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中國長壽之鄉”西平的“長壽密碼”
摘要:望著從地里回來的兒子和兒媳婦,呂振清幸福地仰著脖子哈哈大笑。 看到突然這么多人造訪,于二妮老人多少有點懵,但聽到大家向她問好,老人也不失禮貌地頻頻點頭。“西平小麥”“西平紅薯”先后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西平人在這片熱土上耕耘和生活,只能越來越幸福,越來越長壽!
百歲老人的幸福生活
——探尋“中國長壽之鄉”西平的“長壽密碼”
記者 許靜 見習記者 趙永濤
10月18日,重陽節在即。嫘祖故里壽星多,聞悉西平縣“中國長壽之鄉”授牌儀式即將舉行,記者為之振奮,立即奔赴西平走訪了6位百歲老人,近距離感受他們的幸福生活,探尋“中國長壽之鄉”西平的“長壽密碼”。
李娟(102歲):銀杏樹下散步
10月18日9時,在西平縣柏城街道西街社區102歲老人李娟家中,她的三兒子馮彥嶺正一勺一勺地給母親喂飯。
李娟。
“老人愛吃甜食。這不,一碗面稀飯,還要給她放一個糖角,此外,還能吃一塊蛋糕,一個雞蛋。”馮彥嶺對記者說。
“每天晚上我都用溫水給母親洗腳,然后伺候母親睡下,再給俺媳婦洗洗腳,因為她身體不好,長年有病。”馮彥嶺的話語平靜如水,但充滿深情。
老人的幾個兒媳經常陪她散步、聊天,有時候老人也會獨自到解放路邊的銀杏樹下散步,堪稱現代版的“老人與古樹”的美美與共。
“俺家重孫子出生一個月了,今天宴請賓客,我都已經是太奶奶了!”老人的大兒媳宋玉枝高興地對記者說。
“小家伙喊您太奶,那喊李娟老人什么呢?”記者沖宋玉枝打趣。
“喊老祖宗啊,我們五代同堂啦!”宋玉枝話音一落,引得眾人開懷大笑。
吳大妮(101歲):愛喝面稀飯
記者去柏城街道皮莊社區采訪吳大妮老人的時候,老人正在午睡。她的孫媳婦徐亞麗在客廳一邊哄孩子,一邊等老人醒來。
吳大妮。
“奶奶有午休的習慣,一般睡到下午四五點,然后洗漱一下吃晚飯。”徐亞麗說。
記者從徐亞麗口中得知,老人育有三子一女,現在輪流在幾個孩子家居住。“我公公劉政圈是老三,愛人劉柱長期在外跑運輸,奶奶來我們家住時,都是我在伺候她。”徐亞麗說。
“奶奶愛喝面稀飯,吃小籠包,飲食比較清淡。”徐亞麗正在給記者介紹,突然聽到屋里有動靜,原來是老人醒了。
此時,徐亞麗的公公劉政圈從外邊回來,他不停地夸贊自己的兒媳婦。
劉政圈向記者介紹,母親一生性格溫良,與人為善,再苦再難也不曾落淚。也就是10年前,自己的愛人去世,母親抱著兒媳的遺體大哭了一場,讓街坊鄰居無不動容。
呂振清(103歲):紅薯吃不夠
“胡扯,你這凈是胡扯哩!”10月17日,記者在西平縣五溝營鎮呂哨村采訪103歲的呂振清老人時,老人面對記者拿來的水果推推攘攘,直說過意不去。隨后,老人饒有興致地騎著三輪車帶記者去了他的菜地。
呂振清。
老人身板硬朗,精神矍鑠,完全看不出他是個百歲有余的老人。他用手翻弄著翠綠的紅薯秧說:“我種的紅薯個兒雖小,但是很甜。我這輩子是紅薯命,一直沒吃夠!”
