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節孝牌坊和新時代孝媳
摘要: □晚報記者 戶向陽通訊員劉太平 文/圖許貴嫻攙扶著婆婆在節孝牌坊前的水泥路上鍛煉。農閑時,許貴嫻做手工藝品賺錢補貼家用。上蔡縣東岸鄉牌坊劉村有一座節孝牌坊,是清朝
□晚報記者 戶向陽通訊員劉太平 文/圖
許貴嫻攙扶著婆婆在節孝牌坊前的水泥路上鍛煉。
農閑時,許貴嫻做手工藝品賺錢補貼家用。
上蔡縣東岸鄉牌坊劉村有一座節孝牌坊,是清朝嘉慶皇帝為表彰該村農婦蘇氏的孝道而建。200多年來,它影響和教育著該村及周邊的村民。新時代,牌坊劉村孝子賢媳層出不窮、數不勝數,許貴嫻就是其中一個。
農忙接近尾聲。 10月13日下午,在上蔡縣東岸鄉牌坊劉村許貴嫻家門口,許貴嫻的婆婆崔欠正在和幾名村民聊天,不時傳來一陣陣爽朗的笑聲。許貴嫻忙著翻曬院里的花生,翻完后又急忙去做手工藝品。
婆婆崔欠腦梗塞留下后遺癥,手腳不利索,看到兒媳婦不停地忙著,心疼不已:“貴嫻,別恁著急,歇歇再干!” 許貴嫻一邊干一邊說:“媽,您別擔心,我不累!”
聽到婆媳倆的對話,在場的幾名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贊許貴嫻的孝順可和老祖宗蘇氏相比。在村民的敘述中,古節孝牌坊和新時代孝媳許貴嫻的故事展現在記者面前。
節孝牌坊的由來
節孝牌坊位于許貴嫻家東約50米處,坐北朝南,由青石修建,高5米多,寬5米多,三門四柱。
兩側的柱子上雕有“雙天官把門”圖案,中間兩尊方柱上有一副對聯:“婦德代夫功孝逾金石,母儀兼父教節凜冰霜。”
牌坊上方分為三層,每層兩側都有一塊挑角石板,自上而下層層向外延伸,呈屋脊型,非常漂亮。
第一層寬額橫匾上寫著“旌表處士劉自然之妻蘇氏節孝”。橫匾上方是一塊青石,上寫著“節孝坊”三個字。
最上面一層有一個設計精巧的漢白玉石龕,上寫“圣旨”二字。據傳是嘉慶皇帝欽賜,牌坊因此享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之威。
牌坊背面的石柱上也有一副對聯:“廿二七三天地志,雙八孤六圣賢心。”橫批為“蘇氏節孝”。
村民說,蘇氏節孝牌坊修建于清嘉慶十二年冬,是嘉慶皇帝為表彰該村農婦蘇氏親賜修建的。
相傳清朝年間,牌坊劉村有個叫劉自然的村民患病早亡,撇下22歲的妻子蘇氏。上有久病臥床的公爹,下有不滿6歲的兒子,蘇氏晝耕夜織,拼命掙錢給公公看病,供養孩子上學,經常幾天吃不上一頓飽飯,長年沒睡過囫圇覺。
公爹多病,蘇氏熬藥做飯、端屎倒尿伺候公爹,冬天給公爹暖被窩,夏天給公爹扇扇子驅蚊蟲,從不道一聲怨言。
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蘇氏照顧公爹遭來不少風言風語,并遭到劉自然的哥哥排擠。劉自然的哥哥想獨吞家業,多次逼蘇氏改嫁。蘇氏寧死不從。劉自然的哥哥又想方設法害她。無耐,蘇氏帶著公爹和兒子到娘家居住,受盡了苦難和委屈,直至公爹去世。
蘇氏孝敬公公、教子有方的事跡不僅傳遍了方圓百里,還驚動了當時上蔡縣的李縣令(蘇氏碑文有記載)。李縣令把蘇氏的節孝事跡寫成奏章上報朝廷。嘉慶皇帝接到奏章甚為感動,令戶部精心打造了這座節孝牌坊。
傳承節孝文化
文化大革命時,牌坊劉村的節孝牌坊也未能幸免,橫匾以上全部被破壞,精美的石件被拋到溝里,書有“圣旨”的漢白玉被倒賣。而橫匾以下因特別堅固,才沒有被破壞。
面對殘垣斷壁40余載的牌坊,牌坊劉村人無不感到痛心和惋惜。2010年,牌坊劉村決定重修蘇氏節孝牌坊。村民你500元、我1000元,掀起了捐款熱潮。牌坊劉村(自然村)126戶共700余名村民自發捐款10萬余元。
2011年底,被破壞42年后,節孝牌坊終于再現原貌。蘇氏節孝牌坊不僅是彌足珍貴的文物,還是牌坊劉村村民心中永遠的豐碑,它影響著牌坊劉村一代又一代人。
牌坊劉村人對蘇氏尊老孝老、教子有方的事跡耳熟能詳。村民以牌坊教育后代,以蘇氏的故事教育后人。
多年來,牌坊劉村民風淳樸,父慈子孝,兄弟妯娌和睦相處,鄰里之間團結友善。孝道文化在這個小鄉村得到了充分體現。
在牌坊劉村,節孝故事永遠講不完,隨便問個村民,都能說出幾個,許貴嫻的故事便是較為典型的一個。
