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繭成蝶絲弦道——訪絲弦道傳承保護中心主任田春筍
摘要:田春筍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地推出兩臺反映本地歷史故事、現代英模的絲弦道劇目:《困拔貢》、《輿鄉妹子》。同時,根據絲弦道音樂風格,移植合適的其它劇種經典劇目,以增強絲弦道的演出劇目規模。
駐馬店網訊(記者 康國富)3月28日晚,駐馬店市民中心劇場內,伴隨著清音雅韻的絲弦之
聲,一陣陣掌聲不時傳出……
劇場內座無虛席,觀眾正在聚精會神地欣賞第十屆黃河戲劇節參賽劇目絲弦道《輿鄉妹子》的演出,隨著劇情的開展,觀眾時而笑聲朗朗,時而眼含熱淚,心心念念地沉浸在欲罷不能的戲劇情節中。
“以前沒看過絲弦道,今天看了感覺真不錯,別具一格,讓人耳目一新”;“聽說平輿縣絲弦道劇團挺有名氣,還到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演出過《德孝情》呢!”……走出劇
場,觀眾仍意猶未盡地議論著。
劇場外,一名中年男子目送觀眾離場,感
慨萬千。他就是平輿縣絲弦道傳承保
護中心主任田春筍。
絲弦道的“鐵三角”
說起絲弦道,駐馬店戲劇界的人都知道一個“鐵三角”——陳嶺、王小更、田春筍。
聲腔藝術是絲弦道這一稀有劇種的靈魂。《輿鄉妹子》的作曲、指揮,曾任駐馬店文化藝術學校副校長的陳嶺老先生,對該劇的藝術表現形式、音樂設計和曲牌聲腔的守正創新運用具有特殊的貢獻。他在絲弦道劇本《德孝情》文本創作中,第一次把曲藝和戲曲兩種表演形式融匯一體,靚麗的八角鼓女郎、執扇的說書人以及樂隊都被搬上舞臺。
在《輿鄉妹子》的作曲及聲腔創作中,主題動機、曲牌選用、結構布局、旋律發展與樂隊配置給觀眾的直感,是與時俱進的創作理念。正是因為有了平輿縣絲弦道傳承保護中心絲弦道原創劇目的不斷推出,才真正意義上使原曲藝絲弦道發生質的飛躍,實現了“蝶變”。
一臺劇目的軀體是否豐滿,取決于導演。《輿鄉妹子》的導演王小更深諳戲曲表演藝術精髓,對演員的調度,對全劇的把控達到了靈動嫻熟。
為體現絲弦道這一稀有劇種獨特魅力,把舞臺與劇場融為一體,強化樂隊與演員、演員與觀眾的互動,王小更追求燈光、置景簡潔而生動,畫面寫意而虛擬,表演流暢而抒情。
《輿鄉妹子》在排練演出時,既保留了絲弦道古鄉古韻,又充分關注到現代觀眾的審美情趣。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注重開掘人物內心活動,通暢戲曲節奏,組織戲曲高潮。通過《輿鄉妹子》的演出,演繹了平輿人熱愛家鄉、建設家鄉、致富家鄉、振興家鄉的感人故事,彰顯出導演運用舞臺表現現代人物的藝術功力。
一臺戲劇,有了主創編劇、導演、作曲就齊備了嗎?顯然缺少了一人,那就是“后勤統管”——田春筍。作為平輿縣絲弦道傳承保護中心主任的他,懂管理、會管理、抓創作,出戲出人,為排練提供了一個堅實的藝術平臺。
田春筍告訴記者,從2013年初識王小更、陳嶺,他們三人就自然形成了“絲弦道鐵三角”。“他們兩位老師專心排戲,我做好后勤保障,配合10年了,早已經有了默契,可以說是穩固的鐵三角了。”
說到這里,田春筍還特別感謝《輿鄉妹子》的編劇周明理,(因忙于其他事物,不在采訪現場)“我和周老師也合作多年了,這次根據真人真事的改編,也凸顯了周老師的妙筆生花。在劇中,他既尊重人物原型,又進行了必要的藝術加工,為吸引觀眾,制造劇情矛盾,起伏跌宕,環環相扣,彰顯出人性、親情與愛情的力量,引起臺上臺下的共鳴。他讓一個具有家國情懷,寬容大度、機智果敢、智慧善良的輿鄉妹子藝術形象欣然活躍在舞臺之上。”
回望來路不忘初心
今年53歲的田春筍自稱是戲二代。“我的父親從事戲劇行業,所以在秉承子承父業的年代,我12歲就進了平輿縣豫劇團。”田春筍說,當時流行“以團代校”,小小年紀就成了劇團的小學員,后來因為嗓音不好,被分配去做了司鼓。
