充滿激情,不知疲倦;第四,病人服用抗抑郁藥后是否轉為躁狂。
曾經有一位17歲的躁郁癥患者自述:得了這種病就像一把刀,躁狂時刀向著外面,而抑郁的時候刀尖對著自己。當時在醫院測量的結果是重度抑郁,醫生給開了文拉法辛,是治抑郁的,“反而讓我躁狂更嚴重了”。
比單純抑郁自殺更決絕
廣東省人民醫院精神科、醫學心理研究室謝永標教授指出,雙相最大的一個危害就是自殺,單純的抑郁癥、焦慮癥,求死念頭并不激烈,反倒是雙相心境障礙的患者,躁狂的剎那難免會促使自殺念頭的實施,一旦決定自殺,意志比較堅決,且方式較為殘忍。
甘照宇表示,雙相障礙是一種高致殘性以及高致命性的精神疾患,約25%-50%的患者可能在患病后的某個時間有自殺企圖,其中 15%-19%最終自殺成功。
與此同時,雙相障礙還給社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有數據顯示,在德國,大約70%的雙相障礙患者患病后處于待業狀態,72%需要申領殘疾救濟。
可以治愈,但容易復發
對于治療,中華預防醫學會精神衛生分會委員、好大夫工作室精神科主任醫師師建國表示,躁狂癥既然是一種疾病,那它就有治愈的可能。但是,躁狂癥有其獨特的一面,那就是目前的醫學發展水平有限,對其發病的機理不是十分清楚,只是提出許多的假說,其治療的重點也僅僅只是停留在對癥藥物治療上,用藥物控制躁狂癥狀表現,以期達到臨床治愈的標準。
有資料顯示:現代治療手段最終能使50%的患者完全恢復,仍有少數患者會殘留輕度的情感癥狀,其社會功能也不能完全恢復至病前水平。
這里需要指出,躁狂癥患者是以心境或情感改變為主要特征的一類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情感高漲,伴有相應的認知和行為改變,可有或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他們的病情變化和發展與社會及周圍環境有著某種關系,因此,必要的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系統對預防躁狂癥復發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當盡可能的幫助患者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及難題,提高患者的應對能力,促其早日恢復和預防復發。
另外,有一點也需要強調,對躁狂癥的治療應及時到專科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記者 李劼)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