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穩糧食安全責任 確保人民幸福安康
記者 許靜 通訊員 劉天鵬
作為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全國優質小麥生產加工基地縣的西平地處中原腹地,轄20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管委會,現有人口88.7萬人,耕地面積119.34萬畝,是一個以小麥、玉米生產為主的糧食生產大縣,享有 “豫南糧倉”之美譽,曾10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常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10萬畝左右,總產在96萬噸以上,其中2020年糧食總產98.06萬噸。
2018年,“西平小麥”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2019年,榮登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今年5月30日,西平強筋小麥走進央視《今日中國》演播大廳;6月2日,農業農村部專家,中央、省、市級媒體記者齊聚二郎鎮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實地觀摩調研麥收情況。“全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看優質,優質小麥看西平”“要看好小麥,請到西平來”的美譽廣為傳頌,“西平小麥”已成為該縣農業生產的一張靚麗名片。
強筋小麥品質“強”品種結構持續優化
“今年小麥的收成可不賴”7月2日上午,筆者來到西平縣老王坡管委會,見到40余歲的種糧大戶劉立祥時,他正站在綠油油的玉米幼苗叢中,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來,聽我給你算算。”劉立祥站在地頭上打開了話匣子,“收麥子那幾天,我在田里預算今年收成時隨手掐了幾個麥穗,數了數上面飽滿的穗粒,四個穗中有三個穗超過了52個穗粒,一般超過40個穗粒就屬于豐收好年景了,所以當時我就覺得今年收成肯定差不了。”
劉立祥站在農田邊告訴筆者,小麥高產離不開好種子,今年他優選了西農979、偉隆169這兩個小麥品種,“這倆品種的小麥,在不同年份均表現出高產穩產特性,不僅抗赤霉病特征突出,而且兼具抗寒、抗倒、抗病、抗熱風等特征,是我一直比較信賴的品種。”
“這小麥,高產田畝產能到1400多斤,平均畝產也在1000斤以上。”劉立祥說。這種小麥屬于強筋小麥,特別適合做拉面、蒸饅頭,因此每公斤的售價也要別普通小麥高出5分錢左右。
進入21世紀以來,該縣持續調整優化小麥品種品質結構。2000年引種優質強筋小麥鄭麥9023大獲成功,品質達到國家優質強筋小麥二級以上標準,打破了豫中南地區不能生產優質強筋小麥的傳統格局;通過不懈努力,2004年以來該縣優質強筋小麥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70萬畝以上,成為全國優質強筋小麥種植面積最大、最集中的縣,得到了專家、市場和群眾認可,并實現了我國食用小麥出口零的突破。隨后10多年來,該縣又連續成功引進鄭 麥 366、新麥 26、西 農979、偉隆169等品質更優、產量更高的品種,加快了品種更新換代,做大做強了優質強筋小麥產業經濟。
今年該縣小麥種植面積108.4萬畝,其中優質強筋小麥種植81萬畝。主要優質強筋小麥品種西農979種植35萬畝,偉隆169種植9.2萬畝,西農9718種植7.5萬畝,天寧38種植4.8萬畝。由于播種基礎好、天氣條件利大于弊,特別是“兩病一蟲”防控有力,生產形勢一直向好。
據該縣農業部門6月初預產調查分析,小麥平均畝穗數47.87萬穗,比上年增加0.76萬穗,平均穗粒數31.63粒,比上年增加1.04粒。千粒重按常年平均44.08克計,理論畝產567.27公斤,比上年實際畝產497.6公斤,畝增69.67公斤,增幅14.0%,預計總產61.49萬噸。在整個小麥灌漿期間,土壤墑情充足,光溫條件基本適宜,特別是晝夜溫差大,沒有出現干熱風等極端天氣,小麥灌漿順暢,利于粒重增加,預計千粒重將比預產提高1克左右,有望達到或高于常年水平,創歷史新高。
扛穩糧食安全責任 全力打造高標準農田
筆者行走在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看到田塊方正連片,水泥路筆直平坦,大型無人機正在田間噴灑促進農作物生長的營養劑。這片圍繞二郎、焦莊、專探、蔡寨等4個鄉鎮的15萬畝高標準農田,處處展現著盎然生機。
“今年的小麥收成不賴,俺種了3畝地,一畝地能產1300斤左右。現在澆水方便得很,今年小麥收成好離不開這些年縣里給俺建設的高標準農田,更離不開黨和國家對咱們農民的關懷。”正在田間給玉米苗澆水的二郎鎮二鋪村村民陳俊杰高興地說。小麥出苗后不久,遇到天旱,他站在自家的田壟上,插卡、開閘,一股股清水從水栓里噴出,從那時他就看到了豐收的希望。
近年來,西平縣把高標準糧田建設作為糧食增產的根本舉措,以集中打造“土地平整肥沃、灌溉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高標準永久性糧田為目標,大手筆整合投入多項涉農資金,形成了發展的合力。為促進高標準糧田持續向好發展,該縣持續整合物資、資金、技術優勢,落實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測土配方施肥、統一機械化作業、統一病蟲害綜合防治“五統一”措施,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促進了全縣糧食大面積均衡增產。
藏糧于地,更要藏糧于技。為進一步健全農技推廣體系,該縣建設農技推廣區域站12個,與省農業農村廳、河南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單位加強科技合作,建立“專家+基地+技術人員+經營主體+農戶”的推廣服務模式,使全縣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處于全省前列,全縣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100%。
“糧頭食尾 農頭工尾”高質量發展農業產業鏈
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該縣正在走出一條以“農”為本的工業化之路,讓農民“錢袋子”隨著“糧袋子”一同鼓起來。該縣逐步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做大生產基地、做強加工基地、做實品牌農業,深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至2020年底,該縣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共有99個,實現總產值110多億元,同比增長18.39%;完成營業收入105.87億元,同比增長19.68%;實現增加值26億元,同比增長17.28%。規模以上企業57個,實現總產值135.71萬元,同比增長18.49%;實現總收入120.64萬元,同比增長20.13%。
“我們堅決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致富。”該縣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同志說。
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機制,該縣積極打造特色鮮明、要素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一二三產業融合、輻射帶動力強、農民增收持續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產品主要銷往香港和新加坡的西平綠色蔬菜現代農業產業園以生態循環模式為主線,著力打造生態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和三產融合發展樣板區的“綠色名片”,有蔬菜種植基地8個、市級以上研發中心2個,主導產業農產品加工轉換率77.2%,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率在95%以上。還有豐源綠色生豬產業園區、西平小麥產業園區正在積極推進,建成后將實現產銷成線布局、產業成片發展、創業成面帶動的大格局。
資源加工型起步、配套式聯動發展、鏈條式延伸增值,努力實現規模優勢向產業優勢、生產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這是該縣農產品加工業的崛起之路。魯洲生物“點糧成金”、益民面粉日加工小麥1000噸、今三麥食品深受青睞……還有豐源集團、海藍牧業、豫坡集團、雙成生物、金馬種業、仁和種業等一批本地品牌愈加響亮,產業融合發展呈現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態勢。
至目前,該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50家,其中11家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三鏈同構,農食融合,是我們的發展思路;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做足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大市場流通文章,形成完善的農業全產業鏈、綠色豐滿的食品產業集群,是我們的發展目標;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是我們的發展目的。”西平縣委書記李全喜表示,下一步,西平縣將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努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農業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強化農業全產業鏈深度融合發展,促進農產品從“糧倉”到“廚房”再到“餐桌”的華麗轉變。 (本版圖片由趙永濤提供)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