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基因 銘記光輝歷史
記者 鄭付生 邱學忠 文/圖
3月11日,記者一行驅車沿市區一路向南,來到位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古城街道辦事處李灣社區的楊靖宇將軍故居。
這里大地披綠,溪水潺潺,猶如江南水鄉。
李灣社區有15個居委會、566戶居民、2490人。依托厚重紅色文化和優良生態資源,李灣社區面貌煥然一新,呈現生態宜居、美麗富饒的新社區圖景。
走進楊靖宇將軍故居,故居大院正在修繕。據李灣社區主任白建軍介紹,楊靖宇將軍故居大院將建設游客接待中心,故居展出的照片、圖表、文獻、農具、將軍家譜等資料,著重介紹楊靖宇青少年時代的革命活動。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出生在河南省確山縣一個農民家庭,楊靖宇這個名字是其后來在東北從事抗日游擊活動時的化名。1926年,全國各地農民運動蓬勃發展,楊靖宇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受組織派遣,從開封回確山開展農民運動。在楊靖宇等人的努力下,到1927年年初,確山縣農民協會會員發展到1萬多人。1927年,楊靖宇被選為確山縣農民協會會長。
1927年4月,楊靖宇參與領導確山農民暴動,驅逐軍閥武裝,攻占確山縣城。同年6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八七會議后,楊靖宇參與發動劉店秋收起義,建立確山農民革命軍(后編為豫南工農革命軍)。
大革命失敗后,楊靖宇輾轉來到東北,先后擔任東北反日總會會長、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等職。隨后,他按照中央指示,成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東北抗日聯軍。白山黑水間,留下他英勇戰斗的足跡;崇山峻嶺中,響徹他不畏強敵的呼號。
1940年1月,楊靖宇帶領小分隊冒雪東進,因內部出現叛徒,小分隊陷入了敵人的包圍圈。楊靖宇命令警衛員帶領幾個傷員先行突圍。同年2月18日,他身邊留下的最后兩名戰士不幸犧牲;2月23日,楊靖宇只身來到濛江保安村附近的三道崴子與敵人交戰20分鐘。最后,敵人認為不可能生擒楊靖宇,便猛烈開火,楊靖宇英勇犧牲,年僅35歲。殘暴的敵人剖開楊靖宇將軍的遺體,發現他胃里全是野草、棉絮等。
“世上歲月短,囹圄日夜長。民族多少事,志士急斷腸。”這是楊靖宇年輕時在獄中所作的一首詩,也是他在民族存亡之際的真實心跡寫照。
風雨滄桑,歲月如磐,逝者已逝,但楊靖宇捍衛民族尊嚴、保家衛國的精神不滅,他誓死不屈、血灑沙場的氣節永存。在楊靖宇小學,楊靖宇將軍的塑像成為廣大師生的教科書,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鋪就了今天的幸福之路。”白建軍說,“在學黨史的今天,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們要學好用好黨史,汲取智慧、強化擔當,使李灣社區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時光的流轉,加速改變著紅色李灣的容顏;精神的傳承,留住村民心底那份對將軍無法割舍的親情。在鄉村振興的號角中,有著深厚紅色底蘊的李灣煥發新生機,村民發揚將軍肯吃苦、愛奉獻、能創業的精神,弘揚創業至上、致富光榮的時代精神,大膽地走出去、闖市場,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用自己的勤勞實現致富夢想和人生價值追求。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