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揚:從一粒種子到萬頃麥田的守望
記者 高君瑞 通訊員 張 璨
小滿麥漸黃,豐收喜在望。天剛蒙蒙亮,86歲的劉世揚早早起床,趕到五龍鎮班閆村試驗田。沉甸甸的麥穗在晨曦中泛著金光,壓彎了麥稈,也累彎了老人的腰板。
“穗子大,麥粒飽滿,今年又是好收成!”這位耄耋老人拄著拐杖,步履蹣跚地走在田埂上,隨手捋下一把麥穗,放進嘴里津津有味地嚼著,品嘗著收獲的喜悅。
劉世揚退休前是上蔡縣東洪鎮農技站站長,一直從事農業科研工作。退休后的他沒有選擇安逸的生活,反而開始了一項更加浩大的“工程”,做起了芝麻、小麥品種的培育,這一干又是27年。
春華灼灼,秋實離離。這位執著育種的“土專家”,培育出多個芝麻新品和小麥新品,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江西、陜西6省推廣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畝,累計增收糧食逾4億公斤。
如今,他已年近九旬,卻依然在育種道路上不知疲倦地前行。
糧食就是命,種下“麥田夢”
“我永遠記得那個場面,遇到災害年景,蝗蟲鋪天蓋地,頃刻間所有的莊稼都沒了”。出生于貧苦農家的劉世揚,饑餓是他童年最大的記憶。據他回憶,饑荒時期幾個大人為了爭搶榆樹皮大打出手。“糧食就是命”,從那時起,年幼的劉世揚就在心中埋下一顆種子,“讓鄉親們吃飽飯”。
懷揣這樣的夢想,1950年從農校畢業,再到參軍、轉業,吃上人人羨慕的“商品糧”,劉世揚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麥田夢”。1984年,他不顧親友的強烈反對,毅然放棄了縣城里的優厚工作,回到農村當了一名鄉農技站站長,安安心心與農業打交道。當時他已經48歲,幾乎所有人對他的舉動不理解,還因此得了一個綽號:劉神經。
“親身經歷過千家萬戶吃糠咽菜的艱難,才能更懂得麥香和飯香的珍貴。”劉世揚深知糧食對于國家和群眾的要義。
“選種備種是莊稼人的頭等大事,關系到一年的收成。駐馬店是傳統農區,如果能培育出一個優質高產的芝麻、小麥新品種,那可就是了不起的貢獻了。”1995年,臨近退休的劉世揚又作出一個重要決定,自籌資金開始了艱辛的育種之路。
腳下踩著的是泥土,手里摸著的是莊稼,心里記掛的是數據。為了培育新品種,劉世揚前前后后投入200多萬元,克服各種困難,承接完成省市科研項目32個,取得科技成果獎26個,在國家和省級專業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35篇,完成自主創新技術12項。
時間砥礪信仰,歲月見證初心。育種路上,他不知彎了多少次腰,流了多少次汗,泥里來土里去,風里來雨里去,但依然帶著無畏前行的堅毅,甚至帶著百折不回的倔強。一粒粒濃縮著光陰與心血的種子,帶著劉世揚的夢想與期盼,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選擇育種,我一生無悔。”一年又一年,種子沉睡又重生,青絲也熬成華發,劉世揚初心不改、赤誠依舊,只癡迷于那粒萌動的種子,執著于讓童年的夢想開花。
俺上蔡也出個“袁隆平”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在這個專家大腕云集、科研院所齊聚的行業里,鄉級農技站出身的劉世揚可謂“草根”。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土專家”,硬是憑借一身干勁兒闖進育種大門,摸索出一系列雜交育種的新路徑,破譯了良種選育的基因密碼,干成了可以躋身國家育種殿堂的非凡業績。
