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文化 鄉土文化 老照片

我所知道的“中國車輿文化之鄉”

2018-08-16 08:44 來源:駐馬店網 責任編輯:yss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翟愛葉平輿古為摯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夏代之初,造車鼻祖奚仲在此發明了中國最早的車輛,后人繼承、發展了造車技藝,由此開啟了車輿文化。古往今來,車輿文化在平輿代

翟愛葉

平輿古為摯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夏代之初,造車鼻祖奚仲在此發明了中國最早的車輛,后人繼承、發展了造車技藝,由此開啟了車輿文化。古往今來,車輿文化在平輿代代相傳,并成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20081月,平輿縣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車輿文化之鄉”。作為縣文化局分管文物管理工作的副局長,我全程參與了這項工作,現記述于下。

1992年春,我由縣婦聯調任縣文化局,分管文管所和圖書館工作。我在文管所所長張耀征的陪同下,前去拜訪縣文物考古資深專家程景洲老師。程老師談到,平輿是古時摯國所在地,摯國乃是中國古車輛的發源地,平輿縣舊有制造車輛的作坊百余家,是中原地區車輿的制造與銷售中心。每年制造太平車千余輛,其他各種車輛數千輛,通過車神祭典的中原廟會等商貿手段,流通到蘇魯皖鄂等省。近代,隨著汽車、膠輪馬車的出現,平輿縣以太平車制造為主的作坊不斷減少。到了1960年,這些傳統車輛逐漸被膠輪馬車、架子車、拖拉機、汽車等交通工具所取代;制造這些車輛的木匠作坊和鐵匠店鋪逐漸關閉。搶救、整理平輿傳統的車輿文化資源,深入挖掘車輿文化歷史內涵,保護并且傳承下去已迫在眉睫。

拜訪結束后,我和張耀征一致認為,應該對平輿縣車輿文化的產生、發展、演變進行必要的探索研究。不久后,我和局長一起向新任縣長王明德作了專題匯報。王縣長建議由縣文化局牽頭,找些文化底子深厚且能靜下心來專心搞研究的同志來從事這項工作。縣文化局指定由我具體負責,以文管所研究人員為主,同時邀請縣地名辦、縣志辦、縣檔案局、縣政協文史委、縣炎黃文化研究會等單位文字功底深厚的知名人士參與,對平輿縣車輿文化的歷史內涵開始研究、挖掘。

當時的圖書資料十分匱乏,所需的工具書和參考資料只有《辭海》《辭源》能買到,其他的就只能依靠自己去尋找,如《康熙字典》是我愛人托人在外地買的,《說文解字》是借一個朋友的,《汝寧府志》《汝陽縣志》是到汝南縣求人換來的,《周禮·考工記》《尚書》以及《汝南郡》《縣志書》等則是張耀征通過私人關系搞到的。張耀征平時注重收藏圖書,《二十四史》等資料比較多,這在當時難能可貴。在后來的研究中,縣文化局又支持研究人員陸續購買了有關書籍。為彌補藏書和資料的不足,我們支持研究人員前往開封、鄭州等地的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前期是手抄摘錄,后期是復印)。終于考證出了中國車輛的創造人是奚仲,平輿就是車輿文化的發源地。

2005年,我已不再分管文管所,但由于我對車輿文化研究工作比較熟悉,局黨組在分工時仍讓我負責這方面的工作。我和局長一起向剛上任的縣委書記劉汝生就我縣車輿文化的研究、挖掘情況作了專題匯報。這引起了劉汝生同志的高度重視,他親自召開專題會議,具體研究部署這項工作。隨后,成立了以縣委副書記、副縣長為主要領導的平輿縣太平車等傳統車輛制造技藝保護開發領導小組,設立平輿縣文化遺產搶救工作委員會、平輿縣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將傳統車輛文化研究的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出臺了《關于加強平輿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這個意見的要點為:一是以曾打造過太平車等傳統車輛的老木匠為老師,為技術優良的青年木工傳授傳統車輛制造工藝,培養優秀傳承人;二是對太平車手工制作工藝為主要內容的車輛文化進行挖掘、整理,運用文字、錄音、錄像、制作電視片等方式,對太平車制作的手工技藝進行有效搶救和保護;三是向國家有關部門及河南省申請“中國車輛發源地”文物項目。

