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新聞 天中

藤下烙筆繪鄉韻:葫蘆名匠刻傳千年文脈

2025-07-07 09:42 來源: 駐馬店網 責任編輯:楊姍姍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通過這些葫蘆作品,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今年5月,玉山鎮開辦葫蘆雕刻繪畫培訓班,購置烙鐵,邀魏彥剛擔任老師,教授學員。玉山鎮的墻體畫上,“葫蘆文化之鄉”的圖景栩栩如生。

記者 張朝 文/圖

魏彥剛創作隨時隨地可以展開。右側是他創作的愚公移山葫蘆彩繪作品。

玉山鎮工作人員頂著烈日,在葫蘆種植園義務勞動。

雕刻二十四節氣歌。

開欄的話

千年文明薪火相傳,非遺技藝是刻在大地上的文化密碼,是融于血脈中的民族記憶。即日起,本報聯合多平臺重磅推出全媒體專欄《天中守藝人》,以“技藝解密+匠人獨白+文化溯源”為敘事軸線,深入天中大地,探訪非遺守藝人,為您揭開我市非遺技藝的神秘面紗,與您一起,見證傳承的力量!

一、藏在小山村的“葫蘆王”

“葫蘆藤下坐,烙筆繪山河。”駐馬店市遂平縣玉山鎮火龍廟村馬莊是嵖岈山東邊的小村子。7月2日,在一戶農家小院里,飄著烙鐵燙焦葫蘆皮的獨特焦香。60歲的魏彥剛坐在屋檐下,手持用電烙鐵磨制改造的電烙筆,“滋滋”聲中,金黃色的葫蘆上轉瞬浮現出耕牛犁田的紋樣——這是他守了半輩子的祖傳技藝,更是魏家五代人傳承的“土里生花”絕活兒。

“爺爺和父親那會兒,用磨尖的鐵棍在灶膛上燒紅,往葫蘆上一按,‘滋’一聲就是個點,再圍著這個點勾勒,一條魚就活靈活現了。原來先點出的魚眼,正是點睛之筆。”他記得童年時,爺爺握著炭火燒紅的鐵筆,在葫蘆上“畫”出金黃的《雞犬相聞圖》《魚水九如圖》,火光映著葫蘆,也映紅了他童年的眼眸,在心底播下了藝術的種子。

二、葫蘆名匠細說葫蘆典故

說起葫蘆的故事,魏彥剛打開了話匣子。他說,葫蘆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是極具象征意義的器物,寓意豐富深遠,滲透于民俗、宗教、藝術等領域:多子多福,家族興旺——葫蘆多籽,“籽”與“子”諧音,成為生育繁衍的象征,寄托著古人對家族人丁興旺、子孫綿延的期盼;辟邪納福,驅災避禍——葫蘆被視為“靈物”,傳說盤古開天辟地后,人類始祖(如伏羲、女媧)曾以葫蘆為“方舟”躲避洪水,故被視作庇護生命的象征;諧音寓意中,“葫”與“護”、“蘆”與“祿”相諧,合為“護祿”,既護平安,又守福祿。

“咱駐馬店這地界,‘葫’字讀來就是‘福’音。”魏彥剛補充道,“福”與“祿”相攜,便成“福祿雙全”,寄寓著生活富足、仕途順遂的愿景。他說,葫蘆實是集“福、祿、壽、喜、財、子”于一身的吉祥符號,其寓意源于形態特征,更依托諧音文化與哲學思想,成為承載古人美好生活向往的載體,從日常擺件到節慶裝飾,從宗教法器到藝術創作,千年流轉間,始終在民俗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

三、泥巴地里長出的畫筆

魏彥剛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一半來自家傳,一半源于藝術生涯中的孜孜以求。少年學畫的記憶,至今仍清晰如昨。