怎樣才能讓小麥抗倒伏、更高產?劉世揚通過多年的培植篩選,研育出了“輪選124”小麥品種。經農業農村部指定的國家小麥種植試驗點——河南上蔡、周口,江蘇連云港、淮安和陜西富平等地種植測試,在高抗倒伏、穩定高產上均表現優異,畝產都在1200斤以上。鄉親們親切地稱贊他:“誰能想到,俺上蔡也出個‘袁隆平’。”
來時春淺苗初長,轉頭滾滾翻金浪。濃郁的麥香不僅贏得了農民們的青睞,也引來了育種專家的光臨。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小麥專業委員會主任周繼澤,河南省種子管理站站長馬運糧,全國勞模、袁隆平助手李羅斌紛紛從各地趕來上蔡縣,觀摩這位“草根”育種專家的創新成果。
“育出新品種很難,劉世揚老人這把年紀了,還在田間日夜奮戰,這種執著探索的精神值得學習、令人欽佩。”周繼澤感慨道。
“‘蔡麥116’葉色濃綠,苗勢壯,成穗率較高;‘輪選121’屬于多穗型、中熟、半冬性、抗寒性好,育它我花了十多年,比養閨女還操心……”在劉世揚的200畝試驗田中有上百個試驗品種,每一個他都如數家珍。
苦心人,天不負。2007年,劉世揚的“上芝1號”芝麻新品種成功通過省級鑒定命名,他也首次登上了第14屆中國楊凌農業高科技成果后稷獎的領獎臺;2011年,劉世揚再次應邀出席第18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他的“上芝429”捧回了后稷特別獎這一殊榮。
沒有專業的研究團隊,沒有高大上的機器設備,劉世揚靠著非凡的毅力,先后培育出18個新品種。其中,芝麻新品種兩個通過國家審定,兩個通過省級審定;小麥新品種4個通過省級審定。
“‘輪選124’今年參加國家生產試驗,‘輪選125’已經被國家區域試驗兩年,這倆品種離‘成材’不遠了。”提起自己的“孩子們”,劉世揚臉上滿是欣慰。
一輩子,一件事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育種期間,劉世揚嘗到了數不清的酸甜苦辣。沒有錢,想盡辦法籌集;找不到試驗田,就出高價流轉;試驗人員不足,叫上家人親戚……
“育種和其他行業不同,最需要的就是時間。”據劉世揚的弟子劉杰介紹,雜交、選種、擴繁、區試……每個環節都是以年為計數單位,一個好品種從培育到審定,再到大面積推廣,幸運的話至少需要13年,有的需要15年,可以說育種人的一生都在和時間賽跑。
“做農業科研,就得有像劉老師這樣執著的勁頭,10年、20年、……甚至一輩子,孜孜不倦、安于清貧,真正深入下去,才可能有成果。”
劉世揚的工作間里,除了幾臺小麥檢測設備,還有一本本泛黃卷邊的觀測筆記,密密麻麻記錄了他這20多年來的育種之路。
“勤學習,多思考,技術才能緊跟時代跑。”“莊稼的使命是打糧,我的使命就是多打糧。”這些年,劉世揚向書本學、向互聯網學、向專家學。年近九旬的他仍然堅持每天早上5時起床下地,得空便看書、做研究……
從劉世揚身上,人們能感受到“日拱一卒”的韌勁,“水滴石穿”的執著。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為多打糧”的純粹,將每個平凡的日子堆疊起來,成就了不凡的事業。
鬢華雖白心無改。雖然年紀大了,但劉世揚育種的信念卻從未動搖,“我希望上天再給我5年時間,讓我能培育出以矮敗為主的高產優質、高抗、廣適小麥新品種3~4個,高產優質、高抗芝麻新品種6~8個,實現小麥育種像芝麻育種一樣在全省、全國占有一席之地。”
望著無邊的麥田,劉世揚滿懷深情地說:“我這一輩子,就做育種一件事。”
輕風拂過,金波微漾,又是一個豐收的好年。
責任編輯:張遠征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