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共育文明花
摘要:村里持續開展了以孝善養老為切入點,在全村開展“接父母回家”活動,組織村脫貧攻堅責任組、駐村工作隊和群眾代表對活動情況,進行驗收評比,適時召開表彰大會,對主動接回,且全力照顧老人的家庭,頒發“尊老孝親”獎牌,探索孝善扶貧、扶正鄉風的新路徑。
駐馬店網訊(通訊員 段曉波)
“軍民一家親”
入夏的黃淮平原一片生機。走近河南省上蔡縣大蘇村,看到林木蔥郁,莊稼長勢茂盛,白墻紅瓦的民居錯落有致。雨后天爽,村民們走出家門勞作,田地里出現繁忙景象。
“曾經的大蘇村沒有詩意,只有苦難。這里的一坡一水、一草一木里,都寫著貧窮”。“自從時興脫貧攻堅、對口幫扶以來,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莊子的生活趕上城市了……”在扶貧基地忙碌的村民自豪地說著這里的變遷。
地處偏僻的大蘇村是革命老區,轄4個自然村,人多地少,資源匱乏,交通不便,貧困發生率較高??h人武部等幫扶單位先進村入戶,摸清貧困戶家庭狀況,精準分析研判,分類建立臺賬,找準致貧“病根子”。
起初,村“兩委”班子人員也半信半疑,“幫扶隊是來鍍金的吧!”“放心,我們是黨的工作隊,打不贏脫貧攻堅,決不撤兵!”人武部政委李新挨家做思想工作,凝聚人心,奮戰扶貧一線。在此基礎上,幫扶單位發揮軍隊的優勢,主動加強溝通協調交通、民政、水利、住建、扶貧辦等部門,將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惠民政策、?貼政策優先向貧困戶傾斜,使貧困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幫扶干部在“村情日記”中這樣記述。2017年,率先新建了村委辦公場所。14間辦公室和一個文化大舞臺,添置了辦公設施,成為首批標準化的村室。協調縣交通運輸局出資160萬元,修建了寬4.5米、長約3公里的水泥道路,解決了4個自然村的群眾出行難問題,群眾親切地稱為“愛民路”。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搶抓機遇,協調縣民政局、住建局對22家貧困戶危房進行改造。全村率先接通自來水。第一批為全村群眾安裝了自來水,改善了群眾的飲水條件。
2019年,縣人武部出資20萬元,對村里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鞏固提升,對村內1個污水塘進行了治理,清理了污泥、修建了圍欄和休閑小道,通過整治,成為當地群眾游玩的小樂園。同時,還對道路兩側立起矮墻,以村里青年民兵為骨干對村民房前屋后、道路沿線雜草、雜物進行清理。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發生了質的飛躍。村民們真切地感受到“軍民一家親”,扶貧工作隊來了,黨與群眾心貼地更近了,大家伙過上了好日子。
“助農增收的源頭活水”
扶產業,增收入,確實難事。2017年夏,縣人武部領導帶領鄉村干部到外地參觀學習,并成功引進香菇種植人才技術。同時協調地方出資360萬元,于當年7月份,建成了“大蘇村香菇種植帶貧基地”,新建香菇種植大棚120個,帶動66戶貧困戶從事香菇種植業,人均年收入增加12000元。
大蘇村委向縣里申請集體經濟資金150萬元,并通過縣扶貧辦將集體資金150萬元注入發展前景好的上蔡縣君隆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分紅15萬元,12萬元用于貧困戶分紅,3萬元用于村委公益事業。村里和公司簽定了合同,和66戶貧困戶簽訂了協議,每年年底都能準時將12萬元分紅資金發放到戶。
在大蘇村蔬果種植基地,該基地主人蘇鳳旗笑瞇瞇的說,他今年種植的4畝多無籽西瓜,由于瓜型花色好看漂亮,個頭適中,薄皮多汁甘甜,所以,非常好銷售。據粗算,賣了這茬瓜他已有兩萬多元的收入。
據了解,蘇鳳旗是村里的“扶貧標兵”,也是該鄉推進特色農業種植“一村一業”受益人之一。今年,他在幫扶人員的引導鼓勵資助下,建起2個溫棚種植甜瓜、西瓜、青椒,一年達到三收益。不但自己過上了富足的好日子,也讓本村貧困群眾有了活干,增加了收入。
光伏扶貧電站、扶貧車間、圍村林經濟帶、特色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等扶貧產業,確保了該村每一個貧困家庭享有兩個以上產業收入,實現了貧困人員有穩定收入的目標。
根據目前農業生產出現的新形勢,積極探索助農增收的新途徑,引導群眾進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做好特色產業增收大文章,完善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為預防返貧引入了長效機制與“源頭活水”。
“堅決戰勝精神貧困”
治貧治根,扶貧扶智。立下軍令狀,戰勝精神貧困。大蘇村做法是,積極推進“文化陣地添活力、農家書屋扶智力、文藝活動鼓志氣”文化娛樂活動。村里持續開展了以孝善養老為切入點,在全村開展“接父母回家”活動,組織村脫貧攻堅責任組、駐村工作隊和群眾代表對活動情況,進行驗收評比,適時召開表彰大會,對主動接回,且全力照顧老人的家庭,頒發“尊老孝親”獎牌,探索孝善扶貧、扶正鄉風的新路徑。鄉黨委書記趙建軍介紹說。
每年擠出資金5000元,用于扶持該村貧困學生,絕不讓一個家庭學生的孩子上不起學,同時,購買圖書5000冊充實到學校圖書室,讓“富口袋”和“富腦袋”同步推進,從根本上拔窮根,進一步堅定群眾脫貧致富信心。打造“青年民兵之家”作為提高農民素質的重要陣地,從青年民兵的實際需求出發,購買他們看得懂、用得上、農味十足的圖書。品種涵蓋國防、法律、衛生、農村實用技術等10多個門類,涉及群眾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讓青年民兵強素質、懂科技、增收入。同時利用文化墻、宣傳櫥窗宣傳黨的扶貧政策、國防法規、英模人物,教育和引導群眾積極向上。
雙擁文化廣場內有文化大舞臺、文體娛樂室,協調資金為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建設了體育設施,購買了體育用品,以此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舞蹈隊隊長張耿連說帶笑,“農閑時節,請來廣場舞老師,教村民們跳舞,音樂響起時,姐妹們聚在廣場上蹦蹦跳跳。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