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嫦娥五號“奔月”的水稻種子發芽了
摘要:對于海水稻,袁隆平院士也說過,如果年推廣海水稻1億畝,平均畝產300公斤,每年就可增產300億公斤糧食。這相當于湖南省全年的糧食總產量,可以多養活近8000萬人口。怎樣更大程度地利用可改造耕地養活更多人,“海水稻”給出了答案。
從科技大國,到科技強國,征途漫漫,唯有奮斗。
2020年,嫦娥五號順利實現了月球樣本采樣返回。
其實,你知道嗎?在嫦娥五號同行的“乘客”中,還有一批40克重的“香絲苗”水稻種子,而在這批去過月球的珍貴種子中,有一些已經開始發芽了。
可別小看這批種子,它們可創造了一個首次——我國水稻航天育種首次完成深空誘變試驗,將產出100%中國原創科研成果。
其實,除了上了天空的這批水稻種子,接下來要說的這種水稻也備受關注。
在2020年,農業科技領域的一個大新聞,就是由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和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等單位在江蘇省如東市栟茶方凌墾區聯合測產128.9畝4個品種耐鹽堿稻,也就是我們說的海水稻,現場測產畝產達到802.9公斤,這也創下了2020年全國5大類鹽堿地區“海水稻”示范種植基地畝產的最高紀錄。
對于海水稻,袁隆平院士也說過,如果年推廣海水稻1億畝,平均畝產300公斤,每年就可增產300億公斤糧食。300億公斤糧食是一個什么概念呢?這相當于湖南省全年的糧食總產量,可以多養活近8000萬人口。
種源“卡脖子”,技術要攻關。怎樣更大程度地利用可改造耕地養活更多人,“海水稻”給出了答案。(據新華網)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