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改革開放40年:我是船民
摘要: □西平縣 吳原啟我是喝洪河水、吃百家飯長大的。在童年的記憶里,船民一直是四海為家、順水飄流的游民。生活在船上,走到哪哪是家,弄不好連吃的都顧不上。一我是喝洪河水
□西平縣 吳原啟
我是喝洪河水、吃百家飯長大的。在童年的記憶里,船民一直是四海為家、順水飄流的游民。生活在船上,走到哪哪是家,弄不好連吃的都顧不上。
一
我是喝洪河水、吃百家飯長大的。在童年的記憶里,船民一直是四海為家、順水飄流的游民。生活在船上的,房無一間,主要是以航運、捕魚、摸蝦、擺渡、撈沙糊口,居無定所,走到哪哪是家,弄不好連吃的都顧不上。生活在岸上的,地無一壟,除航運公司所在地有百十戶住著低矮的磚瓦房外,其他基本上都棲息在堤旁、河灣、橋頭的茅草庵、油氈棚里,靠拉零擔、轉站臺、扛包子、打小工為生。這就是改革開放前西平船民的真實寫照。
西平港上停泊的船只。
說來不怕您見笑,曾聽母親不止一次地講,在我周歲過生日的時候,按船民當時的風俗習慣,父親買來了糖豆,找出了纖板,借來了鋼筆等能吃、能玩、能用,又有象征意義的小東西,擺在船艙里顯眼的位置讓我拿。其意是我先拿啥物件,就是長大成人命運的預兆。
當我幼嫩的小手一下子握著了那支借來的鋼筆時,滿船艙親人的臉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姑奶奶掰開我的手指,一邊端詳,一邊念叨,說這孩子長的就是握筆桿的手。爺爺說,俺姓吳的該出個識文斷字的人了。得想法讓孩子念書,滿船人尋思著,敘談著。
學校不會跟著船走,設法定居讓孩子上學成了父母的心病。在我接近學齡的時候,父母放棄了難舍的運輸生計,用丈把長的小船,把俺姊妹幾個從西平縣城東的船里灣,拉到當時的楊莊公社郭莊大隊和師靈公社郜莊大隊交界處的洪河南岸安頓下來,開始了在郜埠口以擺渡為生的艱苦生活,才有了我們在郭莊小學讀書的機會。
三年級期終考試的時候,因為我的語文數學考了雙百分,楊莊水文站有個姓楊的大伯吃了晌午飯,特意給我帶回來一個夾倆肉片子的好面饃。看著我吃得香甜,他撫摸著我的頭笑嘻嘻地說,好好讀書吧,好面饃和肉片子都在書本里夾著哩。
二
生活來源就是靠收過船糧,說白了就是向挨渡口附近的生產隊要飯,雖然艱辛,但和同齡的船民子女相比,有學上、有書讀,已很幸運了。在幼年時,我經常有一個現在回憶起來感到非常荒唐的想法,那就是隔一段時間得場病。因為每逢有病的時候,雖然吃藥苦點,打針疼點,但能吃上平時吃不成的餅干、面包,還能喝上平時喝不成的雞蛋茶。
上世紀70年代末,我們一家從郜埠口回到船里灣,在西平縣“洋橋”(小洪河上京廣線的鐵路橋)南頭西邊河堤里居住時,到我時常夜間隔著透亮的石頭墻和鄰居孫民強暇想著船民的命運,現在已經記不清當時都暇想什么,但我清楚現在的實際情況要比當時暇想的強得多。不久,在河堤上防洪并多次目睹過船民疾苦的歐陽忠寬、陳繼曾等縣領導研究決定,將當時的城郊公社杏樹灣洪河改道在河南岸的幾十畝地無償劃給船民,使住在河堤上的船民有了一處安身立命的住所。現在很多船民回想起來,都說時任領導的好處。
記得1978年暑假,讀高中的我和二表哥結伴出去打臨時工。臨行前,表哥小聲對我說,不論誰問,可別說你是船民。我當時很納悶,我們一路來到一家工廠,人事科的同志熱情地接待著前來報名打工的人們,一聽說我是船民,負責報名登記的人臉上立馬晴天變多云,并很不耐煩地說俺廠不招船民。來到另一家工廠,我不敢再說是船民,謊稱自己是楊莊的。負責報名的人揚起頭撇著嘴瞪著眼說,一口的船民腔,竟然說是楊莊的,真不知道啥是賴,招誰就不招你。有了這番經歷,我才知道當時的船民特受歧視。
三
之后,我還聽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有個船民小伙,不僅人長得不錯,而且有份相當不錯的職業,先后談過好幾個當工人的女朋友,大多是見面時都滿意,一說是船民就告吹。原因很簡單,那時候的女孩誰要是找個船民做女婿,不是姐妹們看不起,就是父母不同意。最后,通過一段時間接觸,有個女孩被小伙子迷上了,女孩的母親說啥不依,說是不能將女兒往火坑里推。誰知女孩鐵了心,非那個小伙不嫁,才成就了這對美滿姻緣。
上世紀80年代的造船廠。
從此,心里受到強烈刺激的我更加努力學習,高中畢業后當了3年民辦教師,并于1982年如愿考入駐馬店師范進修兩年,成為船民早期考入中師的學子之一。畢業后,我當上了受人尊重的人民教師。先后從事教育十年,雖無成就,但很知足。
船民子女入學一般都很晚,剛開始楊莊小學任教的老師都說船民的小孩笨,十來歲了才上一年級。實不知,船民的子女大都是因為生活條件差才遲入校門的。1978年,四千多口人的船民只有三個高中生、一個中師生,百分之九十的是文盲。現在四十歲以下的基本掃盲,百分之九十都是初中畢業。
我于1990年初被選調到西平縣委宣傳部工作,一干又是十個年頭。這十年是我受益最深的時期,以理科見長的我不僅經受了棄理從文的鍛煉和考驗,而且對為人的認識提升了,對處事的理解透徹了,對創業的體會深刻了。特別是采寫新聞報道過程中,我悟出了也許只有從事基層新聞工作的人才能悟出的道理。
西平船民的好兒子李富保,于1993年2月在長江馬鞍山段江面,為搶救湖南南縣船民的一名落水女童而不幸犧牲,他的遺孀和子女一度陷入悲痛和困境之中。已在縣委新聞科工作的我發揮自身優勢,堅持用3年的時間,歷經艱辛,跟蹤采訪他生前的事跡,先后被《河南日報》、《天津日報》、《文匯報》、《時代青年》、《民主與法制時報》等十多家新聞媒體發表和轉載。
責任編輯:wtt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