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鄉村振興的駐馬店樣板
摘要:□ 胡殿文昨天本報分別在要聞版的突出位置刊發兩篇故事,一個講的是駐馬店最東邊的縣——新蔡縣頓崗鄉的故事《班臺農民變身“桃保姆”》,一個講的是駐
□ 胡殿文
昨天本報分別在要聞版的突出位置刊發兩篇故事,一個講的是駐馬店最東邊的縣——新蔡縣頓崗鄉的故事《班臺農民變身“桃保姆”》,一個講的是駐馬店最西邊的縣——泌陽縣銅山鄉焦竹園村的故事《牛產業引領鄉村振興路》;一個是昔日全省聞名的“洪水招待所”,一個是全省聞名的革命老區;披閱兩篇故事之后,筆者感慨系之的是——一東一西、一窮一紅,不約而同地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成為鄉村振興的樣板,他們立足實際、因地制宜、趨利避害,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了“洼地崛起”。更為關鍵的是,他們既有立足當前、做好時下緊迫的脫貧攻堅這個上半篇文章,又有放眼長遠、謀劃鄉村振興的下半篇文章。
在望聞問切中,人們發現了新現象,感受到新變化:夢回“班桃源”,“桃產業”帶來好收獲。看到了新起點:變身“桃保姆”,活出體面樣。從前“十年九淹”的班臺村舉辦桃花節,引來四鄰八鄉的村民紛紛趕來“約會”,這當然是為了給班臺的桃樹揚名,而揚名當然是賣桃增加收入。可見,新蔡人在經營運作方面蠻有靈氣,令人刮目相看。“班桃源”內種植的優質鮮桃品種,收獲期從6月延續到10月,讓桃農有了穩定的收入。
眼前的一切令人鼓舞,暢想一下新愿景:做活水文章,拉長產業鏈。頓崗人大興水之利,盡得水之靈,讓“頓崗大米”供不應求。舉辦“桃花節”“稻香節”,將著力拉長產業鏈,在沿河18個村委形成一村一品、一路一景的產業布局,打造春季花香四溢、夏季瓜果遍地、秋季碩果飄香的美麗鄉村。透過現象看本質,新蔡人老實但很勤勞,新蔡人本分但很睿智。
再看看焦竹園,這里是淺山丘陵區,也是貧困地區。“七山二水一分田”,自然稟賦惡劣,脫貧任務重,鄉村振興難度大。而如今,村莊美、產業興、農民富,這得益于發展扶貧產業,靠牛產業引領鄉村振興路。
在駐村工作隊的指導下,守著山水的焦竹園村民不再因循守舊,想方設法向山水資源要飯吃。王富運創辦了銅山牧業合作社并不斷發展壯大,陸續有40多家養牛戶加入。目前,銅山牧業合作社每年大概賣出500頭牛,每年利潤在100萬元以上。有牛產業開路,焦竹園村多種產業齊頭并進、競相發展,給紅土地帶來生機。
兩篇脫貧故事,講述同一個道理:做活“水”“牛”文章,桃花盛開、水稻飄香,牛兒會牛、光伏發光,振興農業產業,修好扶貧車間,就能鋪平脫貧路、架起致富橋,在尋尋覓覓中找到了脫貧和振興的結合點。
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內在一致性:脫貧了,生活有保障了,生產有起色了,人有精氣神了,這就給鄉村振興打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衣食無著、窮鄉惡水,不能一下子跳到振興狀態。一個村子從無到有,發展水果種植,搞光伏發電,建扶貧車間,幾多舉措,既通往脫貧,又通向振興,用歇后語講:打棗捎帶沾知了——一舉兩得。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產業振興。產業是棵搖錢樹,是經濟的基礎,有了它,鄉親們才能有吃不完的果子、用不完的錢。鄉村振興,離不開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優化發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從輸血變造血,同樣也離不開產業支撐。在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上尋找契合點,打好組合拳,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我們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愿有更多的鄉村振興駐馬店樣板涌現出來。
責任編輯:w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