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復師:讓文物“復活”
摘要:為了提高文物修復能力,強化文物修復的專業性,駐馬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12年成立了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絲織品、書畫、木制品等有機修復室,金屬器、陶瓷器等無機修復室,以及材料分析檢測室。修復文物的過程,不僅是在延長文物的生命,更是在與歷史對話。
劉群(中)和同事在商討修復方案。
修復前。
修復后。
記者 李賀建 王曉晶 文/圖
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文物修復師從幕后走到臺前。細致、耐心、專業的外表下,他們有著一顆玲瓏剔透的匠心。其實不只是在北京,就在咱們駐馬店,也有這么一幫人。他們每天面對殘破不全的文物,通過一雙巧手,讓這些文物重獲新生。文物修復師對于常人來說是那么神秘,文物修復工作對于置身于歷史之外的我們來說,又是那么神圣。
8月25日,記者帶您走進駐馬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帶您了解喧囂塵世背后,駐馬店文物修復師們,如何沉浸在歷史歲月中,用他們用持之以恒、嚴謹細致的工匠精神,將面前的每一件文物一絲不茍修復完成。
歷史,在他們手中新生
千百年前的那些人和事,早已隨著時間不見蹤影,我們只能從存留下來的件件文物中了解歲月的點滴。深埋在土地深處的文物已然殘破,我們無法從這些殘片中解讀歷史深沉,唯有將其修復,才能把千年前風云變幻間驚心動魄的故事拼湊完整,將先人們的情懷娓娓道來,讓歷史與現世的我們來一場擁抱。而駐馬店,這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千年古城,埋藏著太多歷史,也充斥著太多想要解開歷史的人兒。
駐馬店市博物館收藏著陶器、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絲織品等珍貴文物。然而,那些在展廳展出的精美文物,在剛出土面臨全新的世界時,大多是殘破的,有些甚至已成萬千碎片。如若沒有幕后默默奉獻的文物修復師,便沒有我們看到的精美文物。與此同時,駐馬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擁有專業知識和先進技術的文物修復團隊。正是他們,讓駐馬店的千年歷史重現,讓天中文化發揚光大。
“歷史的延續,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文物的發掘,與此同時,也離不開文物的修復。”駐馬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復員劉群告訴記者。劉群,1988進入文管所,為了勝任工作,當兵轉業的他外出求學六年,如饑似渴地學習與工作相關的專業知識。
“駐馬店歷史悠久,每一件文物在出土時,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開裂、變形、腐蝕甚至破碎的現象。因此,必須經過文物修復師的修復,才能使文物便于觀賞、陳列、研究及長期保存。”劉群說。正因如此,駐馬店的文物修復師們,如同一名名博學的“工匠”,不僅擁有文物學、歷史學、化學、鑄造學、美術學多方面的知識,同時,還用他們巧奪天工的雙手,將數以萬計的文物殘片清理、拼接、修復成形。
匠者,匠心。何為匠心?有人說,“匠心”是一種“軸”的精神——不浮不殆,不急不躁,篳路藍縷,久久為功。工匠絕不是一種機械重復的工作者,匠心亦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
肩負著歷史延續、文化傳承重任的文物修復師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這樣的精神。歷史,在他們手中新生。“人這一輩子,能做的事情并不多。遇上自己喜歡的、又能做好的事情就更難。何必把精力和時間放在別處?”劉群,一埋頭就是33年,其中做文物修復已有近10個年頭。在劉群看來,文物修復就是一場修行,而且做這行是會上癮的。劉群說,看到精美的文物總會想把它做到極致,甚至忘了時間。 正是如此,已有入癡之狀的他游離于現實世界之外,就喜歡坐在工作間面對文物的感覺,心無旁騖。
采訪時,劉群正在修補一件戰國時代的銅簠(fu)。“文物修復主要的步驟就是整形、粘貼、焊接、打磨、上色、做舊。”劉群說,“流程一分鐘就說完了,但每個步驟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比如像光打磨,就至少要三個星期。”劉群正在做的就是給銅簠上色,他用畫筆將青色的顏料涂在銅簠上,涂一下,就用左手食指將剛涂的地方摁實。
“文物修復是一件不能有創造的工作,要最大限度地恢復文物的原貌。”劉群介紹,文物修復有三種標準:一是考古標準,即將文物器形、尺寸大致恢復,作為資料保存,不要求器物的完整性;二是展陳標準,將器物修復得完整漂亮,“遠觀一致,近看有別”;三是藝術品修復,完全接近原貌,無論是放大鏡還是顯微鏡,均看不出來修復過。
干好這一行最重要的還是熱愛
擇一事而終一生,身懷絕技的文物修復師,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與一般的上班族并沒有太大的區別。然而他們的雙手卻可以讓殘損的文物重新煥發生機,讓人們跨越時空的長河,通過文物觸碰先人的歷史。
白大褂、口罩、手套……修復工作室里,修復師像在做手術。“就像治病前要先確診,文物修復前的分析研究環節必不可少。”劉群介紹,每件文物都得量身定制修復方案。在文物修復室里,修復師們面前,擺滿了整形器、電焊等工具和待修復的青銅器。劉群說想要做好這一行,就要“把屁股釘在椅子上”。
青銅器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短則幾天,長則數月。“作為一名文物修復師,我的職責就是盡最大可能讓更多人看到文物原貌,感受我們悠久的歷史,這份工作需要耐得住性子,靜得下心來,但最重要的還是要熱愛,有了態度才能去談技術。”在劉群看來,熱愛是從事文物保護修復的一種可貴品質,“一些從業者只把文物保護修復當作一份職業,但只有真正將它作為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才能充滿感情地全身心投入”。
在劉群看來,文物保護與修復是為了延長文物的生命,是保存和傳承文化的必要手段,“保護與修復的過程也是研究文物中蘊含的科技與歷史、記憶與技藝的過程,是提煉文化基因的過程,使我們更認同、熱愛自己的文化。”走進不同類別的文物修復室,仿佛置身“醫院”之中,修復師們身著統一的白色大褂,案臺上擺放著各式各樣修復文物的“手術刀”。無論是斑駁難辨的彩繪陶罐,或是面目全非的青銅器具,只要經過這些能工巧匠的修復,歷史文物就會在他們的手中重新綻放光彩。
“也許有人覺得文物修復是一個寂寞的工作,但我卻很喜歡和這些文物打交道,從它們的造型、色彩、圖案中,我們可以一窺古代歷史的脈絡遺跡。”在劉群心中,修復文物就是在守護這片土地的歷史,為后代多留下一點文化遺產,讓更多人了解人類曾經走過的路。
為了提高文物修復能力,強化文物修復的專業性,駐馬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12年成立了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絲織品、書畫、木制品等有機修復室,金屬器、陶瓷器等無機修復室,以及材料分析檢測室。現有修復師16名,文物修復工場成立以來,為我市和國內收藏機構修復了大量珍貴文物,練就了高超的修復技藝,并注重現代保護科技與傳統修復技術的融合。文物修復師們秉持著專業與耐心,守護著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修復文物的過程,不僅是在延長文物的生命,更是在與歷史對話。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