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披露古人“花樣泳姿”:擅泳不忘炫技
摘要:8月22日迎來中國農歷24節氣當中的處暑,敦煌研究院當日解讀了敦煌壁畫里古人趁著暑熱以花樣泳姿酣暢快意的場景。圖為出現在莫高窟北魏第257窟窟頂后部平棋東南角的畫面,描
8月22日迎來中國農歷24節氣當中的處暑,敦煌研究院當日解讀了敦煌壁畫里古人趁著暑熱以花樣泳姿酣暢快意的場景。圖為出現在莫高窟北魏第257窟窟頂后部平棋東南角的畫面,描繪了蓮池中游泳嬉戲的場景。敦煌研究院供圖
中新網蘭州8月23日電 (記者 徐雪)8月23日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當中的處暑,敦煌研究院當日解析壁畫上的處暑:至樂在游泳。
在莫高窟北魏第257窟窟頂后部平棋東南角的畫面,“斗四蓮池童子,作游戲狀”描繪了蓮池中游泳嬉戲的場景。
敦煌研究院解讀說,這時的民間游泳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尤其在南方,游泳不再是什么稀罕技能,而是人類日常娛樂項目之一了。尤其對于親水的小孩來說,夏天,跳進水里玩個痛快就是正確。古代的畫師將他們游泳戲水時的樣子留在了壁畫里。
圖為莫高窟第329窟里的“潛水式飛天”。敦煌研究院供圖
從壁畫里可以發現,隋唐時期,泳姿更是豐富了許多,仰泳、潛游甚至自由泳,紛紛出現在壁畫。再到宋元時期,游泳技能幾乎已經實現了“全覆蓋”。特別擅長游泳的人,則喜歡玩一些炫技的水上表演,賺一片叫好聲。
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文章提出,史前社會,人類的活動非常簡單,主要圍繞兩大主題展開——求食和攻防。游泳這項活動最早出現,就與這兩大主題密切相關。
遠古時期,魚蝦是生活在河流沿岸的人們的主要食物,捕撈魚蝦自然成為他們的日常。為避免“洪水猛獸”可能對人類帶來的傷害以及溺水的危險,他們模仿水陸兩棲動物的姿態,嘗試在水里游動,逐漸學會了游泳。
而最早的泳姿——蛙泳,不僅回答了“我們最早跟誰學了游泳”的問題,還表達了泛神論時期先民的“水崇拜”、“蛙崇拜”。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時代繪有水波紋、蛙形紋的馬家窯彩陶罐即是明證。
滿足了基本生存的人們,開始尋求擴張。這時戰爭出現了。兵書《六韜·奇兵篇》中將“越深水,渡江河”稱為“奇技”。如若發生水戰,擅長游泳這門“奇技”的兵將就顯得尤為可貴。(完)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