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喬莊換“神”記
摘要:馮華豫 資料照片這張題為《大喬莊換“神”記》的老照片(右圖),攝于1996年10月,至今已經26年。老照片的背后,隱藏著一段發人深省的故事。泌陽縣與社旗縣交界的
馮華豫
資料照片
這張題為《大喬莊換“神”記》的老照片(右圖),攝于1996年10月,至今已經26年。老照片的背后,隱藏著一段發人深省的故事。
泌陽縣與社旗縣交界的泰山廟鎮,有一個近千口人的自然村——大喬莊。這里的農民忠厚、勤勞、樸實,祖祖輩輩靠耕作生活,卻常年與貧窮結下不解之緣。他們想富、盼富,兩眼望穿,總是把致富的愿望寄托在財神身上,希望財神爺開開眼,降福于大喬莊。然而,幻想終歸是幻想,村民們一不會做工,二不會經商,致富奔小康的目標十分渺茫。
財神在哪里?村民們都在苦苦地思索。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廣袤的農村大地,改變了廣大農民的傳統思想觀念。
1992年金秋,年逾不惑的村民賈長林在縣城結識了青年農民“香菇大王”祁建勛,二人一見如故。在祁建勛的鼓勵下,賈長林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從祁建勛那里引來菌種。在祁建勛精心指導下,賈長林當年獲利6400元。
“賈長林種香菇發財了!”
消息像長了翅膀,很快傳遍全村。大家紛紛效仿,種菇戶越來越多,經濟效益成倍增長。到1995年底,全村菇農已有半數以上,全村人均香菇收入1500多元。青年農民錢廣山1995年投資4500元種香菇,獲利32000元。有個外地客商答應先預付給他兩萬元,讓他去當技術員,并承諾8個月后,再付給他兩萬元,被他當場謝絕。時任泌陽縣委書記徐群才風趣地對錢廣山說:“8個月,4萬元,請不動你一個莊稼漢。”錢廣山靦腆地說:“俺不能光圖自己發財,要讓家鄉的父老鄉親都種香菇富起來!”
祖祖輩輩夢想靠財神賜福的大喬莊人,終于認識到財神不是別人,就是香菇,就是他們自己。
1996年10月的一天,我慕名來到大喬莊采訪,發現該村的農戶家中都種滿了香菇,連農戶當年“敬神”用的“神臺”上也擺滿了香菇袋。此時此景,不僅令出身于世代農家的我感慨萬分:農民,這些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激蕩中,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他們把香菇當成了實實在在的“神”!當時,我敏銳地認識到,這個事件的新聞價值,遠遠超出了多少農民種多少袋香菇、創造多少效益的經濟價值,這是當代農民思想觀念的一個飛躍。于是我迅速拍下了這張有歷史價值的現場照片,然后借助當時的靈感,揮筆疾書,寫下了《大喬莊換“神”記》一稿,該稿件配發這張照片被《河南日報》《河南經濟日報》《河南農村報》《駐馬店日報》等多家媒體在重要位置刊發,并榮獲了當年省、市好新聞獎。
光陰荏苒,一轉眼26年過去了。在改革大潮中,現在的大喬莊,早已今非昔比。小洋樓取代了破舊草房,柏油路取代了羊腸小道。大喬莊人種植的香菇,已經出口到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大喬莊的菇農也隨著產品一起去到了異國他鄉,成了深受歡迎的技術能手。在大喬莊菇農的帶動下,目前全縣食用菌種植量達2.5億袋,食用菌產業實現產值50億元,出口創匯1億美元,帶動全縣30余萬人就業創業,增收致富。泌陽一躍成為聞名全國的香菇大縣。而大喬莊,也成為泌陽縣香菇產業的起源地,在泌陽農村改革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