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忠 兩腿泥水闖新路
摘要: 日月如梭,世事滄桑。從過去窮得叮當響的治安亂村、軟弱癱瘓村、信訪大村,到如今的省級生態文明村、全省新農村建設先進村、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上蔡縣西洪鄉洼王
日月如梭,世事滄桑。從過去窮得叮當響的治安亂村、軟弱癱瘓村、信訪大村,到如今的省級生態文明村、全省新農村建設先進村、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上蔡縣西洪鄉洼王村的群眾忘不了他們的帶頭人
兩腿泥水闖新路
——記上蔡縣西洪鄉洼王村黨支部書記王孝忠
記者 胡殿文 陳 司
王孝忠到敬老院和院民談心。 通訊員 宋永亮 攝
仲夏,上蔡縣西洪鄉洼王村,一副生態文明村的美麗景象映入眼簾:一條寬闊筆直的主干道貫通南北,一條條平坦硬實的戶戶通連接著一個個舒適敞亮的農家小院,小村內外,玉蘭挺立,火紅的月季花開得正艷。
走進村子的每個角落,昔日柴禾亂垛、垃圾亂倒、污水亂流、畜禽亂跑、糞土亂堆的現象不見了。在這個距離縣城較遠的農村,村民不出家門就能到工廠務工,抬腳就能上公交,戶戶用上了自來水,有的還安裝了寬帶,村小學、敬老院、衛生室、文化大院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
“多虧了王書記,他是個一心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好支書。”“飲水要思源,致富不忘本。王書記可是共產黨的好干部,沒有他哪有洼王的今天。”聽說記者要采訪,村民翹起大拇指,稱贊他們的好支書王孝忠。
面對老百姓的贊譽,王孝忠卻說,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為群眾服務是本分,只有腳踏實地干好工作,才能上不愧黨、下不愧民。
王孝忠在本村的榮光鞋業制綁車間了解生產情況。通訊員 宋永亮 攝
“在困難面前退縮、當逃兵,在挑戰面前低頭,沒有一股浩然正氣,那還算什么共產黨員”
洼王村位于上蔡縣西洪、華陂、小岳寺三鄉鎮交界處,因其位置偏僻,曾被人們稱之為“三不管”地帶,因地勢低洼且王姓居民較多而取名“洼王”。
曾任洼王村支書的王忠臣介紹說,全村有2500人,人均只有耕地1.2畝。因交通不便、農業基礎條件差,村民守著薄田過日子,是出了名的“三多”、“三難”村(上訪告狀的多、偷雞摸狗的多、打罵公婆的多,行路難、用水難、上學難),是一個典型的經濟窮村、治安亂村。“群眾鬧派性,干部翻燒餅,今天打架起,明日是非生,天天窩里斗,日日守貧窮。”這是昔日洼王村的真實寫照。
由于村里賬目不公開、管理不透明,加上群眾鬧派性、干部窩里斗,互相拆臺,致使干群關系緊張、治安混亂,群眾多次赴市、赴省、赴京上訪。
洼王村的問題還不止這些,更讓群眾揪心的是,當時村里的治安形勢極其嚴峻,一幫游手好閑之徒,偷雞摸狗,惹事生非;本村有一王姓家族,依仗人多勢大,目無法紀,危害鄉鄰。村民敢怒不敢言,有的因不堪欺凌而含淚遠走他鄉。正氣不伸,邪氣不除。因缺乏有力的證據,他們遲遲得不到法律應有的懲罰。面對村里的混亂局面,誰能為村民主持公道、撐腰打氣?1998年3月,該村81歲的老黨員王海林帶領村里的12名黨員和群眾代表趕到鄉里,強烈要求鄉黨委解決村“兩委”班子軟弱渙散的問題。鄉黨委同意了村民關于調整村主要負責人的要求,時任村委主任的王孝忠被推選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說實話,我當時真不想接這個支書,也不想趟這渾水。”王孝忠坦言,“擺在眼前的是一團亂麻,有畏難情緒,永遠忘不掉黨員和群眾信賴的眼神,讓我無法推卻,誰讓咱是一名共產黨員呢!”
