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月英麥草畫的傳承發展
摘要:在父親的影響下,袁月英從小就對繪畫、剪貼等技藝掌握得很熟練。父親的去世對袁月英打擊很大,她決定沿著父親鋪就的道路繼續走下去,不僅要走好,還要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大膽改革創新。從事麥草畫制作和研發20多年來,袁月英創作的麥草畫作品獲9項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證。
李雪陽 易紅新
袁月英,出生在汝南縣羅店鎮雙廟村竹園小隊,是麥草畫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該鎮是全國有名的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有許多從事農民畫和麥草畫的民間藝人。她的父親袁寶華不僅是一位農民畫家,也是麥草畫產業發展的領頭人。在父親的影響下,她癡情于麥草畫,走上了傳承發展麥草畫的道路,創建了現在的“袁月英麥草畫公司”。幾十年的傳承和創業歷程,有困難、有挫折,有歡樂、有收獲。
袁月英小的時候,奶奶對她影響很大。奶奶在春季里為她扎五顏六色的風箏,端午節用繡花針給鄉鄰繡各種香囊,就連平時蒸饃也能蒸出與眾不同的花樣。聽奶奶說,父親小的時候,家里生活困難,就靠扎燈籠賺錢改善生活。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父親也早早展露了才華。奶奶扎好燈籠,父親就在燈籠上繪畫。燈籠做工精細,又繪有精美的圖畫,很受大家的喜愛。常聽街坊鄰居夸獎說:“你家燈籠賣不完的話,別人家的燈籠就賣不動。”
20世紀70年代,一個叫徐云的畫家下放到了王橋公社(后改為羅店鎮),他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徐云在勞動之余,經常習書練畫,引來許多愛好畫畫的農民向他求教。為滿足眾多青年農民學習繪畫的要求,公社還舉辦了美術培訓班。全公社上至五六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兒童都踴躍參加,學習繪畫。
袁月英的父親參加了第一批培訓,他和喬新河、劉道生、張國安等成為農民畫的創作骨干。那時,她的父親和其他人一起經常在鄉文化站畫農村宣傳畫,小隊按正常出工記工分。他們創作了許多宣傳農村政策、反映農村生活的農民畫,如《開會歸來》《新春第一天》等。因為這些繪畫作品均出自王橋農民之手,在當時也算是一個新生事物,這些作品被稱為王橋農民畫。后來在省里舉辦的一次展覽中,王橋農民畫入展作品90多幅,袁寶華創作的《豐收在望》獲得了一等獎。他逐漸成長為一位農民畫家。
20世紀80年代,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農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量勞動力從田地里被解放出來。出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袁月英家在1982年搬到了羅店鎮。她父親在鎮上租了兩小間門面,賣日用百貨。他還經常代寫春聯、畫古色古味的年畫,為鄉村刷標語、畫壁畫。閑暇時間,袁寶華在創作農民畫的同時,開始摸索如何把繪畫作品變成工藝品,推向市場。經過不斷嘗試,他通過用麥稈制作的麥草畫工藝品,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麥草畫,就是以小麥的麥稈為原料,然后再通過蒸、熨、燙、烙、刮、貼、剪、粘等十幾道手工工序制作而成。麥稈的純手工收割和選擇很關鍵,直接決定了麥草畫的質量。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天然麥稈的自然光澤和材質,展現花鳥草蟲和人物的文化藝術內涵。
袁寶華創作的麥草畫作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十里八鄉無人不曉。他對民間藝術的不懈追求,尤其在麥草畫制作方面的探索,引起了鄉領導的重視。經鄉文化站的文化專干推薦,他以農民的身份,被聘請到鄉文化站上班。
