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新聞 河南

“星光豫亮 精神長青”系列調研報告之二 | 精神之渠永奔流

2023-08-28 10:19 來源: 河南日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楊姍姍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紅旗渠10年“戰太行”的成功實踐,極大增強了林縣人民的信心和膽量,在實踐的歷練中,林縣人民把紅旗渠精神融入血脈,升華為文化品格,潛移默化為推動林州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續寫了“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發展篇章。

微信圖片_20230828072630.png

制圖:王坤源

“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10月在安陽市考察時的講話

一條渠能流向哪里?能流向2046平方公里的山川土地,也能流向一代又一代人的內心深處。

60多年前,林縣縣委帶領林縣人民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氣概,絕壁鑿石,穿山越嶺,歷時10年建成紅旗渠,一舉改變了當地吃水難的局面,留下了一條長達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更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p32_b.jpg

山渠無言,但精神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豐富內涵、升華價值,在與時俱進中不斷煥發新的光彩,發揮巨大力量。

紅旗渠畔熱土上發生的變化,便是生動注腳。

紅旗渠青年洞航拍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趙阿娜 攝.jpg

紅旗渠青年洞航拍。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阿娜 攝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謝建曉 薛世君 丁新科 楊之甜

從散到聚 團結協作培育行業新生態

8月底的清晨,暑氣漸退,太行山深處的林州市石板巖鎮,一輛輛大巴排隊入谷,打破了這里的寧靜。

“今天還要安排結束實訓的中學生返校。”林州市太行山寫生產業協會會長楊凱忙著安頓客人,這里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吸引了全國各地畫家、美術生前來創作、寫生,已成為全國三大寫生基地之一。

楊凱2006年退伍后,干過司機、公司職員等。兜兜轉轉還是回到家里,接下父親的產業,開起家庭旅社。

一開始并不順利。出山進鎮只有一條窄路,交通不便,怎么吸引游客學子?

在上級部門支持下,通往石板巖鎮的林石公路升級改造完成,一舉打破制約發展的交通瓶頸。為了留住這群有著特殊需求的群體,當地因勢利導,一條服務寫生的產業鏈條悄然形成。

紅旗渠青年洞,學生們來此研學  林州市委宣傳部供圖.jpg

紅旗渠青年洞,學生們來此研學。  林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楊凱回憶,剛開始村里人不懂怎么接待,各家寫生基地條件參差不齊,甚至相互壓價,學生們頗有意見。楊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幾個年輕人張羅商戶們成立了寫生產業協會,定標準、評星級,倒逼商戶改造設施,提升服務。“冬天有暖氣、四季有熱水、人身有保險”,標準立起來、市場旺起來,全鏈條服務讓來自全國各地畫家、攝影家、學子們安心創作。楊凱說:“紅旗渠能修成,靠的是團結協作,寫生產業不斷上臺階,還得靠團結協作。”

目前,石板巖鎮發展寫生基地141家,建成東方美術館等多家高端美術館。今年暑假,該鎮每天接待游客超1萬人次,“中國寫生基地”也成為林州新名片。

從無到有 創新拼搏書寫創業新傳奇

紅旗渠畔從來不缺“拓荒人”。河南光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志偉就是其中一位。

2010年,李志偉脫下軍裝,返鄉創業。一年多時間里,他跑了國內外幾十家企業和設計院所,最終鎖定了電子級玻纖紗和電子布這個國家支持建設的電子材料高新技術產業。

光遠新材生產車間里工人正在忙碌(劉曉明 攝).jpg

光遠新材生產車間里工人正在忙碌。劉曉明 攝

“這個行業技術門檻高,一個山區縣城,無區位優勢、遠離產品市場,想做成幾無可能。”業內專家的一致意見,給前來拜訪的李志偉潑了一盆冷水。

“再難能難過修渠?”回到林州,李志偉不僅沒有退縮,還在紅旗渠畔立下壯志:“做,就要對標一流、比肩國際。”他反復上門與業內頂尖專家溝通,最終達成共識,共同組建光遠新材項目團隊,只用12個月就實現了年產3.6萬噸電子紗項目點火投產,創下國內外同行業項目建設速度新紀錄。

2015年,光遠新材研制出單絲直徑4微米的C1200電子紗,并生產出1037超薄電子級玻纖布,成功打破國外企業在超薄型產品上的壟斷。一時間,“光遠造”超薄電子布供不應求。

