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皮潰爛竟是患癌 專家巧手運用皮瓣轉移術補缺損
通訊員 李茂
70歲的李大爺身體一直很健康,大約在十多年前,他的頭皮長了一個小疙瘩,一開始不痛不癢,一晃15年,此頭皮腫物亦相伴相隨。3個月前,李大爺的頭皮出現潰瘍,不停滲出液體,用手觸碰還有強烈的刺痛感。四處求醫后,潰瘍愈合情況并不理想,反而還有加重的趨勢。直到前段時間,李大爺的兒子抱著最后一絲希望來到駐馬店市中心醫院神經外二科就診。
接診后,神經外二科主任高巖升通過詳細的體格檢查,初步判定困擾李大爺多年的腫塊可能是巨大頭皮基底細胞癌。基底細胞癌又名基底細胞上皮瘤,是源于表皮附屬器特別是毛囊的一種低度惡性腫瘤。它好發于頭皮、面部等暴露部位,與長期日光曝曬有關,可引起嚴重外貌損傷及功能喪失,甚至威脅生命。本病主要發生在老年人,50歲以上多見,男女發病數基本相等。
李大爺頭皮腫瘤巨大,直徑約6.0厘米,手術后切口的有效縫合是最大的難題。傳統頭皮腫物切除術后,會造成局部皮膚缺失,需要進行二次手術植皮來解決,否則手術區域由于毛發不能正常生長,會造成局部禿頭現象,影響美觀不說也會影響到患者心理健康。因李大爺身體合并多種老年性疾病,體質差,手術治療后切口愈合不良的風險極大。術前溝通顯得異常重要,面對病人及家屬的渴求的眼神,科室專家團隊對李大爺的病情進行反復多次嚴謹的推敲和討論,最終制定手術方案——皮瓣轉移修復術。
皮瓣轉移術是利用身體某塊肌肉(或一部分肌肉)連同其淺層的皮下組織、皮膚一并切取,以進入該肌肉的血管為蒂進行轉移,用于較大創面缺損的修復或肌肉功能重建的一種術式。由于肌皮瓣的血液供應充沛,抗感染力強,易于成活,組織量豐富,該術已成為整形重建外科常用術式之一。
經過精心的術前準備,神經外二科技術團隊在麻醉醫師和手術室護士的密切配合下,成功切除了李大爺的病變。術中采用皮瓣轉移修復術,覆蓋創面,保留了頭皮的完整性,避免了植皮帶來的頭發缺失。歷時2小時,順利地完成了手術,李大爺術后很快清醒,肢體活動自如,十天后拆線,現在已經痊愈出院。
基底細胞癌臨床表現多樣,且起病隱匿,一般自覺無癥狀或癥狀輕微,生長速度緩慢。臨床主要分為4種類型:
1結節型:最常見,初起為灰白色或蠟樣小結節,質較硬,緩慢增大,出現珍珠狀半透明凸起的丘疹,或者是有可見毛細血管擴張的結節,隨著結節生長可能會出現中心潰瘍。
2淺表型:鼻部少見,皮損為紅斑樣鱗屑性斑片,較少向周圍浸潤生長,可有輕微的糜爛。
3色素型:較少見,與結節型相似,但皮損有棕黑色的色素沉著,很似痣或者黑色素瘤,容易誤診,常見于膚色較深的個體。
4硬化型:惡性度最大, 它界限不清, 表現為扁平的黃白色的萎縮的斑塊,常出現潰瘍,出血,結痂,經常被誤認為是瘢痕,往往發現較晚,且生長很快,通常超越可見的界限。
責任編輯:王冰之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