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不再為理財產品“兜底”
摘要:年底“搶錢大戰”,為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帶來一陣暖風。據銀率網統計數據,上周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23%,環比上升0.14個百分點。而在銀行逐
年底“搶錢大戰”,為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帶來一陣暖風。據銀率網統計數據,上周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23%,環比上升0.14個百分點。而在銀行逐步退出“隱性擔保”,不再為理財產品“兜底”的趨勢下,投資者開始將目光轉向凈值型產品。記者走訪本地多家銀行,均有凈值型理財產品銷售,從產品發行的歷史收益來看,多款產品年化收益率在6%左右。
據銀行業內人士介紹,去年底,工行、交行等多家銀行,就面向個人投資者發行了首批凈值型產品。目前,已有不下10家銀行推出了這類產品,相比傳統理財產品,凈值型理財產品不保本、沒有投資期限也沒有預期收益率,并且每月或每周都可申贖,流動性好,客戶還能享受超額收益。
從多款產品凈值走勢來看,收益率并不遜于傳統理財產品。例如工商銀行“行業優選”無固定期限凈值型理財產品,成立9個月,截至12月15日凈值為1.0443,若不算購買費用,年化收益率將接近6%;平安銀行11月成立的月成長(凈值型)2014年1期人民幣理財產品,41天的時間,12月18日凈值為1.0064,年化收益率在7%左右。
但記者發現,當前銀行凈值型產品投資門檻較高,10萬、20萬的起點屢見不鮮,不少產品還是為私人銀行客戶定制。但為適應理財市場轉型,各銀行都在積極創新理財業務。招商銀行2014年半年報里顯示,截至2014年6月末,凈值型理財產品管理余額1486.74億元,較年初增長201.09%,全行理財產品占比14.63%,未來還將積極發展凈值型產品和結構化產品。
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表示,當下互聯網理財靠著低門檻捕獲“草根”芳心,但那些低至1元的團購理財實則蘊藏著較大風險,一旦凈值型理財產品的門檻降下來,對投資者來說會更具優勢。“賣者盡責,買者自負”才是市場原則,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例外。今年以來,監管部門不斷發文、喊話,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被打破,凈值型產品因此成為市場新寵,募集資金增幅排名第一。有分析認為,投資者或將告別單純比對預期收益率的時代,凈值型產品類似基金的投資方式,對投資者的投資能力要求更高。(記者曾里 通訊員許諾 劉慶香)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