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合唱音樂會《梵高與我》中國內地首演
摘要:荷蘭室內合唱團 供圖 《梵高與我》第一部分聚焦梵高的一生,將田野漫步、農民肖像、內心騷動等不同主題的畫作,作為梵高生命體驗和精神世界的實體呈現;
中新網上海3月6日電(記者 王笈)在指揮彼得·迪克斯特拉的率領下,荷蘭室內合唱團6日晚于上海大劇院開啟新媒體合唱音樂會《梵高與我》中國內地首演,經典畫作在科技的賦能下創意“重現”。
音樂會通過藝術家文森特·梵高和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畫作,以及同時代作曲家德彪西、馬勒等人的作品,應用繪畫算法及生物識別數據,將視覺和聲音、藝術家和觀眾的情感聯系起來,創造出一種全方位的視聽體驗,將觀眾帶回19世紀末的歐洲。
作為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梵高的一生短暫而傳奇,其借助繪畫表達自我感受和主觀情感、對傳統的反叛與突破、對色彩的獨特見解,讓后世稱奇;奧地利象征主義畫家克里姆特的裝飾藝術風格取莫奈與梵高之所長,并進行“樂感式”的線條和色彩探索。這兩位杰出藝術家為當時的藝術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梵高與我》第一部分聚焦梵高的一生,將田野漫步、農民肖像、內心騷動等不同主題的畫作,作為梵高生命體驗和精神世界的實體呈現;第二部分探究了梵高作品的表現力,以及對克里姆特的藝術影響;第三部分講述了克里姆特風格的演變。音樂會的演出曲目則圍繞13首與梵高、克里姆特同時代的作曲家的作品展開,與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及其歷史背景產生對話,構建過去與現在之間的橋梁。
舞臺上,32名荷蘭室內合唱團成員的表現被麥克風及皮膚電反應微光傳感器(GSR)捕捉;作為觀眾與合唱團之間的“紐帶”,指揮的動作與面部表情也被分析并插入到視覺呈現中。
荷蘭室內合唱團藝術總監Tido Visser表示,《梵高與我》是一趟19世紀末之旅,是一趟音樂之旅,抽象來說也是一趟歷史之旅。“在演出過程中,我們運用了多種元素來實現這趟旅程,試圖在圖像和音樂之間實現一種同步的審美體驗。”(完)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