十年磨一劍,一年一臺階。光遠新材緊跟形勢研發出5G低介電電子紗,并在今年投產了年產8000萬米5G用超薄電子布產業化項目。

“這個產業從無到有,再到現在成為林州的主導產業,靠的就是不斷創新和不停拼搏。”李志偉說,截至去年年底,企業已獲境內專利授權155項,其中發明專利11項,在玻纖行業筑成新的“紅旗渠”。

從破到美 攻堅克難塑造城鄉新面貌

華燈初上,位于半山腰的林州市黃華鎮止方村開始熱鬧起來,這里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誰能想到,八九年前,這里還是一個道路“四頭堵”、污水到處流的小山村。紅旗渠干渠穿村而過的止方村,有山有水有林有田,為何守著聚寶盆,日子卻過得緊巴巴?

2014年,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郭青松,下定決心改變這一切。他帶領群眾先從修路、拆除圈棚、開通天然氣等基礎活兒干起,一干就是三年。主干道打通了,渠東路拓寬了,綠化樹種上了,有了改變,村民心氣就順了。

2019年,爭取到上級資金支持的止方村,開始對全村進行外立面和街道大改造。4個月后,強弱電入地、雨污分流、背街小巷硬化、建筑外立面改造……止方村脫胎換骨,露出江南女子般的俏麗模樣。

但這并非終點。

“好環境能當吃還是能當喝?”村里老漢一句不經意的話讓郭青松陷入沉思。是啊,環境雖然改善了,可老百姓的腰包還沒鼓起來。

他帶領村“兩委”干部前往浙江莫干山等地考察,通過多次外出學習,決定利用村里現成的資源,分層次打造民宿。“老房子保留太行民居味道,新建筑有新建筑的風格。”郭青松解釋。幾年過去,止方村民宿發展迅速,不但實現本村居民就業,還帶動周邊村民就業。

曾經,修渠人把生命與水渠融為一體;如今,每個人用自己的拼搏抒寫著新的故事。

林州市現代化新城 秦天云 攝.jpg

林州市現代化新城。秦天云 攝

在紅旗渠經開區,修渠人后代侯斌擔任助企“店小二”,有求必應,有呼必達,服務分包企業;在紅旗渠紀念館,紅旗渠林慮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青年干部牛琳琳精心培訓講解員,服務國內外游客,讓紅旗渠精神散發“青年味兒”。

時光的腳步走到今天。

沉淀池內的碧水如玉帶,V形濾池內水流嘩嘩作響……8月25日上午,天氣晴好,站在林州市第三水廠高處,西看是白云繞頂的太行山,東望是林州全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水正是通過這里,為林州市民帶來源源不斷的優質水。今年年初,南水北調安陽市西部調水工程全線完工,林州人喝上了清冽甘甜的丹江水。

這是歷史性的變化。從因水而困到向水而生再到因水而興,讀懂紅旗渠,讀懂發生在林州熱土上的奇跡,便讀懂了共產黨人赤誠為民的情懷。

“共產黨并不曾使用什么魔術,他們只不過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變。”70多年前美國記者白修德和賈安娜在《中國的驚雷》一書中這樣評論。

紅旗渠有形的源頭是濁漳河,而無形的源頭則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美好生活,便是奮斗目標。紅旗渠的故事,正在繼續。

記者手記

一渠潤人心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薛世君

在林州市采訪,聊得越多,看得越多,便越有一種強烈的體會——不僅有一條有形的紅旗渠在太行山間奔流,更有一條無形的精神之渠在林州人心上奔騰。

那突出表現為一股勁,一股拼勁、干勁、韌勁。

聽太行山寫生產業協會會長楊凱聊起協會的成立歷程,聊到寫生產業的良性發展,印象最深的是那句話——“既然選擇走這條路,不管多難都要干下去,都要干成干好。”說這句話時,這位“85后”創業者的臉龐上寫滿堅毅。

“大干小困難,小干大困難,想想更困難。”林州市黃華鎮止方村黨支部書記郭青松的這句話同樣讓人印象深刻,聽他聊起村莊發展歷程和思路,明顯能感到一股不服輸、能吃苦、敢擔當的韌勁。