今年40歲的許貴嫻自嫁到婆家,就常聽村民講節孝牌坊的故事,并深深被蘇氏的節孝故事所感動。“過去,農村經常發生打罵公婆的事兒,我嫁過來后,就下決心做個好媳婦,不能給老祖宗丟臉。”說起自己當初的想法,許貴嫻一臉的羞澀。
剛嫁過來時,雖然公婆還年輕,但重活累活她總是搶著干,也從來沒有和公公婆婆紅過臉。
10多年前,公公患上癌癥,她和丈夫帶著公公四處求醫。在家時,端吃端喝,無微不至地照顧,直至公公去世。
六年如一日精心伺候婆婆
2012年,許貴嫻的婆婆崔欠不幸患了腦梗,臥床不起,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兩位老人相繼患病,讓這個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丈夫不得不外出打工,照顧婆婆和孩子的重任就落在許貴嫻的肩上。
婆婆剛患病時,手腳都不會動。為了方便照顧婆婆,許貴嫻讓兩歲的女兒單獨睡,自己和婆婆睡在一起。婆婆手腳疼,她就給婆婆按摩、翻身。婆婆大小便,一夜無論起來多少次,她從來沒有厭煩過。婆婆大便后無法擦屁股,她毫不猶豫地去擦。剛開始,婆婆不好意思,說啥也不讓她擦。許貴嫻就說:“你不能擦,不讓我擦咋辦?咱娘倆有啥不好意思的。”為了緩解婆婆的難堪情緒,她擦后在婆婆屁股上輕輕拍上兩巴掌,一句幽默的話逗得婆婆笑起來。
許貴嫻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給婆婆穿衣服。冬天天冷,她怕婆婆衣服涼,就先把婆婆的衣服放在被窩里暖熱,再給婆婆穿上,然后再去給孩子穿衣服、做飯。
飯做好后,開鍋第一碗都是先盛給婆婆。婆婆剛出院的幾個月里,她都是一口一口地喂婆婆,喂前自己先嘗嘗,怕飯熱燙著婆婆。平常給婆婆喂藥,她都是一手拿藥,一手端茶,從不嫌麻煩。
許貴嫻每天都要抽空攙扶著婆婆走路,進行恢復鍛煉。剛開始婆婆站不好,都是趴在她身上,她身體瘦弱,力氣小,使盡全力支撐著讓婆婆邁步,每次鍛煉后,她都是滿身大汗,可她從沒說過一句累。在她的精心伺候下,婆婆終于能夠拄著拐棍站立起來了,慢慢地也能夠走路了。
許貴嫻患有心臟病等多種疾病,但只要婆婆稍感不舒服,她都第一時間騎著三輪車帶著婆婆去鎮上看病。
百里難尋的好媳婦
一般老人患病后,身體懶不愿意多動,也不愿勤換衣服,許貴嫻就給婆婆定下規矩:每周洗一次澡、換一次衣服、剪一次指甲。
記者采訪時,崔欠告訴記者,當天上午,許貴嫻剛剛給她洗過澡,感覺身上非常輕松。
崔欠老人有四個女兒和兩個兒子。幾個女兒和大兒子、大兒媳婦都在外面打工,照顧母親的時間有限。崔欠患病6年來,只在三女兒家住過18天。其間,許貴嫻怕姐姐照顧不好婆婆,先后去了三次,教姐姐如何照顧婆婆。即便如此,她還是不放心,就提前就去接婆婆。婆婆想多在女兒家住一段時間,讓許貴嫻歇歇,不愿意走,許貴嫻硬把婆婆扶到三輪車上帶回了家。
許貴嫻對婆婆好,婆婆也對許貴嫻親。只要女兒來看自己,崔欠就對女兒說:“沒有貴嫻的伺候,我早就被埋地下了,你們都在外面掙錢,她在家照顧我,經濟困難,你們都要幫她點兒。”雖然婆婆這樣說,但許貴嫻從不要幾個小姑子的錢,而是在農閑時做手工藝品,賺錢補貼家用。
常言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床前沒有百日孝。可許貴嫻無微不至地伺候婆婆已經6年了,從未有一句怨言。左鄰右舍非常羨慕,見了崔欠就說:“你是哪輩子積德了,娶到這樣的好兒媳!”崔欠也常常說:“天底下也難找貴嫻這樣的好媳婦。”
許貴嫻不僅孝順公婆,還對其他老人都非常好。丈夫的二叔劉新國沒有成家,獨自一人生活。許貴嫻結婚后,就把叔叔接到自己家中,叔叔的衣服、被褥都是她買、她洗、她做。村里的其他老人,只要有困難,她也力所能及地幫助。她還經常教育孩子,要孝順老人,尊敬老人。在她的影響下,孩子們都很有禮貌,經常照顧奶奶。
如今,在牌坊劉村及周邊,只要一提起許貴嫻,大家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贊她是百里難尋的好媳婦。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