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年的馃子
摘要:所以小時候隨爸媽一起走親戚,大一些帶幾個弟弟走親戚,十多年不變,所帶禮品都是自家做的馃子。我家做的馃子,都是一般包裝的。裝馃子的紙盒用加厚的草紙制作,折疊成立體的長方形盒狀,大小以裝滿一斤馃子為宜。
張振立
在我兒時的記憶里,過年前,都要先做馃子。
馃子,是中原一帶人們對過年走親戚所備禮品的統稱。從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這些過年走親戚專用的馃子,一般分為兩種:用紙盒包裝的叫馃子,斤裝,屬于大眾的通用禮品;用木盒裝飾的馃子叫匣馃,相當于現在的高級豪華禮品,公斤裝。
我家做的是普通馃子,都是斤裝。說是斤裝,其實是九兩九,爺爺說,這個重量是有講究的,所謂九九,諧音久久,祝福健康長壽、幸福永遠。
為什么要做馃子呢?我家親戚多,很多叫不出名字的表叔、表大爺家都得走。所需馃子竟然得好幾十盒。去集市上買的話,一盒馃子要六毛錢到八毛錢,這樣下來,每次過年,光買馃子就需要好多錢。那時候,一般家庭一年養一頭豬,也就賣百十元而已。所以走親戚買馃子的開支太大,負擔不起。怎么辦呢?在爺爺的指導下,我爸媽和兩個叔叔、嬸嬸,都成了制作馃子的能手,我和弟弟們則幫忙打雜。進入臘月以后,就開始籌集材料,制作馃子了,過了臘月廿三以后,多出的部分,拿到街上出售,這樣可以補貼家用。所以小時候隨爸媽一起走親戚,大一些帶幾個弟弟走親戚,十多年不變,所帶禮品都是自家做的馃子。
我家做的馃子形狀不一,有不同的名字和做法。
譬如金銀塊馃子:用蒸熟的面粉,加上白糖、冰糖、葡萄干和切片的干紅棗等,再摻入糖稀,放進瓦盆里混合攪拌,再倒入案板上的木框子內攤開推平,攤成高于木框子的厚度,最上面撒上一層熟面粉與白糖攪拌好的混合物,然后重力加壓,使之厚度與木框子持平,成為塊狀,再用刀統一切成一指寬、二指或三指長的立體小磚塊形狀,這樣混合做成的馃子叫金銀塊,人們則更形象地稱之為坯頭子。這些金銀塊一般置放在紙盒內的兩頭,塊數相等,紙盒的中間再裝其他品種的油炸小馃子。
再如梅豆角糖稀馃子:先把面粉、雞蛋等物混合加水,和成面塊,再把蜂蜜、白糖、紅薯麥芽糖等混合加水攪拌均勻,小火熬成糖漿(也稱糖稀),倒盆里放涼,備用。然后把面塊分成兩個等份的面團,搟成跟餃子皮差不多薄厚的面片,疊放在一起,用平時喝酒用的小酒盅子口,壓成一個個小劑子,一次壓一個半圓,成型如月牙,很像梅豆角,故名。再把它們下到六七成熱的油鍋里,炸至金黃變色,撈出來趁熱放進涼了的糖漿盆中,由于熱脹冷縮,面皮能吸糖漿進去,再拿笊籬撈出,放在提前準備好的糖粉里,翻裹均勻就成了。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花色不同的馃子,如小麻花、小油果、小丸子、小糖豆之類的,以增加品種,使得更加豐富、多味和美觀。具體做法各有其瑣碎工序,就不一一詳述了。
我家做的馃子,都是一般包裝的。裝馃子的紙盒用加厚的草紙制作,折疊成立體的長方形盒狀,大小以裝滿一斤馃子為宜。紙盒的外包裝是用事先裁剪好的更高級一些的黃草紙包裹。最上面的馃簽子是集市上專賣的,印有各種花鳥和富貴吉祥祝福之類的精美圖案及用語,很是喜慶。就連最外面系的細紙繩,都是專門買的,顯得很端莊規整。
經過這么多工夫和工序進入紙盒的馃子,不僅色香味美,外觀還很氣派,價格比供銷社的便宜,故而很受歡迎。臨近年關,一到村鎮集市上,就會被趕集的老鄉一搶而空。
基于以上經歷,小時候過年,我提著自己和家人一起做的馃子去走親串友,心里自有一份別樣的充實與自豪感,比去親戚家得到一毛兩毛的壓歲錢感覺還美。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