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化帶精品劇目展演”啟幕
摘要:大運河題材舞劇《運》富田 攝中新網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 高凱)11月1日晚,由北京市文化局主辦、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首屆“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
大運河題材舞劇《運》富田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 高凱)11月1日晚,由北京市文化局主辦、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首屆“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化帶精品劇目展演”在京開幕。
大運河作為我國唯一“在用”的世界文化遺產,不僅是一條積淀豐厚的歷史長廊,更是一條流動的人文通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背景下,舉全社會之力傳承運河文脈,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的開發建設,具有非凡的現實意義和戰略價值。
大運河肇始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斷航于清末,行至今天,大運河已經成為世界的運河,其現代價值的核心與靈魂就是文化價值。主辦方表示,此番開幕的首屆“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化帶精品劇目展演”正是希望能在舞臺上進一步表現運河文化。
本次展演為期40天,匯聚大運河沿岸8個省市的20臺精品劇目,涵蓋戲曲、話劇、舞劇、音樂會、兒童劇等類別。其中,北京各藝術院團、院校和民營機構將協力奉上13部作品,既有新世紀以來創作的獲獎佳作,也包括剛剛出爐的品質之作。
展演劇目中,北方昆曲劇院的《紅樓夢》和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的《北國佳人》名家薈萃;北京市曲劇團的《翦氏夫人》和中國評劇院的《藏地彩虹》是新近創編的兩臺引人注目的力作,一古一今,各具風采;國有院團的參演作品還有北京兒童藝術劇院的兒童劇《北京童謠》及北京民族樂團的《流淌的旋律——大運河隨想民族音樂會》。
大運河題材舞劇《運》 富田 攝
當晚展演開幕演出劇目是由北京物資學院創作演出的大運河題材舞劇《運》,該劇是2017年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與《運》相映成趣的是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的京劇《少年馬連良》,這兩臺學院派劇目以原創帶教學,成果喜人。
展演另有民營機構推出的五臺劇目,其中包括百納嘉利(北京)劇場管理有限公司的京劇《思·凡》、北京市京昆文化藝術團的京劇《老北京傳奇》、北京凌空評劇團的評劇《潮白人家》三臺戲曲和北京桂湘文化藝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海上花開》、北京五十六號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的話劇《年復一年》等兩臺話劇。
除推出北京的13臺精品力作,展演還聚合了來自大運河沿岸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7個省市的7部佳作。
浙江省寧波市演藝集團和寧波交響樂團的民族歌劇《呦呦鹿鳴》一年內三度進京,風光無限,該劇講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發明青蒿素的故事。來自河南小皇后豫劇團的《鍘刀下的紅梅》和江蘇省淮劇團的《小鎮》是近年來涌現的口碑之作。前者以大寫意的筆觸,栩栩如生地展現少年英雄劉胡蘭從天真稚氣的小姑娘成長為堅貞不屈的共產黨人的閃光歷程;后者通過一位普通知識分子的沉淪和自救,闡釋道德自我完善的艱難和可貴。
同時,天津人民藝術劇院的話劇《天下糧田》、山東省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的棗梆《草根大師》、河北省廊坊大廠回族自治縣評劇團的《秋月》及安徽省宿州市梆子劇團的淮北梆子《風涌大運河》,這些劇目都從不同角度寫運河人,演運河事。
據了解,展演期間,還將舉辦“藝術大家談”、“交運新時代——大運河戲劇高校論壇”、優秀劇目線上藝術分享活動等公益活動。整個活動將持續至12月10日。(完)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新聞網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