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蝦共作”添勝景 鄉村振興“小江南”
摘要:養蝦必養草,這時候田里還沒有插秧,所以還要在水中栽上草,草可以為小龍蝦提供攀爬的附著物,也可以為小龍蝦遮蔭。“養殖小龍蝦關鍵是要勤管理、勤觀察,及時補水、投喂、補菌,確保水質達標,這樣小龍蝦苗長勢才會好。”
記者 付建強
正陽縣大林鎮葉廟村的稻蝦養殖專業戶凃永田正在分揀小龍蝦,準備裝車冷鏈運往杭州。本報記者 弓華靜 攝
時下,正是小龍蝦收獲的季節。行走在淮河北岸正陽縣大林鎮的田疇沃野,星羅棋布的稻田綠油油一片,像一張綠色的地毯鋪滿了整個田野,一望無際。一株株翠綠的秧苗在農田中挺立、隨風搖曳;一朵朵粉色的蓮花在碧波中亭亭玉立、千姿百態……
近年來,“稻蝦共作”在大林鎮悄然興起,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稻子和小龍蝦和諧共生的新模式成為稻田里最美、最靈動的畫卷。
近日,天剛蒙蒙亮,葉廟村的稻蝦養殖專業戶凃永田在池塘里劃著小船,來到一個長長的蝦籠旁邊,然后下船站在齊腰深的水中,將蝦籠從水中慢慢拉出來。隨著蝦籠被提出水面,成堆的小龍蝦擠在蝦籠的末端,凃永田解開繩子將其倒入小船上的塑料盆中。一只只剛出水的小龍蝦十分肥美,揮舞著大鉗子、活蹦亂跳。接著,凃永田在水中推著小船去收第二個蝦籠,又是滿滿的一大兜。
“你看這個頭,重量得有八九錢,個別重的有1兩,蝦尾底板干凈、顏色光亮,去殼后蝦肉非常緊實、口感也好。”凃永田順手從盆里拿起兩只小龍蝦向記者展示,一般1個地籠可以捕撈十幾斤到20斤,最高的一網有40斤。
捕撈上來的小龍蝦會按照個頭大小就地分揀、稱重、裝車。小龍蝦主要銷往本地周邊市、縣,也銷售到江蘇一帶。對于比較遠的客戶,就要用保溫的白色泡沫箱,在里面放上幾塊冰塊,密封后裝上大巴車發貨。
“今天起了20多個蝦籠,捕撈的小龍蝦有200多斤,7時整運往車站,裝上大巴車后發往蘇州。貨到后,客戶就會把錢轉過來。”凃永田說,小龍蝦昨天賣出的價格是每斤26元,價格最高的時候是10月份,每斤40元。今年以來,僅銷售小龍蝦一項,已經收入40多萬元了。
凃永田介紹,2019年,他承包了葉廟村200畝水田開始嘗試“稻蝦共作”,每年3月份開始往稻田中灌水,在投放小龍蝦苗種前2天至3天,用專用解毒劑對稻田進行解毒,以提高小龍蝦苗種成活率。養蝦必養草,這時候田里還沒有插秧,所以還要在水中栽上草,草可以為小龍蝦提供攀爬的附著物,也可以為小龍蝦遮蔭。
小龍蝦繁殖很快,一年可產卵3~4次,水溫升至20℃以上時,小龍蝦產卵可以持續6個月,高峰期在5月,平均抱卵量為300粒,50天就能長成上市。進入6月份水田開始插秧,此前小龍蝦產的卵,幼苗已快成熟,這樣接茬捕撈一直可以持續到10月份。到了秋天小龍蝦會打洞、抱卵休眠,等到再次灌水入田時,小龍蝦卵變幼苗開始生長,這樣,就可以實現一次投放小龍蝦苗,永久受益。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總結,凃永田已掌握了稻蝦混養模式的養殖技術,成立了正陽縣聚源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社員31戶,“蝦稻共作”養殖面積已經發展到280多畝。合作社通過“集中服務,統購統銷”的經營模式組織生產,實施標準化管理,小龍蝦的產量和品質有了保障,養殖戶的收入逐年增加。2020年,合作社的小龍蝦產量連續三季達到每畝500斤的產量高峰,合作社成員每畝增收近6000元。每年合作社通過銷售自產和其他養殖戶的小龍蝦 9萬斤,實現收入100萬元,輻射帶動大林鎮“稻蝦共作”迅猛發展。
“養殖小龍蝦關鍵是要勤管理、勤觀察,及時補水、投喂、補菌,確保水質達標,這樣小龍蝦苗長勢才會好。”涂永田說,“吃住都在稻田、水塘邊,每天晚上都要出來查看一遍,風雨無阻。”稻田養蝦,共生互利,各得所需。小龍蝦在稻田里活動,不僅可以為稻田除蟲、除草、松土,還能增加水稻分蘗期和灌漿期的葉片含氮量,提高水稻成穗率,小龍蝦的排泄物是稻子的天然肥料,產出的稻谷品質高、無公害。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微生物,而這種微生物正好可以作為小龍蝦飼料。同時,水稻可以為小龍蝦提供食物和棲息地,還可以為小龍蝦遮蔭、避害。
在稻田里自由長大的小龍蝦,鮮活體健、光滑肥嫩、個大肉肥、賣相好,稻米光潔如玉,而且品相和口感都十分好,兩者互依互補,形成了生態綠色種養模式。該模式不僅可以大幅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促進土地生態恢復。“稻蝦共作”的土地,通常肥力很足,種出來的稻谷無化肥、無農藥,是真正的無公害糧食,真正實現了“一田兩用,一水雙收”。
涂永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利用“稻蝦共作”模式,每年基本上可以收獲“一稻兩蝦”(即一季水稻兩季小龍蝦)。春夏季小龍蝦畝產按照240斤,綜合均價按照20元計算,每畝產值就是4800元;夏秋季小龍蝦畝產按160斤,畝均產值就是3200元。夏季稻蝦共生水稻每畝產量按1200斤,目前每斤價格2元,畝均產值就是2400元,稻、蝦綜合每年畝均總產值就是10400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這樣一來,靠著“稻蝦共作”生態種養,一塊田就有銷售生態稻米和小龍蝦兩份收入,村民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
大林鎮是正陽縣的南大門,地處淮河北岸,古老的淮河穿境而過,境內淮河長度達15.8公里,水資源豐富,具有種植水稻的優良傳統,年種植水稻6.5萬畝,素有“小江南”之雅稱。該鎮以“生態為先、蝦稻共作、優質高效、實現共享”為目標,與信陽農林學院合作,積極推廣發展稻蝦共作生態循環農業,全鎮推廣“稻蝦共作”1萬畝以上,通過“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助農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活力。
接天蓮葉無窮碧,稻花香里說豐年。一稻一蝦激起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活水,農民的錢包鼓起來了,生活富起來了,臉上的笑容多起來了。“稻蝦共作”也讓大林鎮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富民、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責任編輯:閆繼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