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虢國博物館和廟底溝博物館 |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考古發現集中采訪活動
摘要:廟底溝博物館副館長 馬嘯:主要展示的是仰韶時期最繁榮的一個時期,廟底溝時期,展出的包括我們裴李崗時期,仰韶時期廟底溝二期以及龍山時期的文物。
8月13日-14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考古發現集中采訪團來到活動的最后一站——三門峽。讓我們從虢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龍紋玉璋開始,去感受周風虢韻的魅力。
虢國博物館講解員 王萌: 人龍紋玉章,高33厘米寬14.9厘米,工匠要在3毫米厚的一塊玉器的正背兩面,把這塊玉器刻兩遍,它可能需要成百上千塊的玉料,甚至好幾代玉工,不斷制作才能做的出來。
不僅是鎮館之寶讓采訪團贊嘆不已。作為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時期大型邦國公墓,虢國墓地從1956年發現以來,已經探明各類遺址800多處,出土文物近3萬件。當了解到虢季、虢仲兩座國君大墓,還連續兩年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一個個珍貴文物更是成了大家記錄的焦點。
走進三門峽廟底溝博物館,采訪團參觀了《花開中國——廟底溝與中華早期文明的發生歷程》基本陳列,沿著歷史發展軸線,通過展出的3344件(套)文物,大家深度了解了廟底溝文化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發展歷程,以及它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主根脈地位。
廟底溝博物館副館長 馬嘯:主要展示的是仰韶時期最繁榮的一個時期,廟底溝時期,展出的包括我們裴李崗時期,仰韶時期廟底溝二期以及龍山時期的文物。基本上將我們這個中原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一個基本的線索展示給了廣大觀眾。
河南廣播電視臺民生頻道記者 張自強:沿著祖先的腳步 深切感受到了歷史文化的這樣一個脈絡,有一種穿越千年的感覺,作為我們媒體從業者來說,我們也應該去有責任有義務去講好咱們的河南的文化,文化故事。
責任編輯:張倩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