20世紀90年代,全國各地都在扶持鄉辦、村辦企業。1990年,在鄉領導的支持下,袁寶華拿出多年的積蓄1萬多元,又外借1萬元,利用鄉文化站閑置的一個院子,成立了“天中麥草畫公司”。從此,他開始了麥草畫的創業歷程。當時條件非常艱苦,除了10多間房子圍成的一個小院子,什么也沒有,所有原材料都得靠自己購買、制作、收集,困難可想而知。但他還是把“天中麥草畫”推廣了出去。袁寶華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收集大量信息,只要聽說有地方辦展銷會,他就會帶著麥草畫作品搭汽車或坐火車趕去宣傳、銷售。就這樣,很多地方的人都知道了汝南縣羅店鎮的麥草畫。袁寶華也得到了縣、鄉領導的大力支持,轉為正式職工,當上了羅店鎮文化站站長。
在父親的影響下,袁月英從小就對繪畫、剪貼等技藝掌握得很熟練。1991年,她從鄭州政法干部學校畢業后,被安排到羅店鎮政府上班,就跟著父親制作麥草畫。父親傾情制作的每幅麥草畫作品,都散發著藝術的魅力。父親敬業的精神深深影響了她。
袁月英說:“永遠不能忘記我第一次外出賣畫的經歷。四川成都要召開全國工藝品展銷會,父親讓我和姚西真、張國安、劉玉勤一同前往。我們每人提著三四幅麥草畫作品,搭汽車、坐火車,一路風塵仆仆到了成都。由于父親早先通過電話提前為我們報了名,我們4人很順利地進入了展銷會會場。會場里人山人海,充滿天南海北的口音,還有一些外國客人在里面穿梭。好多人圍著我們的麥草畫觀賞、詢問,先是驚訝,然后贊嘆不已。那一刻,我感到發自內心的驕傲,為我父親堅守的事業感到自豪。”
1998年,袁月英創作的麥草畫獲省“科技成果一等獎”。2001年,“天中麥草畫”受到國家及省、市旅游部門的認可,公司被省旅游局指定為《旅游產品定點生產企業》,“天中麥草畫”商標還被國家工商局注冊,并取得了進出口自主經營權。
隨著“天中麥草畫”的影響不斷擴大,省、市、縣領導把“天中麥草畫”當作一張特色名片,向外界推廣。許多慕名而來的顧客都到羅店鎮的生產公司參觀、購買麥草畫。2004年,鄉鎮機構改革分流后,袁月英更是全身心投入麥草畫的傳承、研發、銷售工作中,成了父親的得力助手。
正當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2009年,因為一次意外事故,袁寶華竟然不幸過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庭。袁月英的哥哥接管了“天中麥草畫”的制作與銷售。父親的去世對袁月英打擊很大,她決定沿著父親鋪就的道路繼續走下去,不僅要走好,還要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大膽改革創新。
袁月英重新注冊了“袁月英麥草畫公司”,在南海禪寺北門西側臨路租了一個兩間兩層的房屋,招了六七個工人,開始了她的創業歷程。
2012年,由于公司擴大了規模,職工發展到20多人,房間不夠用,袁月英又搬到了三門閘一個舊面粉廠院內。那里場地雖然不小,但地勢低洼,環境條件差,原料和產品運輸也不方便。2013年,袁月英又搬到了縣產業集聚區,建成了現在的辦公室和生產基地,公司算是安定了下來。
尤其在麥草畫的創新發展上,袁月英付出了不少心血。她認為,不管干什么,可以丟錢,絕不能丟信譽,堅持讓客戶滿意。
為了讓麥草畫形象逼真地展現在人們面前,袁月英還大膽嘗試。經過無數次試驗,她在原來平貼的基礎上,創作出了立體圖畫。傳統麥草畫采取平貼的方式,形式單一,立體感不是太強。袁月英就想把麥草畫制作得活靈活現,比如把花制作成和盛開的一樣。開始她沒有經驗,麥稈折不起來,沒有柔軟度。因此,麥稈的處理首先是一個難關,麥稈不能太硬,必須刮得很薄。其次,熨燙的程度也要掌握好,這樣層次感和立體感才能顯現。制作的時候不可能一次成功,要先試著制作一朵小花,成功后再制作大的。
在摸索中,袁月英創作的月季、牡丹等立體麥草畫,生動逼真、活靈活現;創作的山川、石頭、動物、飛禽等作品,更是大氣磅礴、呼之欲出。
通過不斷探索,袁月英把汝南的梁祝文化、宿鴨湖風光和平輿的車輿文化、泌陽的盤古文化、西平的嫘祖文化等人文自然特色融入畫中,提升了麥草畫的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
“我還在縣城北門建立了袁月英麥草畫文化藝術培訓中心,重點開展殘疾人麥草畫技術培訓,帶動殘疾人就業。我采用‘公司+農戶’的生產方式,讓殘疾人通過培訓在家就可以就業,不出門就可以掙錢,讓他們通過自食其力走上脫貧致富路。”袁月英說。2015年,公司被省殘聯評為“河南省農村殘疾人扶貧示范基地”。2019年,公司又被中國殘聯評為“中國殘疾人文化創意產業基地”。
從事麥草畫制作和研發20多年來,袁月英創作的麥草畫作品獲9項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證。同時,她也榮獲了市拔尖人才、省高級民間藝術師、省宣傳思想文化專門技術“四個一批”人才和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等榮譽。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