然而,當年發生的一件事讓王孝忠重新審視了當初的決定。那年臘月二十三,有人煽動部分不明真相的群眾把他家門樓、院墻全部推倒,家什全部砸毀。面對眼前慘狀,他愛人哭求著:“孝忠,咱做生意這么多年,在村里也算是個舒坦戶,不缺吃穿、不愁錢花,你為啥非要當這個干部哩!現在可好,連個平靜日子也沒有了,這個官咱咋著也不能再干了,這份心咱咋著也不能再操了。”聽到愛人的一番話語,這個有淚不輕彈的硬漢子默默落淚。
是迎難而上還是鳴金收兵?王孝忠陷入沉思,但是一想起向全村黨員群眾的承諾,即使再苦再難也得干下去。
“在困難面前退縮、當逃兵,在挑戰面前低頭沒有一股浩然正氣,那還算什么共產黨員?”王孝忠在工作日記中暗下決心,“拼命好好干,干就干出個樣子,干出個名堂,決不辜負群眾,決不能愧對鄉親。”
面對惡勢力,王孝忠堅信邪不壓正。為同不法分子作斗爭,王孝忠組織本村50名身強力壯、正義勇敢的棒勞力,在村里成立了“抗暴自衛隊”。對民憤極大的王氏四兄弟,王孝忠更是頂著層層壓力,多次向上級公安機關反映情況,在公安部的督辦下,此案最終成功偵破,王氏四兄弟最終落入了法網。逮捕王氏兄弟當天,群眾燃放起了鞭炮,許多受害者面對王孝忠和公安民警長跪不起,感謝他們為民除害。
治窮先治亂。為徹底根治村里的混亂狀況,讓全村人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在王孝忠的推動下,洼王村實行了“三戶聯防”,全村成立了20多人的治安巡邏隊伍,堅持長期巡邏。為弘揚新風正氣、端正民風,王孝忠主持召開村民代表會,商討制訂《村規民約》,倡導村民移風易俗、遵紀守法、誠實勞動、尊老愛幼。《村規民約》規定,凡不孝順父母、虐待老人的,發現一次罰款100元,并在村里的喇叭上公開曝光。自此,洼王村打公罵婆、不贍養老人的現象得到了遏制。在此基礎上,王孝忠因勢利導,在全村開展了“好媳婦”、“好婆婆”和致富能手、新型農民標兵等評選活動,并專門騰出了三間房子,辦起新農村書屋和村文化娛樂室,購買了設備,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陶冶群眾情操,成立了新型農民培訓中心,對村民進行政策法規和致富技能培訓。在縣計生委的幫扶下,洼王村建起了村民大舞臺,2012年村里又建成集休閑、娛樂、健身于一體的村民文化廣場。
入夜,霓虹燈閃爍,文化廣場內,三鄉五里的村民聚集于此,或聊或唱或跳,好不熱鬧。“茶余飯后,到這里扭一扭、跳一跳,俺感到無比開心。”村民張小耐說。
群眾所需,執政所向。當一名村支書,要把集體的事當成自己的家事去做,大家才能信服你,支持你
行路難、用水難、上學難是制約洼王村發展的三大難題,也是群眾的一塊“心病”。看到這情況,王孝忠決心從群眾反映強烈的“三難”問題入手,打開工作局面。
解決群眾關注關心的“三難”問題,又談何容易?洼王村后街東段有一處坑塘,當地群眾稱這條街為“半截子路”。農忙時,地里的糧食拉不回家,村民運糧只能肩扛手抬。遇到雨雪天,坑洼里積滿水更是寸步難行,群眾叫苦連天。2003年6月,王孝忠召開村民代表會,號召全村群眾出工出力,在后街坑塘上建座橋。這個想法一出口,人們議論紛紛。要錢,村委賬上沒一分;要人,村里人心不齊,咋個建法?人送外號“杠子頭”的村民王青羊指著王孝忠說:“孝忠,噴啥哩,你要是能在后街建個橋,把路給大伙修通了,我給你磕頭燒高香。”面對冷嘲熱諷,王孝忠沒有退縮。
建橋修路,資金是最大的難題。一連幾天,王孝忠吃不香,睡不著。一次進城開會,王孝忠聽說縣里有一筆扶貧資金專門用于農村扶貧開發建設。這可是難得的好機會,王孝忠緊縮的眉頭不見了。為申請這一政策性資金,王孝忠懷揣干糧和可行性報告往返縣城與鄉里,一連跑了40天。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王孝忠的執著,感動了有關部門的領導,縣里從扶貧項目款中擠出20萬元給了洼王村。
好鋼要用到刀刃上。為節省資金,王孝忠帶領全村黨員和村民一齊動手,挖泥排水,拉磚運料。不到20天,一座新橋建成了。同時,王孝忠用節省下來的資金填埋了村委門前的臭水溝。之后,他又多方爭取160萬元扶貧資金,把5條環村路全部修成了寬敞整潔的柏油路,修通了洼王至湖崗集
洼王村地勢低洼,農業基礎設施差。為解決生產用水問題,2000年,王孝忠四處奔波爭取項目資金20萬元,全村新打機井50眼,施工期間,他帶領村組干部吃住在工地,苦干大干一個多月,并一舉通過質量驗收。近幾年,該村又陸續籌資300萬元,興建農田節水灌溉工程和安全飲水工程。旱能澆、澇能排,現在洼王村群眾擺脫了“靠天等雨”的局面,吃著苦堿水長大的洼王人喝上清澈甘甜的自來水。
多年來,洼王村一直沒有自己的學校,村里的孩子要跑到外村上學,每逢刮風下雨,孩子們苦不堪言。王孝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解決上學難,王孝忠多方奔走,向有關部門爭取項目資金,建校資金不足,他又以個人名義四處借貸。平場地,填水坑,架線路,王孝忠和村民一起奮戰。其間,他的左臂骨折,沒等傷勢痊愈,又堅持回到了工地。由于工期趕得緊,不到兩個月,一所全新標準化的洼王小學平地而起,洼王村結束了世代無學校的歷史。
