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大數據殺熟”不應靠消費者自救
摘要:面對“大數據殺熟”,一些消費者不得已試圖“用魔法打敗魔法”,對平臺“哭窮”或注銷賬號假裝新用戶來“反向馴化”大數據,但這些做法的實際效果可能有限。相關部門也應主動作為,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搭建相關案例庫,并據此完善政策法規,建立有效整治“大數據殺熟”的長效機制,保持監督利劍高懸。
新華社記者 鄭明鴻
隨著年中大促“618”到來,各大網絡平臺紛紛推出促銷活動,“大數據殺熟”又成為令消費者頭疼的問題。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向各類電商平臺企業發布“618”網絡集中促銷合規提示,要求平臺規范促銷經營行為,杜絕“大數據殺熟”等違法行為,傳遞出持續整治相關亂象的堅定決心。
從機票、酒店價格“越搜索越貴”,到某些電商平臺給老客戶的消費券越發越少,如今在一些直播間,老用戶下單價格比新用戶還高。“大數據殺熟”花樣頻出、領域不斷擴展,更有一些平臺和商家被處罰后沉寂幾日,便又和監管打起“游擊戰”。
“大數據殺熟”緣何難禁絕、甚至部分平臺和商家頂風作案?背后還是高額利潤驅使。平臺有足夠的動力不斷更新算法以回避監管、讓“殺熟”的手段更加隱蔽;不少商家急于撈筆快錢,認為忠誠度越高的用戶溢價空間越大,把消費者當韭菜、把投訴當耳旁風。
面對“大數據殺熟”,一些消費者不得已試圖“用魔法打敗魔法”,對平臺“哭窮”或注銷賬號假裝新用戶來“反向馴化”大數據,但這些做法的實際效果可能有限。
整治“大數據殺熟”,不應靠消費者自救,更不能滿足于冒了頭再打。平臺要嚴格落實信息公示義務,加強算法合規管理,提升線上經營行為透明度和公平性。相關部門也應主動作為,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搭建相關案例庫,并據此完善政策法規,建立有效整治“大數據殺熟”的長效機制,保持監督利劍高懸。
平臺和企業也應該明白,技術應被用于提高服務水平、提供新的消費體驗,而不是算計消費者,“多賺一單是一單”的僥幸心理不能要。不耍“小聰明”、不玩“小算計”,真正尊重消費者的企業,才能走得長遠。
(新華社貴陽6月18日電)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