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宴,一家親
摘要:仙林新村劃分了網格,干部下沉到網格,不斷深入走訪化解矛盾,不斷改善小區設施環境,不斷幫扶居民創業就業,不斷培育居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居民生活得到改善,小區面貌一天天好轉,搬出去的人又陸續搬回來了。
新華社南京11月5日電 題:千家宴,一家親
新華社記者楊紹功
一盤雞蛋西紅柿、一盤豆干炒辣椒——72歲的呂桂英在老伴的幫助下,顫顫巍巍地往桌子上擺下兩個菜,還想再擺第三個。
社區書記笑著要攔她:“呂阿姨,一家只要一個菜,您擺那么多,桌子可要滿了!”
“你們就別攔我了,我呀今天高興。”呂桂英把社區書記“堵”了回去,“要是十年前,你們就是花錢請吃飯,我都不一定來。”她去年剛做過手術,腿腳不好,但說話的聲音依然洪亮。
呂桂英所在的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仙林新村小區,是街道唯一的拆遷安置小區。11月2日-3日,仙林街道在這里分兩場舉辦了一次鄰里千家宴。
小區1600多戶,每家出一個人、一個菜,社區為每桌準備兩個菜。十家鄰居圍坐一桌,吃吃喝喝聊聊,還有居民自導自演的歌舞節目可以看。場面像極了鄉下人家辦喜酒,卻是城市小區居民在街道組織下的一次聚餐。
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吃一鍋飯。這頓飯能在仙林新村吃起來,可真不容易。
仙林街道的前身是個農牧場,20世紀90年代末拆遷后,騰出的土地陸續建起了大學城和商品房。大部分居民原來散居在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后來集中安置在39棟樓房的仙林新村里。因為拆遷早,很多人一時沒有工作,居民生活遭遇困難。
新村與棲霞區委區政府駐地只有一路之隔。拆遷后十年間,新村有1000多戶居民參與上訪,成了全省有名的上訪高發區。
由于拆遷遺留矛盾多,干群關系緊張,鄰里關系也不好。鄰里之間還相互攀比,閑話嫌隙多了,有的甚至斷絕來往。整個新村成了一盤散沙,環境臟亂差,很多居民外遷。
“得把人心攏起來,不然要我們黨員干部干什么?”2010年到任的仙林街道黨工委書記孫金娣暗下決心,帶領街道干部轉變觀念,不把新村居民當成麻煩制造者,而把問題理解為他們轉型的不適應,主動靠前服務,幫助他們完成從農民到市民的轉變。
仙林新村劃分了網格,干部下沉到網格,不斷深入走訪化解矛盾,不斷改善小區設施環境,不斷幫扶居民創業就業,不斷培育居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居民生活得到改善,小區面貌一天天好轉,搬出去的人又陸續搬回來了。
1999年入住時,新村1056個地下室被居民搶占,用于自住、出租、經營、堆雜物,不僅環境亂、安全隱患多,還成為扭曲新村人際關系、利益關系的導火索。2016年底,街道通過6個月的分片包干、掛表作戰,將所有地下室整治出來、重新分戶,建成了黨群學習空間,不僅重塑了新村的利益格局,還增加了黨建文化陣地,得到居民的積極支持。
如今,仙林新村黨委成立了三個“常青樹”黨支部、下設39個樓棟黨小組,黨小組組長都是優秀的黨員居民志愿者骨干。新村已經連續9年實現進京、到省、去市、到區四個“零上訪”,群眾幸福感滿意度達到95%以上,家家戶戶都參與到“本月我站崗”的志愿服務中。
有了9年扎實的工作和感情積累,才有了仙林新村這場難得的千家宴。仙林新村社區書記喻輔榮說,一開始也有點擔心組織不起來,但結果是還沒怎么動員,居民就踴躍報名了。
“這輩子都沒這么熱鬧過。”61歲的呂紅英望著人頭涌動的席面說,這次見到了很多年不見的老鄰居,“大家湊一塊兒都說,趕上這么好的時代,我們是胡蘿卜長在了人參地里了。”
“家里有房子在外面,但我還是喜歡住在仙林新村,這里環境好、人情暖。”呂桂英說,現在鄰里關系比拆遷前還要好,有事打個電話社區干部就上門來了,街坊鄰居沒了抱怨多了歡喜。
千家宴從上午十一點半開始,到下午兩三點鐘才結束。把群眾送走,把現場清理干凈,街道干部們才坐下來吃午飯。在他們的頭頂上,社區活動中心門口的一條橫幅十分醒目:“一家人一條心,一起拼一定贏”。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