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流傳上千年,不創新何來《梅花三弄》《瀟湘水云》
摘要:前輩古琴演奏家管平湖說的這句話,龔一始終牢記在心。他尤其強調,能夠稱為音樂的必須是高質量的演奏,而不是一談古琴,就無論演奏的作品好壞,上升到“清微淡遠”“修身養性”的文化層面。“優秀、精致的演奏才稱得上是音樂;成為音樂以后,才能再提升到藝術;成為藝術以后,才能歸于文化范疇?!?/p>
古琴演奏家龔一、作曲家顧冠仁、琵琶演奏家吳玉霞、笙演奏家翁鎮發四位民樂大家,日前與上海民族樂團共同亮相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為觀眾奉獻了一場江南風味濃郁的音樂盛宴。強大的演出陣容,被樂迷贊嘆為“神仙云集”。其中,80歲的古琴名家龔一就手傷復出、與偶像人氣男團同臺等話題,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一年多來,我的左手手指始終不能自如。”龔一告訴記者,他的左手此前出現不明原因的無力等癥狀,拇指按弦彈琴時,無法張開虎口維持四指與拇指之間的空間。尋遍十多位海內外專家,“手臂上扎滿了針”,都找不出病因所在。自己想來,或因六十多年操縵,肌肉常年勞損所致。
回憶病中彈琴,龔一自嘲是“殘疾手上臺”,左手拇指按弦時只能將四指壓于其上,勉強為之,在展現難度技巧的曲目方面始終困難,因此除了少有幾次推脫不過,幾乎不參加演出。好在后來春夏之交,經治療手指開始恢復。“如果演奏標準100分為健康的話,以前病時只有50、60分,現在好到80、85分。”龔一說,已有長時間無法彈奏難度高的曲目,因此此次再彈《瀟湘水云》,亦是與這首名曲久別重逢,再次自我挑戰。
言及挑戰,這位耄耋之年的演奏家對古琴的創新發展態度十分開放——古琴要能夠在音樂廳繼承傳統,也能在互聯網上創新表演形式。“我常在古琴音樂會上演奏,90%是經典曲目,有一首新創曲目就遭到質疑:‘這也是古琴嗎?’究竟怎樣看待古琴的傳統和創新,很想有一個平臺進行充分的討論。”
今年雙十一天貓晚會上,龔一曾搭檔樂華偶像男團組合NEXT,彈奏琴曲《廣陵散》片段,少年們則穿著古裝隨著琴聲翩翩起舞,“國潮”的魅力在網上贏得諸多點贊,但爭議聲也相伴而來:古琴怎么可以和“小鮮肉”搭檔?
“難道一定要老氣橫秋、胡子摸摸、小對襟的布衫一穿,才叫彈古琴嗎?”龔一表示,藝術的功能多種多樣,古琴可以演奏傳統經典曲目、當代新創曲目,亦可以移植流行元素。借這些符合群眾審美的節目和推廣平臺,讓更多年輕人聽見曼妙琴音,發現民族音樂瑰寶的魅力,何樂而不為?
“新的發展是必須的,千年來古琴也一直在發展,否則哪來《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瀟湘水云》?前人的創新才有這些積累,構成了今天的傳統。”龔一表示,古琴在繼承和保存傳統的同時,也要“兩條腿走路”,對創新發展持自由開放的態度。“現在的問題是創新太少,優秀的新創曲目與其他民族樂器的新曲數量無法比擬。”
古琴創新發展的同時,內容也需要加以理性判斷。在“國潮”流行的當下,古琴圈里存在一些不太和諧的聲音也不容忽視。在某些視頻網站平臺,穿上仙風道骨的古裝長袍、彈上一兩首琴曲,便動輒被有些人奉為弘揚傳統文化的“大師”,加以模仿。對此,龔一認為,“很多人追求傳統文化的外殼,沒有追求里面的內核”。
“扒拉扒拉幾根弦,叫做音響,不叫音樂。”前輩古琴演奏家管平湖說的這句話,龔一始終牢記在心。他尤其強調,能夠稱為音樂的必須是高質量的演奏,而不是一談古琴,就無論演奏的作品好壞,上升到“清微淡遠”“修身養性”的文化層面。“優秀、精致的演奏才稱得上是音樂;成為音樂以后,才能再提升到藝術;成為藝術以后,才能歸于文化范疇。”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