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靖:情系“三農”耕沃土
摘要:每當村民遇到了農業生產上的難題,只需一個電話、一條微信,康靖就會很快出現在田間地頭。在“科技示范項目”活動中,康靖采取措施得當、指導有方,武崗村小麥全蝕病當年就得到有效控制,吸漿蟲也銷聲匿跡,困擾武崗村小麥生產多年的問題得到解決。
記者 許靜 通訊員 田春雨
“種田找康靖,年年好收成。”近日,在西平縣五溝營鎮田間地頭,一位正在給麥田除草的老大爺隨口來了一句順口溜,引起了筆者的興趣。
農技,修煉于田間地頭
綠油油的麥田邊,一群村民圍著一位中年男人。走進一看,果然是西平縣農村農業局的農技推廣員康靖在講解小麥冬管要點。
康靖講完,就和筆者聊了起來。他說:“國家的‘三農’政策好,農民的種地熱情高,他們樂意聽,俺就愿意講。”
在該縣組織實施的“科技支撐項目”“萬名科技人員進萬村”“百站包萬家”等活動中,康靖先后主持并參與農業技術推廣項目涉及6個鄉鎮15個行政村,具體指導100多個示范戶及經營主體的農業生產,指導建設高產示范田2000多畝,舉辦技術培訓200多場次,累計培訓新型農民10000多人次。
作為一名農技人員,從熱血青年到農技骨干,康靖在農技推廣一線已經服務了近30個年頭,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家鄉的“三農”事業。“在今年的‘西平縣綠色高質高效小麥示范基地’項目建設中,康靖積極獻策出力,作出了貢獻。”西平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經常看到康靖騎著摩托車深入鄉村,去田間走走、到地頭看看、跟農民聊聊,聽他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個種植戶種了什么品種,那塊示范田秧苗長勢如何,某村的農田怎樣施肥、效果怎么樣……”
服務,扎根于農民中間
“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解一下玉米種植管理技術要點……”在抖音平臺上,有一個名為“農業人@話農業”的賬號已經發布農技視頻300多條,簡明流暢的話語、豐富實用的農技知識吸引了眾多農民粉絲,關注量已超15萬,單條視頻點擊瀏覽量最高達100萬。
這個借助新媒體傳授農技知識的農業人正是康靖。每當村民遇到了農業生產上的難題,只需一個電話、一條微信,康靖就會很快出現在田間地頭。為提高新技術宣傳效果,康靖借助微信、抖音、今日頭條等平臺,錄制短視頻等,把農業生產關鍵時期的農技知識及時發布推廣。
為了讓科技成果鼓起農民的“錢袋子”,康靖經常對新型經營主體進行技術培訓。為了確保培訓質量,他親自編寫培訓教材、制作多媒體課件,并利用冬春農閑時節深入鄉村,為農民發放培訓資料和技術“明白紙”,受到好評。
2021年5月,在全省“百站包萬家”活動中,康靖被推薦為“農技推廣服務之星”,受到《河南科技報》的采訪和整版報道;其事跡也被河南省廣播電視臺報道。
推廣,奔波在“三農”一線
如何解決好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難題,一直都是西平縣農業人的心結。為了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新品種被農民快接受、快應用,康靖特意篩選培養一批有科技意識、種田水平高、基礎較好的農戶,面對面地講、手把手地教,然后再由這些科技示范戶引領帶動更多的農民科學種田。
柏苑街道武崗村是康靖提供技術服務的行政村之一,全村耕地面積4368畝,均為砂姜黑土土質,耕作難度大。在“科技示范項目”活動中,康靖采取措施得當、指導有方,武崗村小麥全蝕病當年就得到有效控制,吸漿蟲也銷聲匿跡,困擾武崗村小麥生產多年的問題得到解決。“莊稼有了病,就去找康靖。”這句話現在已成了武崗村村民的口頭禪。
今年6月,西平縣農業農村工作再次榮獲全省先進,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西平‘三農’工作步子跨得大、邁得穩、走得遠,全憑像康靖這樣有情懷、有擔當的‘三農’人。”西平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激動地說,他們立足本職、知難而進,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奮力使西平大地成為一片希望的田野,處處呈現綠色祥和、生機勃發的景象。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