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漢古道尋梁祝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傳說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梁祝的愛情是一首響徹世界的千古愛情絕唱,是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之瑰寶,綿綿千載,廣為傳頌,成為勞動人民追求崇高愛情的象征。
對于汝南縣梁祝鎮的群眾來說,從年初到歲尾,都能看到來自各地的青年男女,來梁祝故里探尋梁山伯祝英臺的愛情故事。特別是七夕節期間,這片古老而又充滿感人故事的地方更是成了網紅打卡地。七夕前夕,記者來到汝南梁祝鎮梁祝公園,探尋梁祝文化、感受梁山伯與祝英臺凄美的愛情故事。
文/圖全媒體記者郭建光
源遠流長的動人傳說
位于汝南縣南的梁祝鎮處處體現著對梁祝文化的傳承,梁祝鎮、梁祝大道,掛有“梁祝”二字牌匾的商店等,無不提醒著來人,這里就是有著千年梁祝傳說的地方。
在梁祝鎮梁祝公園,涼亭、古色古香的房屋,隔路相望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墳塋,都被大片的花海包圍。
梁祝墓地在馬北村北邊,一條南北方向的古官道貫穿墓區而過,將梁祝二墓分為東西兩側。這個古官道是當時汴京(開封)到武漢的交通要道——京漢古官道。京漢古官道東側是祝英臺墓,西側是梁山伯墓。
梁祝故事發生在魏晉時期。據考證,梁祝故事發源于汝南縣梁祝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莊、祝莊、馬莊、紅羅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及梁祝師父鄒佟墓等。
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凄美愛情所打動。汝南流傳的梁祝故事相當完整。梁祝故事的主要情節在汝南都有相應的發生地,如梁山伯、祝英臺的出生地,曹橋結拜的曹橋,梁祝同窗讀書的紅羅書院,祝英臺被逼嫁的馬莊,梁山伯、祝英臺的墳墓。紅羅山上梁祝擔水的井還在,井旁還有一塊碑,上寫“梁祝井”。
西晉時期,梁山伯與祝英臺同窗三年,情深似海,未能看出其女兒身。英臺深愛山伯,但父親已把她許配他人。梁山伯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臺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臺出嫁。祝英臺獲悉,身穿孝服出嫁,經過梁山伯墳時,提出下轎拜祭,趁人不備撞死在墳前的柳樹前。
中原文化積淀深厚,中原腹地的汝南,自然更得文化風氣之先。僅汝南縣梁祝鎮,豫劇、曲劇、越調、民歌等都在這里流傳。這些地方藝術自然少不了演唱梁祝故事,如豫劇《梁山伯下山》《梁山伯與祝英臺》,曲劇《梁山伯攻書》《梁山伯送友》,二夾弦《梁祝》《紅羅山》,越調《梁山伯送友》《馬文才迎親》以及曲藝方面的河南墜子《英臺下山》《梁山伯與祝英臺》,三弦書《英臺擔水》《英臺撲墓》等。
2005年12月,汝南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梁祝之鄉”。2006年6月,汝南梁祝傳說又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更好地保護和開發梁祝文化,擴大駐馬店和汝南在全國的知名度,汝南縣特申請馬鄉鎮更名為梁祝鎮。
2007年4月3日,河南省民政廳下發文件:“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汝南縣馬鄉鎮更名為梁祝鎮”。原馬鄉鎮行政區域整體劃歸梁祝鎮管轄。這是中國首個以梁祝命名的地方行政區。
非遺傳人講述梁祝故事
一曲斷腸處,縷縷夢魂縈曹橋;三春倚窗時,絲絲心緒伴蝶影。這是梁祝文化園牌樓上的一副楹聯,字字句句如泣如訴,講述著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的感人故事。
梁祝非遺傳人的駱玉華,探尋挖掘梁祝文化的同時,也見證著梁祝故里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與梁祝鎮相鄰的和孝鎮、常興鎮、三橋鎮境內,都流傳有梁祝的相關傳說。1996年夏季的一天,駱玉華懷著對梁祝傳說尋根問底的念頭,騎自行車到祝英臺故里朱董莊以及梁崗、曹橋、紅羅山采訪,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臺子寺”屬常興鎮臺子寺村,該村北有一土質高臺,四周有護臺溝相圍。高臺南邊圍溝上架有一座兩孔石板橋,沿橋向北通過一座大門,再上幾層石臺階,就可以登到高臺上。高臺上地面平坦、綠樹環合,郁郁蔥蔥,風景優美。這就是傳說中的紅羅山,紅羅書院就建在上面。當年梁山伯和祝英臺就在此同窗共讀三載。
紅羅山的南邊有一座橋,橋的兩側分別有一水池,叫“鴛鴦池”,是梁祝課余時常來玩耍的地方。紅羅山的東南方向有一眼水井,相傳是梁祝和同學們輪流挑水用過的井。現在這眼井還在,井旁立了一塊牌子,上寫“梁祝井”。紅羅山的北坡有一棵粗大的銀杏古樹,它是梁祝同窗共讀時共同栽下的,人們稱它為“梁祝樹”。1000多年過去了,“梁祝樹”長成了參天大樹,樹干幾個人都抱不過來。
紅羅山歷史悠久,據文物部門考察,紅羅山屬商代遺址。紅羅書院相傳始建于西晉,當時有名儒在此教書育人、傳道授業。方圓百十里的鄉民慕其盛名,送子女到此讀書。紅羅書院桃李滿天下,老師鄒佟和師娘等先后過世后,弟子們為報答他們的培育之恩,捐資在紅羅山修寺,名曰報恩寺。又因紅羅山不是真正的山,而是用土堆積的臺子,當地群眾又稱報恩寺為“臺子寺”。新中國成立后在此建村小學,后為保護紅羅山遺址,學校搬走。
在祝英臺墳墓向南的京漢古道上及其東西兩側,有三座青石小橋,橋身用青石砌成,橋面用青石條鋪成。這三座橋是在梁山伯和祝英臺死后建造的。梁山伯和祝英臺死后分別被葬在京漢古道的東西兩側,梁祝墓附近有三條水溝,交叉穿路而過,溝中長年積水。按迷信說,鬼不能走水路。這樣,梁山伯和祝英臺不能涉水相會。于是,好心的人們為了讓梁山伯和祝英臺陰間相會,就在梁山伯墳墓東南方向與祝英臺墳墓西南方向的十字路口,修了三座青石橋。因為這三座小橋之間相距很近,在一步之內,所以人們把它叫作“一步三孔橋”。
每年農歷三月三時,人們都要在梁祝墓地附近戲樓上唱戲7天,每次都要唱《梁山伯與祝英臺》《梁山伯下山》及折子戲《祝九紅出嫁》等,以示紀念。農歷七月十五要舉辦上燈節,當地群眾到梁祝墓送燈,為梁祝招魂引路。
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周濤曾尋跡梁祝故里,在汝南拍攝了《千古絕唱出中原——梁祝故里采風》電視專題片。隨后,許多媒體陸續對汝南梁祝文化進行宣傳報道,到梁祝故里的各地游客絡繹不絕。如今,汝南“梁祝傳說”已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汝南縣也被命名為“中國梁祝文化之鄉”,梁祝景區也正在打造文化旅游產業品牌。
“蝶侶傳奇蝶侶傳情傳天傳地傳古今,梁祝故事梁祝故里故墓故園故風貌”,這副楹聯再現了梁祝傳說與現代文明的緊密結合。梁祝公園把農業和旅游相結合,融入人文歷史、農耕文明等西晉文化元素及現代文化特色,該園已成旅游者打卡地以及年輕人的愛情圣地。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