“沒紙沒墨?咱莊稼人有的是‘土辦法’。”魏彥剛的“畫紙”是同學用過的作業本反面,“墨汁”是地鍋灶膛刮下的鍋灰拌水。三年級時,他在本子上畫了幅《老漢碾場圖》:戴草帽的老漢牽著牛,石磙在日頭下吱吱轉圈,旁邊還擱著裝牛糞的籮頭——這是他看了無數遍的村景。畫作被同學傳給老師后,當場被撕碎。“老師說我不務正業,可我蹲在墻根哭完,又撿起了鉛筆。”他咧嘴笑著,眼底藏著當年的倔強,“地里的草能燒,心里的畫畫火苗滅不了。”

1979年,魏彥剛高中畢業回鄉務農,白天扛鋤頭,夜里點油燈,在破木板上練畫。“累?心里有想畫的東西,就不覺得累。”無師自通的他,常去外地觀摩畫展,琢磨畫法,然后認真研磨,筆耕不輟,終成自家風格。

20世紀90年代,他在嵖岈山風景區的一片松樹林下擺起葫蘆攤。游客圍攏時,他左手轉葫蘆,右手持烙筆,“喜上眉梢”“年年有余”“馬到成功”“十二生肖”“竹林七賢”等紋樣,轉眼便在葫蘆上活靈活現。后來,他懷揣技藝闖北京、上海和深圳、廣州等地的文玩市場,在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3天就賣空一麻袋葫蘆。“在北京香山,除去吃住,掙了1萬多元,揣著錢坐綠皮車回家,路上摸了一路,跟做夢似的。”這筆錢在當年面朝黃土背朝天勞作、土里刨食的農家可是巨款。靠著自己的勤奮和苦干,他蓋起新房,讓一家老小坐上了熱炕頭,過上優渥的生活。

四、老手藝長出新藤芽

魏彥剛對祖傳烙畫進行大膽創新,將雕刻、烙畫、彩繪融為一體。創作時,他胸有成竹,不打稿,直接上手作畫。他精心改造的電烙筆,仿佛擁有了神奇魔力,能精準勾勒出竹子的“骨”、細膩描繪出石頭的“皴”。一幅《竹石圖》烙制完成后,竹葉的脈絡都透著靈氣,仿佛每一片竹葉都在微風中輕搖。他常說:“烙畫的火候跟種莊稼一個理兒:春種時地溫得夠,烙葫蘆時烙鐵得‘吃透火’。”曾經,在大旱之年,他蹲在田埂上,凝視著龜裂的土地,突然靈感迸發——原來烙山石該用“皴裂紋”。自此以后,他葫蘆上的石頭,都帶著泥土般自然且真實的裂痕,仿佛是從大地深處生長出來的藝術品。

多年來,魏彥剛潛心研讀中華歷史,對傳統典故爛熟于心,深刻領悟其中精髓。他巧妙地將這些歷史典故轉化為葫蘆上的精美圖案,讓每一個葫蘆都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文化載體。創作“桃花源記”時,他反復琢磨如何兼顧形、色與文化韻味,定稿后,在大葫蘆上一半涂以黑色,刀刻陶淵明原文,有碑文銘刻韻味;一半烙畫漁翁駕船偶遇桃花源。整個作品渾圓大氣,盡顯文脈底蘊。當他在葫蘆 上烙下“孔融讓梨”的場景時,仿佛能讓人們穿越時空,感受到千年前那個孩童的謙遜與善良。描繪“嫦娥奔月”時,又將人們帶入神秘浪漫的神話世界,領略古人對宇宙的無限遐想。這些承載著傳統文化的葫蘆藝術品,不僅是精美的工藝品,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動詮釋。

