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破10萬億關口立馬“退燒” 誰來“接班”結構性存款
摘要:⊙記者 魏倩 ○編輯 陳羽對緩解負債端壓力起到“力挽狂瀾”作用的結構性存款,在余額沖破10萬億元后,可能真的得降溫了。上證報記者近日獲悉,不少中小銀行已經暫
⊙記者 魏倩 ○編輯 陳羽
對緩解負債端壓力起到“力挽狂瀾”作用的結構性存款,在余額沖破10萬億元后,可能真的得降溫了。
上證報記者近日獲悉,不少中小銀行已經暫停發售結構性存款,原因是結構性存款涉及衍生品投資,節前落地的理財業務新規(即《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明確要求發行結構性存款需具備衍生品交易業務資質,而大部分中小銀行并無相關資質。
分析人士預計,未來一段時間結構性存款將會降溫。不過在銀行資管人士看來,暫時停掉有些可惜,眼前最重要的還是實際操作中的一些細節問題亟待厘清,監管大框架已有,還待進一步的監管細則出臺。
10月或開始退燒
記者日前通過查閱部分銀行官網和咨詢銀行客服了解到,長沙銀行在9月已暫停發售結構性存款,廈門銀行目前亦沒有推新的結構性存款。
一家城商行資管部門人士說,很多中小銀行結構性存款被叫停發行,主要是受理財業務新規影響。“今年4月時,人民銀行還專門有過窗口指導,要求適度控制規模。”他說。
誕生二十余年之久的結構性存款,是一種保本浮動收益產品,浮動收益部分是通過金融衍生工具投資與利率、匯率、股票等標的物掛鉤的金融產品,存在一定投資風險。
為應對資管新規沖擊,銀行用結構性存款來替代不再讓發行的保本理財,以緩解負債端壓力,并因此而大熱。雖一度有“退燒”跡象,但在今年8月末規模首度沖過10萬億元大關。央行公布的金融機構信貸收支表顯示,截至今年8月末,我國商業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余額約為10.02萬億元。其中,中小型銀行是發行主力軍,余額為6.76萬億元。
結構性存款涉及衍生品投資,能否發行需有監管部門核發的衍生品交易業務資質,一些跟風而動的小銀行并無相關資質,現實中也給予固定利率剛兌,等于變相高息攬儲。上述城商行人士表示,衍生品交易業務資質很難申請,既要滿足資本充足率、不良率等各項監管指標,評級一般也得為A。他所在的銀行從2014年就在申請,至今未獲批。
而理財新規明確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必須有衍生品交易資質,部分小銀行不得不就此暫停。
據融360不完全統計,9月份銀行共發行結構性存款342只,較8月份減少132只,降幅為27.85%。不過該機構分析稱,由于理財新規國慶節前才正式發布,對9月結構性存款發行量影響不大,10月結構性存款或會“退燒”。
實操細節亟待厘清
上述城商行人士透露,其實結構性存款成本比較高,加之今年貸款投放不足,負債端壓力并不太大,其所在銀行之前就一直在降規模,到新規落地前后,由于沒有資質,就完全暫停了。
結構性存款繞開了利率限制,收益率至少在4%以上,與理財產品收益相當,成本比一般存款高出不少,會“吃掉”銀行部分利潤。但是對于絕大多數中小銀行而言,這是重要的攬儲工具,也是向凈值化轉型的最佳過渡產品,因而不惜高成本進行發售。
普益標準研究員魏驥遙稱,凈值化轉型的要求抬高了業務開展門檻,導致部分中小銀行的業務重心重新回歸表內。在此大方向下,推動收益具有吸引力的存款類業務發展是接續當前理財客戶的重要方式之一。
上述理財新規已明確將結構性存款納入銀行表內進行核算,按照存款管理相應納入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保費的繳納范圍,相關資產按照規定計提資本和撥備等。對于銀行資管人士來說,眼下的問題莫過于實操層面一些細節還亟待厘清。
比如,在業務歸口上就五花八門,有的銀行的結構性存款業務由公司部負責,與資管部形成內部競爭;有的銀行打算將結構性存款業務從資管部移交到金融市場部負責,如招商銀行。
在某銀行計財辦人士看來,還有結構性存款與其對應資產的問題,“若按資產100%對應結構性存款加準備金,不劃算。相當于負債打了個15%折扣,成本更高了。”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上海證券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