洼王村新星小學6年級學生凡丹陽是一名留守兒童。6年前,她進入這所環境優美、設施先進的學校學習,每兩周回家一趟。她的父母長年在外打工,平時奶奶想她了,就趁放學到學校看看孫女。近年,隨著村民外出打工潮的興起,洼王村的留守兒童也開始增多。2008年,王孝忠和村兩委班子成員開始籌建一所能夠讓留守兒童吃住在校的寄宿制學校。為彌補資金不足,洼王村采取BT建校模式,由村委出資修建校舍和操場,合作方建寢樓和食堂,聘請師資,并添置有關教學實驗設備。2009年秋季,一所集小學和幼兒園于一體、能接納800多名小學生和幼兒就近入學的洼王新星學校順利建成投用。
“孝忠在這些年為村里辦的一件件實事,俺們都心里清楚著哩!”今年70歲的洼王村農民王鐵道感慨地說。
“群眾所需,執政所向。當一名村支書,要把集體的事當成自己的家事去做,大家才能信服你,支持你。”王孝忠告訴記者,2001年,洼王村進行電網升級改造時,買電桿,拉電線,架線路,在家村民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工錢沒有誰張口要一分,大家齊心協力、熱火朝天的場面,至今難以忘懷。群眾的支持,就是他干好工作的動力。
出水才見兩腿泥。從臨危受命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至今,王孝忠“把群眾帶富,把干部帶好”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把建設一個新洼王作為奮斗目標。他同村兩委班子一道,結合本村實際,大力實施三項富民工程:一是與種業部門合作,推行良種產業化工程。二是引導扶持村民做大做強畜牧養殖業。三是著力興辦加工企業。近年來,洼王村建成了占地2500畝,產、供、銷一條龍的優質良種繁育基地一座;建成年出欄5000頭的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3個,發展蛋雞養殖示范戶10家、肉雞規模養殖戶14家;與榮光鞋業集團聯合,在洼王村建成了全縣唯一的鄉村車間,吸引本村及附近村民就業200多人,工人人均月增收1400多元;創辦浸塑廠、面粉廠、家具廠3個村辦企業。
修路、架橋、打井,建校,辦敬老院,興辦企業、建設村民文化娛樂廣場,開通城鄉公交車站,實施“一池三改”改善村容村貌……現如今的洼王村,已全面實現了“六通”(通路、通電、通寬帶、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通公交車)和“四個一”(一個規范衛生室、一個標準幼兒園、一個門類齊全農家店、一個文化大院)的發展目標,村民過上了令人羨慕的幸福生活。過去的“三多”“三難”村變成了富裕和諧的新農村。
“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次威信,破一次規矩就留下一個污點,謀一次私利就喪失一次民心。”王孝忠以史來賀、李連成為標桿,善謀事、干成事,能吃虧,不出事
集體經濟發展了,村民生活富裕了,但王孝忠卻始終牢記宗旨,保持清正廉潔之心和清正為官之德。“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次威信,破一次規矩就留下一個污點,謀一次私利就喪失一次民心。”這是懸掛在王孝忠辦公室里的自律格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王孝忠認為,當好一名基層干部,就要像史來賀、李連成那樣,要有一心為民的公心、一心做事的恒心、一塵不染的廉心。近年來,在不同場合,他多次表明心跡。
沒有誰能算得清楚這些年來,為了大伙的事,王孝忠跑了多少路,說出多少話,求了多少人,投了多少錢。洼王村委六組組長王清林回憶,當初建校時,因工程用料漲價,王孝忠毅然從自家拿出3萬多元購買了石子、沙子等物料;村里建橋修路時,一個親戚向王孝忠提出承包工程,并許諾給他好處,他毫不遲疑地回絕了。2006年,上蔡縣委、縣政府獎勵招商引資先進個人,王孝忠獲獎2.6萬元,他把這些錢都投入到村室建設中。榮光鞋廠每月給他支付4500元的酬金,他也全部用于公益事業。“一點虧都不想吃,事事都想占,有一點兒好處就想沾,怎么當好帶頭人?”王孝忠時常激勵自己。
“在我們村,王書記家門前的水泥路是最后鋪上的。”洼王村委文書饒雪英介紹,2006年11月的一天,眼看著要變天下雪了,村民們拿著工具、拉著水泥和攪拌機等物料來到王孝忠門前,要在他家門前修“戶戶通”的時候,卻被王孝忠勸阻了。
王孝忠的弟弟王忠宇因患勁椎病多年做了手術,家庭生活一度出現困難。在村民代表會上,大家一致提議,按照政策,應將王忠宇納入低保。但就是這樣一個正常的建議,卻被王孝忠當場否決了。盡管曾為弟弟的病跑前跑后,墊付部分費用,但這一次,弟弟和弟媳還是對哥哥有誤解。“有的人不符合低保條件,卻托關系想法吃低保,自家兄弟符合條件為何不能吃低保?”弟媳不理解。而王孝忠的回答是:“正因為是我的弟弟,更應該從嚴要求;我們困難,還有比我們更困難的群眾。”