他的葫蘆作品備受青睞,不僅被各地收藏家和愛好者珍藏,還跨越千山萬水,傳向海外。在北京、上海等地現場創作時,他的葫蘆作品常常成為焦點,引得外國友人駐足驚嘆。有人評價他的葫蘆作品“形神兼備”:“形”為謀篇布局,精心構圖,展現出高超的藝術技巧;“神”則是注入其中的中華傳統文化,讓葫蘆成為文化傳播的生動載體。通過這些葫蘆作品,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他現在是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國大展中獲獎。更令人稱道的是,他還編著了《中華勤學少年》畫冊。2015年起,他繪制孔子、孫武、顏真卿、韓愈等16位古人從少兒立志到成才的中國畫,每位人物配7至10幅畫,每幅畫配1首古體韻律詩,這些古體詩由他與妻子合作撰寫。他說:“想讓娃們知道,讀書跟種莊稼一樣,得下苦功夫才能有好收成。”書稿被農村讀物出版社看中,免費編輯出版,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時,還贈送他1000冊。該書至今仍是網絡暢銷書。

這位集詩、書、畫、葫蘆雕刻于一身的匠人,早已成了遠近聞名的藝術大家。

五、藤架下的“傳家寶”

“葫蘆烙畫跟種棉花一個樣:苗兒得敦實(打牢基礎),花得開勻(構圖講究),棉桃得裂得響(作品要有靈氣)。”有年他烙《麥收圖》,特意將麥穗畫得勾著腰,“跟俺村熟透的麥子一個樣,彎著腰才見分量。”

“葫蘆要挑歪把兒的,人要找能吃土的,就像俺村的老槐樹,根扎得深,才能結出帶土味兒的故事。”眼下正是葫蘆掛果季,藤架下青瑩瑩的葫蘆垂如綠燈籠。他給學徒講:“看這葫蘆,肚大脖子細,能裝酒還能盛糧,咱老祖宗的智慧都在這里頭。”

謙和的魏彥剛常說自己是“農民的兒子,會畫畫的農民”。如今,他忙完地里的活計,便埋頭創作。家里的儲物間、糧倉、客廳,隨處都是他的工作室。夕陽西下時,滿是老繭的手握著電烙筆,葫蘆上的烙痕漸漸泛出金黃——那是泥土的顏色,也是時光的顏色。這門從炭火中傳下來的手藝,正跟著老匠人,在小村的炊煙里繼續“烙”寫新的鄉村文化故事。

六、非遺手藝擰成鄉村振興“金鏈條”

玉山鎮黨委、鎮政府對魏彥剛大力幫助和扶持,將葫蘆雕刻繪畫作為鄉村振興產業積極推廣。今年5月,玉山鎮開辦葫蘆雕刻繪畫培訓班,購置烙鐵,邀魏彥剛擔任老師,教授學員。開春時,玉山鎮開辟20畝葫蘆種植園,引種多個品種、造型各異的葫蘆,鎮里的工作人員常來義務勞動。如今正值盛夏,大家頂著烈日除草施肥,為葫蘆秧掐枝、打叉、搭架,待葫蘆成熟,便成為農民學習雕刻繪畫的實踐用具。

玉山鎮還推行“黨支部+合作+農戶”模式,培育葫蘆特色產業,發展雕刻繪畫、觀光采摘等業態,助農增收,推動鄉村文旅經濟。玉山鎮的墻體畫上,“葫蘆文化之鄉”的圖景栩栩如生。這既是文化的傳承,更是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

掃碼看視頻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结县| 翁牛特旗| 泌阳县| 楚雄市| 确山县| 无极县| 大方县| 广灵县| 小金县| 阳城县| 葫芦岛市| 澄迈县| 皋兰县| 施甸县| 道孚县| 成武县| 嫩江县| 进贤县| 侯马市| 蒲江县| 德安县| 项城市| 巴里| 舟山市| 苗栗县| 阳山县| 沽源县| 溆浦县| 旬阳县| 逊克县| 建始县| 洛隆县| 灵寿县| 曲周县| 梅河口市| 嫩江县| 太仆寺旗| 通化市| 甘南县| 延吉市| 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