20068月,我和縣文化局有關人員一起,將車輿制作手工技藝材料和《董永與七仙女》的材料上報省文化廳,同時向中國民協申報“中國車輿文化之鄉”。《太平車制作手工技藝》和《董永與七仙女》同時于200726,被河南省政府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111214日,中國民協評審組一行9人,在時任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煥之的陪同下,來平輿縣進行“中國車輿文化之鄉”考察,我參加了有關活動。評審組聽取了平輿縣政府的有關介紹,審閱了有關材料,到平北社區看望了太平車制作手工技藝傳承人唐效文、趙華章等人,對趙華章等人打造太平車的操作流程進行了考證。14日,評審組在縣委會議中心觀看了太平車制作手工技藝專題影視片,并觀摩了流傳于平輿一帶的關于奚仲造車和太平車的說唱藝術及民間有關太平車的游戲、雜耍等。所有這些,都給評審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8年初,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平輿縣為“中國車輿文化之鄉”,并決定在平輿縣成立“中國車輿文化研究中心”。

2010928,“中國車輿文化之鄉”“中國車輿文化研究中心”授牌儀式在平輿縣奚仲公園隆重舉行。中國民協副主席夏挽群,省文聯副主席何白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程健君,省民協藝術委員會主任李鳳友出席儀式。夏挽群向平輿縣授予了“中國車輿文化之鄉”“中國車輿文化研究中心”牌匾。時任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煥之,時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素平等市領導及各縣區有關部門負責人共2000余人參加了授牌儀式。

在中國民協授予平輿縣“中國車輿文化研究中心”牌匾后,縣領導考慮到平輿只是個縣,缺乏相應的研究人員,就在“中國車輿文化研究中心”的牌子下,以縣炎黃文化研究會為學術平臺,于201111月籌建了平輿縣車輿文化研究會,并著手籌建傳統車輛展覽廳。我愛人韓建中是該會的副會長,我們經常在一起商討這些事情,因此我對這項工作的進展有所了解。

為了充實車輛展廳的內容,研究會通過各種途徑籌集款項,組建了以老木匠孟慶國為首的老中青結合木工、鐵匠隊伍,租賃縣城北郊羅張莊社區孟慶國女兒的宅院作為復制太平車的作坊。技術指導孟慶國,制作記錄張耀征,攝影君中,繪圖郭鳳首。孟慶國已85歲,他弟弟孟慶瑞82歲,兄弟倆吃住都在工地,早晨6時起床后便開始施工,中午吃飯后不休息,一直干到天黑收工,一天工作長達十來個小時。孟慶國身體不好,擔任技術指導,孟慶瑞卻精神矍鑠,眼不花、手不抖,劃線、切割、夯錘等全都親力親為。為了培養傳承人,孟慶國口講指畫,言傳身教,孜孜不倦地講解傳統車輛的制造手藝。經過42天的緊張施工,兩輛太平車——“大五板”“大三板”各一輛復制成功。

20134月,縣車輿文化研究會從楊埠鎮老任村購回清代制造的太平車精品“大五板”一輛。由于年久失修、缺乏養護,車的4個木質轱轆中有3個已經朽爛。孟慶國兄弟倆挖空心思,反復計議,最后修舊如新,很難看出有銜接不當之處。縣車輿文化研究會經過多方打聽,得知本縣射橋鎮及上蔡縣等地民間收存有古舊車輛,便幾經周折,收集到太平車“大三板”“土牛車”各一輛。同年,在遂平縣一戶趙姓人家,我們見到了古舊車輛云集的場面——太平車、馬車、木牛車、土牛車、舊轅車的鐵轱轆和特大型舊馬車的木轱轆以及一些傳統的農業生產工具,擺了滿滿一屋子。隨后,縣車輿文化研究會收購了其中的部分車輛。

通過復制、收購、修復等方法,縣車輿文化研究會的傳統車輛展廳內容逐漸增加,現在共展示各種傳統車輛16輛,其中四輪太平車6輛、轅車一輛、馬車兩輛、轎車一輛、木腳半截頭一輛、小土牛車一輛等。

車輿文化已經給平輿縣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奚仲公園是全縣最大的公園,摯地大道是平輿縣城主要街道之一,小清河的幾座大橋全都有車輿故事的浮雕或車輿的字符,2012年新建的文化藝術中心的墻壁上浮雕著奚仲造車的歷史故事。在民間,大部分群眾都知道奚仲造車的故事。在學校,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唱有關車輿的歌謠。外地人參觀或親友來訪,平輿人都會自豪地講述那雖然久遠、但卻親切的車輿故事。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兰县| 金川县| 鄂温| 陵川县| 赫章县| 多伦县| 凤冈县| 阿城市| 怀远县| 信丰县| 湘阴县| 内黄县| 宜昌市| 临邑县| 东海县| 西吉县| 平江县| 福鼎市| 股票| 靖边县| 诸城市| 阿合奇县| 西盟| 工布江达县| 县级市| 新余市| 浪卡子县| 仁怀市| 武安市| 西峡县| 资阳市| 舟曲县| 梨树县| 古田县| 驻马店市| 苍梧县| 东源县| 安仁县| 五峰| 额敏县| 邯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