不搞優親厚友那一套也就罷了,對待自己的“仇人”,王孝忠表現出了大度與豁達。曾被判刑入獄的王氏四兄弟中的老三,出獄后因身體有病,生活十分拮據。在一次群眾評議會上,王孝忠說服大家,將這名困難群眾列入了低保對象。王氏兄弟被王孝忠不計前嫌的公心與善心深深折服。現在,王氏兄弟不僅安分守己,而且支持村兩委班子工作。
公生明,廉生威。唯有心靈的感化、人格的力量、道德的光芒最能打動和改變一個人。眼下的洼王村,黨風正,民風淳,干勁足、活力旺,全村36名黨員叫響了“我是黨員我光榮,我為黨旗添光彩”的口號。老黨員王忠臣多年如一日,為洼王小學義務護校,無怨無悔;黨員朱國華在鄭州從事糧油購銷生意多年,始終不忘鄉鄰,每逢年關都要為全村60歲以上老人送去米、面、油等物資;黨員王俊峰長年在外打工,不僅主動寄回應繳黨費,還經常為村民提供一些致富信息。
面對任務,他勇挑大梁;面對矛盾,他迎難而上;面對危機,他挺身而出;面對邪氣,他堅決斗爭。王孝忠就是這樣一個人。近年來,王孝忠先后獲得“駐馬店市優秀‘雙強’村黨支部書記”、“全市‘公仆杯’競賽活動先進個人”、2009年度“感動天中十大人物”、2010年度“駐馬店市十大三農新聞人物”、“河南省勞動模范”、“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 “全省‘五個好’村黨支部書記”、“河南省新農村建設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一項項榮譽,記錄了王孝忠一心為民的足跡。
做地基中的鋼筋
本報評論員
自擔任洼王村黨支部書記以來,王孝忠堅持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與群眾同甘共苦,帶領群眾發展致富,把過去“三多”、“三難” 的經濟窮村、治安亂村變成了如今富裕和諧的新農村。王孝忠是優秀基層干部的代表,是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踐行群眾路線的典范。
王孝忠是帶領群眾致富的模范。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指出,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王孝忠,始終把群眾利益高高地舉在頭頂,把農民增收致富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提高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成為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領路人。
王孝忠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模范。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指導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與鄉村干部座談時指出,鄉村是我們黨執政大廈的地基,鄉村干部是這個地基中的鋼筋。習近平同志的這番話,深刻闡述了基層干部的重要作用和重大責任。王孝忠就是這樣的人。正是他牢記宗旨意識,多年如一日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才獲得了群眾的信賴和支持。修路、架橋、打井、建校、辦敬老院、辦企業、建村民文化廣場、開通城鄉公交車站、實施“一池三改”……依托經濟發展,洼王村年年都有新變化。
王孝忠是廉潔奉公、執政為民的模范。“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次威信,破一次規矩就留下一個污點,謀一次私利就喪失一次民心。”這是王孝忠思想和行動的真實寫照。當村黨支部書記以來,王孝忠謙虛謹慎、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用無私奉獻詮釋了一位優秀共產黨員的政治品格,樹立了當代優秀基層干部的良好形象,贏得了群眾真誠的支持和擁護。
典型就在身邊,榜樣感動你我。王孝忠是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楷模,他用行動生動詮釋了一名普通基層黨員干部忠于黨的事業、一心為民、奉獻擔當的精神。人生的刻度在于奉獻、人生的厚度在于為民、人生的長度在于事業。全市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基層黨員干部,要向王孝忠學習,愛崗敬業,樂于奉獻,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愛民的真摯感情、務實的工作作風和清廉的個人操守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真正做執政大廈的地基、做地基中的鋼筋。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