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今年首次出訪,三句話展望東南亞之行
摘要:回望歷史,習近平主席在2021年舉行的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上深刻總結雙方發展的寶貴經驗,其中一條便是“包容互鑒,共建開放的區域主義”。
4月14日至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對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今年中國元首出訪開篇之作,也是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后面向周邊的首訪。
風云激蕩中,新一年元首出訪,起筆周邊,牽動世界目光。
一個理念:“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
“鄰居好,賽金寶”、“遠親不如近鄰”。家如此,國亦然。和睦鄰邦、親仁善鄰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為鄰之道”。
這些年來,中國和周邊國家像走親戚一樣越走越親、越走越近。越共中央總書記蘇林就任總書記后首訪就來到中國;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上任兩年多已經三次訪華;柬埔寨首相洪瑪奈就任后把中國作為首個正式出訪的國家。
常見面,多走動。密切交往的背后,是“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的生動實踐。
2013年10月,在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
十余載春華秋實。如今,中國已同周邊17國達成構建命運共同體共識,成為18國的最大貿易伙伴。
“以睦鄰、安鄰、富鄰、親誠惠容、命運與共為理念方針”,前不久召開的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強調。一以貫之的理念,引領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不斷向前,讓鄰國真切感受到中國的善意和誠意。
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當習近平主席再一次開啟東南亞之行,這一重要理念的豐富內涵將如何拓展充實,備受期待。
一個愿景:“讓中國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周邊,讓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
周邊,唇與齒,手與足。面對周邊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的期盼,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歡迎周邊國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順風車”。
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西赴哈薩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亞,“一帶一路”倡議一呼而百應。
源自中國,始于周邊,造福世界。10多年來,中國已同周邊25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中老鐵路打開老撾“陸鎖國”困境,雅萬高鐵為當地經濟插上騰飛翅膀,中馬“兩國雙園”開創產業合作新模式……一大批項目造福人民、惠及民生。
“周邊是搬不走的鄰居,成就鄰居就是幫助自己”。越南“兩廊一圈”框架、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等重點項目、柬埔寨“鉆石六邊”合作架構等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加快對接,正形成“1+1>2”的強勁合力。
在雙邊,中越構建具有戰略意義的中越命運共同體;中馬深化提升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共建中馬命運共同體;中柬命運共同體進入高質量、高水平、高標準的新時代。
看區域,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有望年內簽署,數字賦能、綠色發展助力東盟國家轉型發展,在中南半島和中亞地區形成命運共同體“兩大集群”。
全球化逆風中,各方期待:中國和周邊國家如何不斷樹立合作典范、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如何進一步走深走實。
一個行動:“共建開放的區域主義”
這是一段不平凡的歷程。
34年前,中國與東盟正式開啟對話進程。在東盟的對話伙伴中,中國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第一個與東盟啟動自貿區談判,第一個成為東盟的戰略伙伴。正是在中國—東盟關系快速前行的帶動下,各國紛紛加大與東盟的合作,從而逐步形成了東亞合作蓬勃發展的局面。
回望歷史,習近平主席在2021年舉行的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上深刻總結雙方發展的寶貴經驗,其中一條便是“包容互鑒,共建開放的區域主義”。
不拒眾流,方成江海。“以開放理念引領地區經濟一體化,以平等協商推進東盟主導的地區合作,以包容心態構建開放而非排他的朋友圈”,正是真正的多邊主義。
當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是挑動分裂對立還是倡導開放共贏、是共商共建共享還是霸權霸凌霸道?兩種抉擇,兩種前途,關乎人類整體利益,也考驗著各國的智慧。
中國和東盟人口總量約占全球1/4,分別是世界第二和第五大經濟體。“一個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符合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的時代潮流,符合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具有廣闊發展空間和巨大發展潛力。”
策劃:杜尚澤
撰文:李建廣
海報:陳曉勁
編輯:胡澤曦、蔣雪鴻
校檢:朱利
責任編輯:王顥晨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