今天的李志偉已是林州市年輕企業家中的佼佼者,但在10年前創辦光遠新材時,很多人并不看好。生在紅旗渠畔的李志偉,發揚敢闖敢干、不怕吃苦的精神,從零做起,把不切實際變成了實際,光遠新材成長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電子玻纖民營企業。

想起之前采訪過的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特聘教師周銳常,他說紅旗渠帶給林州人的,不僅是一條渠,更是一種敢想敢干的自信、一份氣壯山河的心胸、一種干什么就要干成的精氣神。

的確,這條渠滋潤了土地,更滋潤著人心。

一線講述

當好新時代紅旗渠護渠人

□紅旗渠灌區管理處合澗渠管所所長 張學義

我叫張學義,是一名護渠人,好多人都叫我——“渠三代”。我爺爺叫張運仁,是1960年第一批上紅旗渠的人,是為了救別人犧牲的。我奶奶“狠心”把我13歲的父親張買江送到渠上,奶奶臨走時說:“買江,不把渠修好就不要回來見娘!”為了奶奶這一句話,父親6年沒有回家,成了年齡最小的紅旗渠建設者。2008年,我到合澗渠管所工作,成為一名護渠人。

我們所共有25名工作人員,主要工作就是服務老百姓農田灌溉用水,隨叫隨到。父親常對我說,渠修好了,一定要護好渠、管好渠,服務好老百姓用水。

影響紅旗渠安全運行的最大隱患是渠道堵塞。每當汛期來臨,我們全員在崗,保持24小時手機暢通。2016年7月19日,林州發生特大暴雨,我們發現紅英南分干渠周邊山體滑坡,堵塞了渠道。渠下方住著1000多名群眾,如果不及時疏通渠道,洪水沖到山下,會帶來無法想象的災難。我迅速指揮所里同志兵分兩路,一路協助群眾轉移,一路通知上游排水減壓泄洪,同時冒著大雨清理塌方。49公里長的渠道,我們只能打著手電,依靠雙腿來傳遞信息。經過6小時奮戰,渠道終于疏通。連續3天,我們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足4小時,但當暴雨過后,群眾專程到渠上慰問我們時,我覺得我們做的一切都值了!

作為新時代紅旗渠護渠人,我們一定會竭盡全力保護好生命渠,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楊之甜 整理)

專家點評

紅旗渠精神與時代同行

□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陳曉萍

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為了解決吃水用水的問題,在太行山上的懸崖峭壁、險灘峽谷中,用一錘一釬一雙手,苦干10年,鑿出了長達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為主要內容的紅旗渠精神。這一偉大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中國人民意志品質、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有著深刻的時代內涵,歷久彌新。

紅旗渠的興建彰顯了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紅旗渠于1960年上馬,當時正值國家三年困難時期。而“引漳入林”是一個跨境引水的大工程,當時,林縣縣委一無經驗,二無技術,三缺物質資金,風險很大。但他們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充分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全面分析歷史發展大勢,主動謀求發展機遇,于危機中育新機,修成了紅旗渠,實現了人民對水的夢想,從根本上改變了林縣面貌。

紅旗渠精神彰顯了堅持黨的領導的制度優勢。《人民日報》《河南日報》的社論中都寫道:沒有林縣縣委的領導,就沒有紅旗渠。正是以楊貴為代表的共產黨干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作奮斗目標,付諸執政行動,正是基層黨組織的積極作為,把分散的人民群眾組織起來,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帶領群眾最終修成紅旗渠。

紅旗渠精神彰顯了實踐的品格。紅旗渠10年“戰太行”的成功實踐,極大增強了林縣人民的信心和膽量,在實踐的歷練中,林縣人民把紅旗渠精神融入血脈,升華為文化品格,潛移默化為推動林州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續寫了“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發展篇章。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楊之甜 整理)

Page_s.jpg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关岭| 泾源县| 北海市| 游戏| 永新县| 浙江省| 天水市| 高清| 湘潭县| 云安县| 德州市| 荔浦县| 锦州市| 疏附县| 长葛市| 屏山县| 眉山市| 和硕县| 额敏县| 剑川县| 高雄县| 卢龙县| 收藏| 宁陕县| 武宣县| 博白县| 乐平市| 璧山县| 保康县| 湛江市| 固镇县| 霍林郭勒市| 历史| 桑植县| 于田县| 神农架林区| 巩义市| 达州市| 哈密市| 中西区| 阿巴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