提起已故的老伴兒,呂振清停下手中的農活,口中喃喃說道:“她是今年正月初四走的,比我大一歲,如果活著的話已經104歲了,我們一起生活了80多年。”此時,老人眼圈發紅,直直地注視著前方。
夕陽西下,記者和呂振清坐在院子里聊天。老人說,他有7個子女和14個孫子孫女,前不久他在漯河的兒子家住了幾天,然后又到西安的閨女家住了一段。他們都想不讓我走,但我還是惦記著窮家,回來還能干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呂振清說。
“俺姊妹5個就我笨,在老家種莊稼。”呂振清說話很風趣,他一邊剝著花生,一邊向記者講述。說話間,呂振清的重孫子在外玩耍回來,一邊往太爺嘴里塞了一顆花生米,一邊在太爺的臉上親了一口。
“俺養的幾個孩子都是好孩子,娶來的媳婦也都是好媳婦,俺家不出孬人。”望著從地里回來的兒子和兒媳婦,呂振清幸福地仰著脖子哈哈大笑。
于二妮(108歲):好日子還長著呢
聽說記者前來采訪百歲老人于二妮,宋集鎮閻橋村的幾個正在編織漁網的老太太熱情地給記者帶路。她們看上去八九十歲的樣子,但健步如飛,居然把記者“甩”在身后。
于二妮。
于二妮的三兒子張群喜聞訊從地里趕了回來,說:“老母親在家看家呢,有時候還能剝剝玉米。”
看到突然這么多人造訪,于二妮老人多少有點懵,但聽到大家向她問好,老人也不失禮貌地頻頻點頭。
“昨天晚上俺媽喝了一大碗面稀飯,吃了個饅頭,吃完還問我稀飯還有不?”張群喜說,雖然母親耳朵有點背,但飯量還算可以。
幾個熱心的鄰居爭著向記者介紹:張群喜弟兄幾個和孫子孫女都很孝順,輪流照顧老人,不厭其煩。前幾年,老人還能編織漁網,有時還會下地侍弄莊稼。也就是這幾年,孩子們怕老人磕著碰著,也不讓老人干農活了。
“疫情期間,全家人都陽了,獨俺媽沒陽,平時她也沒啥頭疼發熱的,俺媽的身體真沒啥說的。”張群喜說。
王姓(102歲):脾氣好、心大
看到孫女汪艷萍來了,柏城街道王司莊社區102歲的王姓“騰”地從床上坐起,然后麻利地梳頭、穿鞋、移步客廳。
王姓。
“你又吃胖了!”老人捧著孫女的臉,一直不撒手。
“俺媽這些年的日子就是吃吃、喝喝、玩玩。”老人的兒媳吳愛枝告訴記者,老人脾氣好、心大,從不挑食,自己嫁入汪家后從未和婆婆生過氣,照顧婆婆也格外用心。
“俺兒去哪兒了?”老人環顧四周,高聲問道。
“俺叔下樓買菜,一會兒就回來了!”孫女汪艷萍附著老人的耳朵大聲說。
“奶奶一輩子迷糊,自己的孩子屬啥、哪一年出生她都不知道。這么多年來,俺奶一直跟著俺嬸子生活,習慣了。”汪艷萍說。
說話間,老人盯著電視不放。吳愛枝明白了老人的意思,便把遙控器遞給母親。只見老人熟練地打開遙控器,隨著畫面的出現,老人開心地笑了。
告辭時,老人緊緊拉住記者的手說:“你不在這兒吃飯嗎?”
薛秀珍(100歲):說話就像用竹筒倒豆子
今年100歲的柏城街道寶嚴寺社區居民薛秀珍是個暴脾氣,說起話來也像竹筒倒豆子。孩子們對她又尊敬又害怕。
薛秀珍。
“別看我已經100歲了,可我一點不糊涂。”看到記者前來,薛秀珍正忙著迎接。
記者從薛秀珍斷斷續續的講述中了解到,老人育有7個子女,她一直在小兒子黨全嶺家居住。老人身體硬朗,生活可以自立。
“你知道我為什么跟著老小嗎?”老人反問記者。記者正納悶呢,老人打開了話匣子:“我家就這個小兒子窮,其他幾個孩子和孫子經常拿著大包小包來看我,他們還經常給我錢,這樣可以貼補一下小兒子。”
說話間,老人回屋拿出她珍藏的“寶貝”讓記者欣賞,那是民國時期的一些金項鏈。老人說,這是她留給孫子的傳家寶,誰也別想要走。
黨全嶺說,老人雖性格剛強,但樂善好施,遇到有困難的鄉里鄉親,老人寧可自己不吃,也要給鄰居送去。
晌午時分,老人和兒媳聯手做粉漿面條,一起擇菜、煮醬,屋里彌漫著濃濃的飯香。
“昨晚被俺娘打得找不到北,因為我喝酒回來晚了些。”黨全嶺摸著自己的臉,似在回味被打的幸福滋味兒。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西平縣委副書記、縣長侯公濤道出了西平人的長壽秘笈:西平縣孕育著延年益壽的生態寶藏和富足的中原糧倉,有著歷史悠久的孝善文化、質樸和諧的人文精神、宜居宜養的城鄉環境、欣欣向榮的特色產業等。目前,全縣共有百歲老人102人。全縣創建了“四美鄉村”示范村、“千萬工程”示范村,獲評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縣、國家級園林縣城、中國生態魅力縣。“西平小麥”“西平紅薯”先后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
西平人在這片熱土上耕耘和生活,只能越來越幸福,越來越長壽!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