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姓氏發展時期夏、商兩代的國都所在地
摘要:夏、商時期,從奴隸制興起到全盛,也是中華姓氏得以發展的時期,而這兩個朝代活動的中心地帶均在今河南境。夏朝從開始到桀滅亡,共傳14世、17王,歷時400多年,其統治中心在
夏、商時期,從奴隸制興起到全盛,也是中華姓氏得以發展的時期,而這兩個朝代活動的中心地帶均在今河南境。夏朝從開始到桀滅亡,共傳14世、17王,歷時400多年,其統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的黃河、洛河流域。夏禹建都之陽城,即今登封告城鎮;后遷陽翟,即今禹州。禹之子啟的都城也在禹州,此后,太康居斟尋(今鞏義西南),相都帝丘(今濮陽),少康都陽翟,杼居原(今濟源西北),后遷老丘(今開封東),胤甲居西河(今安陽東南),孔甲及其子皋均居今偃師,桀都斟尋。除了《史記》所列“用國為姓”者外,夏朝在河南境內還有不少諸侯國,于夏朝末年被商湯所滅,都演變為姓氏。
商朝自湯至盤庚,曾5次遷都:仲丁由亳遷囂(即隞,今河南鄭州),河亶甲由囂遷相(今河南內黃東南),祖乙遷于邢(即耿,在今河南溫縣東),南庚遷于奄(今山東曲阜),盤庚遷于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此后未再徙都,這說明商朝的統治中心基本上都在河南。商代是一個比較發達的奴隸社會,國家機器日益擴大和加強,特別是盤庚遷殷后,達到了奴隸制的興盛時期,國家機器也空前強大。商代的大奴隸貴族約20多支,有王、諸侯、“多生(姓)”、“多子”等,總稱為“百姓”。這說明那時只有奴隸主貴族才有姓氏,而廣大群眾,尤其是奴隸,是沒有姓氏的。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姓氏來源增多,姓氏也得到了發展。商朝的國家形式,是以王族為主體,聯結著許多旁系、支系的貴族大家族所構成的統治網,到商朝后期,形成了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度。商王有直接統治區,還分封一批諸侯于商的周圍;在諸侯的封地之間,以及諸侯封地的外圍,還存在著許多方國部落。這些諸侯國、方國,后來有許多都演變為姓氏。再就是商朝建立了一套比較復雜的官僚機構,設置了許多官員,因而有以官為氏者,如理氏便出自“大理”(掌刑法的官)一官。此外,還有以祖字為氏和以技藝為氏的。
責任編輯:wc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