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良田
在很多的人的記憶中,有田的地方就會有水。我老家的田,不是那種大片大片的農田,而是一處處洼地,依偎在村莊的一角,水也不是甚多。然而,一輩輩的莊稼人從未想過對它進行改造,它成了村莊唯一的水田,我們習慣了墨守成規,打下的大米也是自產自銷,這種自給自足的傳統堅持了很多年。
老家的田都是小塊小塊的,像一片片舊布料做成的衣衫,有些并不方正,說它星羅棋布根本談不上,說它錯落有致也有點夸張。但是,家鄉的田是有骨氣的,用我們村里人的話來講,叫“老八收”,也就是說無論天氣怎樣,這農田里的莊稼至少也能收八成。
家鄉的田埂是我兒時最溫暖的記憶。每年四五月,到了插秧的季節,父親就把育好的秧苗用鐵鏟連帶著肥沃的塘泥鏟出來,裝進自制的簡易袋子里,或者是竹筐里,再用扁擔挑著走向水田,窄窄的田埂就成了莊稼人充滿希望的路。父親的技術很好,不論他怎么搖搖晃晃,也不論那扁擔怎么顫顫悠悠,腳下的田埂總能穩穩地托住。我就不一樣了,兩手空空地光著腳走在田埂上,會無緣無故地摔倒。父親總是說:“看,你把田埂都摔壞了!”我爬起來,想著父親的話,冥冥之中覺得,那田埂的疼痛已超越了我的,我的那些擦了皮兒的小傷遠遠比不上它傷筋動骨般的坍塌。
站在田埂上,父親把成捆的秧苗丟成了一條條拋物線,坐標在哪里,父親就投向哪里,準確無誤。母親插入的秧苗不用扯線,那一畝方田就是她最熟悉的方程式,不用精確計算,最后一把秧苗總會在母親的手中散落成莊稼應有的樣子。
村莊與水田比鄰而居,父親的雙腳丈量著水田和村莊的距離,反反復復,母親的白發細數著歲月和日子的長度,年復一年。
水稻肆意生長的季節,父親扛著鐵鍬,打開水塘的閘門,讓生命之水源源不斷地流進農田。田埂上長滿了青草,阡陌小道隱蔽了農人的艱辛,卻也暴露了稻谷生長的日常。天上的流云飛逝,地上的萬物瘋長,從抽穗到揚花、灌漿、谷粒飽滿,水稻以慷慨激昂的氣勢回報著農人的辛苦勞作。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金黃的稻粒墜滿了農田,古老的收割方式,稻谷倒下的身影在落日的余暉里蔓延開來,像一幅山水畫,沒有濃墨重彩,簡簡單單的低頭、彎腰、攬稻、收割,一步一個腳印,農田成就了父親和母親最忙碌的樣子。
家有良田數畝,也曾經得農事,歲月不改風情,長短都是日子。收獲的季節,我們遙想那一畝良田,打下的不僅僅是晶瑩白亮的大米,還有生活的智慧,細水流年,以及時光深處萬物生長的柔軟和農家美味的甘甜。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