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話“牛”
摘要:最后,科技志愿者給前來觀看的居民群眾免費發放各種科普資料近千冊。科普知識宣講后,文藝工作者給觀眾演唱了傳統及現代豫劇。 此次科普志愿者服務活動,既提高了社區居民群眾的科技素質,又活躍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朱曉吾
今年是農歷辛丑年,俗稱牛年。牛年將至,街上掛的大紅燈籠、家家戶戶貼的年畫、手機傳遞的新年祝福語,滿目皆是牛的身影、牛的字眼和話題,牛在人們心目中一直享有尊榮的地位。這與中國的文明史和農耕文化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
自古以來,牛一直是人類的親密伙伴。“家中喂養一頭牛,種田犁地不用愁”“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等農家諺語,都是我國封建時代農民對幸福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正因為牛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就衍生出了許多人與牛之間感情交融的故事。從“牛衣夜泣”到“牛郎織女”的傳說中,牛都成了通靈之物。甚至于在牛死后,隋人也為我們留下了一首動人的哭牛詩:“一朝辭鉗憲,千里別黃河。時衣徒下泣,扣角詎聞歌!”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牛,曾是牧童的伙伴,牧笛聲聲悠揚飄逸,勾勒出一幅清淡自然的鄉野生活畫卷。千百年來,牛馱著牧童的快樂、牛牽引著農家的尋常歲月緩緩向前。家中有牛,農家才會富足;村里有牛,村莊才會美麗;田里有牛,田野才會充滿生機;牛聲哞哞,鄉村才會充滿生氣。牽著牛,農人才會滿足;看見牛,農人才會知足;牛的溫順、牛的勤勞、牛的無私,總給人以親切的溫馨感覺。有了牛的點綴,鄉村的風景才成為一幅充滿情趣的風俗畫。有了牧童的笛聲,鄉村的日子才會有滋有味。牛就這樣憑借自己的任勞任怨、靠著自己的腳踏實地、溫和馴良、不求索取的精神走進了民謠民俗語,走進了故事傳說,成為鄉土文化的最有營養的一部分。
當歷史的腳步走進現代農業,機器越來越多地替代了牛與馬這些自然之靈,但我們的農人依然對牛戀戀不舍,于是“鐵牛”又出現了,這個龐大的、突突作響、不用喂養只知喝油的鐵家伙被冠以“鐵牛”,依然可以看出農人對牛的追憶。
歷代詩人,對牛總是贊頌有加,如唐人韋莊的“綠桑深處哺牛鳴”,杜甫的“一寸荒田牛得耕”,宋代梅堯臣在《耕牛》中著力描寫了耕作時勞動的繁重與艱辛:“破領耕不休,何暇顧羸犢。夜歸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雖窮田疇,腸未飽芻菽。秋收風雪時,又向寒坡牧。”而王安石在《和圣俞農具詩》中則把牛對眾生貢獻、自己卻一毛不取的無私奉獻精神書寫的淋漓盡致:“朝耕及露下,暮耕連月出。自無一毛利,主有千箱實。”唐朝陸龜蒙的《放牛》詩中寫道:“荒坡斷塹無端入,背上時時孤鳥立。”清代王恕的《牧牛詞》中也寫道:“牛蹄彳亍牛尾搖,背上閑閑立春鳥。”想想這是怎樣的場景:一只小鳥在龐大的牛背上悠閑自在,充分顯示了牛的性情溫和、寬容友愛的品德。到了近代,魯迅先生稱頌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更稱自己“俯首甘為孺子牛”,可見對牛之喜愛之情。在塵封的典籍中,牛還與許多政治、軍事事件以及名人名流有著密切的聯系。
大家知道,在深圳有一頭健壯的牛,頭抵向地面,四腳用力后蹬,拉著身后一段腐朽樹根,竭盡全力向前。每天都有不少從外地來深圳的游客,站在深圳市委大院門口的雕塑前,拍下一張紀念照。這尊雕塑名為孺子牛,又被稱為拓荒牛、開荒牛。自1984年起,這座青銅雕塑就屹立在深圳市委大院,成為城市最重要的標志之一;一如它所象征的“開拓、創新、團結、奉獻”精神,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脈中。深圳城的主題雕塑“拓荒牛”形象不知激勵了多少個開創精神。今天,作為發展中的中國,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更需要這種開創精神,更要有所創新。因為未來的經濟與發展,如果沒有創新、沒有開拓,就必將會步人后塵,仰人鼻息,那么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老牛自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的耕牛越來越少,肉牛、奶牛越來越多,牛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轉變的身份,卻依然帶給人們更多的幸福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31日舉行的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發表講話時,激勵大家要發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精神,奮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眼下,牛年已到,讓我們牢記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在牛年要積極發揚“三牛”精神,積極投入到火熱的經濟建設和發展中去,用實際行動和優異成績向黨誕辰一百周年獻禮!
愿我們的祖國在2021年能夠挺直腰桿,“牛”起來!
責任編輯: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