2008年,38歲的田春筍臨危受命,擔任平輿縣豫劇團團長,并在4年后,在縣委、縣政府和文化局的支持下,平輿縣豫劇團掛上平輿縣絲弦道傳承保護中心的牌子。田春筍在王小更的推薦下結識了駐馬店市研究絲弦道的著名專家陳嶺,三人志趣相投,一拍即合,隨即在2013年推出了由陳嶺編劇、作曲的絲弦道劇本——《德孝情》。
該劇本在次年的駐馬店市第五屆戲劇大賽中榮獲金獎第一名。隨后代表駐馬店參加了在鄭州舉行的河南稀有劇種傳統經典劇目展演,一炮打響。接著又被河南省文化廳、中國藝術報社推薦前往北京梅蘭芳大劇院進行展演,使這種帶著鄉音,歌頌鄉情,鞭惡揚善,亦曲亦劇,極具魅力的小劇種揚名京城,迎來了平輿縣絲弦道傳承保護中心成立以來的高光時刻。
享受榮耀的時刻,田春筍回望來路,心潮起伏,想起了自己剛當團長時的困景:當時的平輿縣豫劇團,已經20年沒有演過戲了。由于種種原因,團里大多數人流散于社會,倉庫里的樂器幾乎沒有能用的,道具散架了,沒有一整套像樣的戲服……
“那段時間,確實過了一段苦日子,好在有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有局領導的大力支持,劇團慢慢撐過了最艱難的日子。”田春筍說,現在,每年除了正常的戲劇下鄉惠民演出,他們還能接到不少商演,全年下來大小演出五六百場次,已經從剛開始“先活下去”的狀態,升級到目前“衣食無憂”的小康狀態。
田春筍告訴記者,相信每一位戲劇人的初心都是演好戲。作為一個“戲二代”,一個平輿人,他更希望將絲弦道傳承并發揚光大。為此他堅定一個信念,只要能排出好戲,不愁得不到扶持,不愁沒有市場。
在這個信念的支撐下,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提高絲弦道劇目的排練質量上。有了絲弦道《德孝情》耀眼成績的鋪墊,全團演職人員的信心也足了,凝聚力也強了。田春筍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地推出兩臺反映本地歷史故事、現代英模的絲弦道劇目:《困拔貢》、《輿鄉妹子》。
連續幾年的良性循環,讓平輿縣絲弦道劇團有了名氣,田春筍驕傲地告訴記者,現在走在平輿縣城大街上,很多人都能隨口叫上他的名字。到農村演出,觀眾指著他問:“你是不是那個整絲弦道的?”每到這個時候,他都會笑著說,“是的是的,我就是整絲弦道的。”田春筍說,市場的認可,觀眾的喜愛,就是對他們傳承保護中心的最高獎賞。
未來可期擘畫藍圖
“下一步有何打算?”記者問田春筍。談到下一步的發展,田春筍的眼中瞬間透出一絲光,“下一步我們還有兩臺絲弦道戲要排,接下來還有幾個劇本要在一起磨。”他說,近階段是排好戲,抓好戲曲下鄉,戲曲進高校等演出活動。
“我們打算,每年固定增加兩臺以上的新戲,除了惠民演出、商演外,要讓隊伍逐漸成長起來,有戲演,才能保持活力,才能良性循環。”他透露,平輿縣絲弦道劇團將在原有傳統劇目的基礎上,推出絲弦道舞臺的系列性劇目。并準備把參賽劇目拉回農村演出,接受檢驗,擴大影響。同時,根據絲弦道音樂風格,移植合適的其它劇種經典劇目,以增強絲弦道的演出劇目規模。
“目前,我們劇團的演出還是豫劇和絲弦道交替上演,下一步將逐步降低豫劇演出的場次,提高絲弦道演出的頻率和場次。要讓平輿絲弦道劇團標志更清晰。”田春筍說道。
地域音樂文化的靚麗品牌絲弦道,難能可貴之處就是非常契合平輿縣人的氣質,符合平輿縣這個‘好人之城’的風格。每一個絲弦道傳統曲目的主題,都是勸人向善、歌頌真善美,鞭撻假丑惡,值得大力推廣。
田春筍透露,平輿縣計劃建立絲弦道博物館,將對收集整理到的所有絲弦道唱腔、音樂、曲牌、曲目、樂器、道具等物品加以整理,集中歸納展現,供今后理論研究及賡續發展所用,為當地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而貢獻力量。
新聞鏈接
絲弦道(學名清音,又名“拔貢戲”),清末民初創立于河南省平輿縣。是流布于汝南縣、新蔡縣、正陽縣、上蔡縣、確山縣、駐馬店市、信陽市及安徽省、江西省等地區的一個地方性曲種。在新文化浪潮的影響下,于20世紀40年代進入彩扮耍唱的戲曲舞臺演出。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