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春秋
摘要: 蔡國是春秋時期的十二大國之一,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排列第九,位在鄭、燕、吳之上。蔡國疆域最大的時候,南至大別山北麓,北至郾城縣,東至安徽省西境,
蔡國是春秋時期的十二大國之一,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排列第九,位在鄭、燕、吳之上。蔡國疆域最大的時候,南至大別山北麓,北至郾城縣,東至安徽省西境,西至平頂山市,地跨汝(河)、淮(河),對淮河、汝河流域文化具有重大貢獻。
蔡國雖曾二次遷徙,但是,蔡國主要建都地為上蔡,只在后期方才遷都下蔡和望蔡,所以說,上蔡是蔡國的主要建都地,也是研究蔡文化的主要地點。
叔度封蔡
公元前1046年的2月,春意方濃,在茫茫的牧野(今河南新鄉)一帶,金鼓齊嗚,戰旗若云,周軍與商紂王的奴隸武裝進行決戰。結果,商軍大敗。周軍乘勝追擊,攻入了商朝的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殘暴荒淫的商紂王看到末日已到,登上鹿臺,自焚身亡。建國500多年的商朝,至此結束。
周國的國君武王姬發,進入朝歌,宣告周王朝建立。周武王富有政治經驗,老練持重。他很清楚,商朝雖然覆滅了,但是,在商朝的故土上,還有大批潛在的力量存在,他們還念念不忘商朝,不甘心丟掉他們的政治權力;并且按照慣例,還必須讓商的后裔有一片封地,保存商朝祭祖。對這片新得的復雜的遼闊土地怎樣控制呢?他在廳前來回踱步。最后決定請來大臣太公望、召公奭、周公旦共同商量。太公望即姜尚,召公奭、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兩個弟弟。
太公望提出斬草除根的辦法。說:“商朝留下來的人,就是我們的敵人,應該統統殺掉,以絕后患。”召公奭不同意太公望的意見,他提出對商人區別對待:反對周朝的就殺掉,不反對的可留下。周武王把目光朝向周公旦。周公旦拱拱手,道:“商人是我們的敵人,不假,但殺不是個辦法。為了防止他們反抗,可以派軍隊監視;另外,也應該采取些措施,讓他們向我們*攏。這樣才是久安之計。”周武王連連點頭,對商人的管理就這樣決定了。
為了爭取商人向周朝靠攏,周武王首先革除了被商人反對的商紂暴政。為商紂王囚禁的箕子,商人稱他是賢士,武王令人把他放出監獄。被商紂王慘殺的比干,商人一直對他追念,周武王令人把他的墳墓增大,劃出邊界保護。周武王還釋放了被商紂王囚禁的百姓,散發糧食和財物賑濟。為了保存商朝祭禮,他把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到朝歌當國君。這是一個危險人物。周武王為了防止他叛亂,令自己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對他監視,合稱“三監”,也稱“三叔”。
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在滅商戰爭中,都有卓越戰績,并且對周武王都是忠心耿耿。周武王覺得,把東方新得的這片廣大領土,只有交給他們三人管理,自己才放心。于是,把他們的封國都封在新得的商的領土上。蔡叔度封在蔡,即今河南上蔡;管叔鮮封在管,即今河南鄭州;霍叔處封在霍,即今山西霍縣。另外周武王并在朝歌周圍對三個弟弟各封一個城邑作為三人去朝歌時的駐地。蔡叔度住在鄘,在今河南焦作;管叔鮮住在衛,在今河南淇縣東;霍叔處住在邶,在今河南湯陰東南。
周武王安排停當了,方才返回鎬京(在今陜西西安西南)。他認為天下從此太平了,萬萬沒有想到第三年就出現了問題。
周武王滅商后三年就死了。他的兒子姬誦接著當天子,是為周成王。這時,周王朝的國家制度還沒有建立,很多地方騷動不安。周成王是個娃娃,哪能控制這個局面?在周武王的同母兄弟10人中,除了周武王,就數周公旦最賢明。他就是被后代捧作圣人的“周公”。為了穩定局面周公旦主動地輔助侄兒成王。按說,成王年幼,周公輔政是應該的。但是,在做法上卻不夠妥善,他既沒有征求兄弟們的意見,也沒有得到大臣們的同意,竟然擅自跑到周天子的位置上發號施令。這樣就引起兄弟們和大臣們議論紛紛。連太公望和召公奭思想上也劃了問號:怎么,難道周公旦對成王想取而代之嗎?
遠處東方監視武庚的三叔,正在為周武王的駕崩沉痛,忽然,從鎬京馳來驛車(西周時期,傳達信息的驛使,是坐車,而不是乘馬),向王叔傳達周公旦的命令:要他們很好地監視武庚。
三叔疑惑了:“這是王命,怎么不用成王的諭旨,而用周公旦的命令?”接著,又接到周公旦登上天子位置,讓百官俯首,聽從他的號令的消息。
三叔氣憤了:這明顯是在圖謀不軌,將要做出加害成王的事情。三叔忠于武王,也就忠于成王。他們不愿成王遭受不測,所以就發布通告,號召姬姓諸侯國和朝中大臣,共同討伐周公旦,保衛成王。這個通告很快傳至鎬京,傳遍了大小諸侯國。
這下可喜壞了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他對周武王滅商、殺死自己的父親,早就耿耿于懷。現在看到周朝內訌,認為良機已到,別有用心地馬上表示支持三叔。
當時,商的殘余勢力還很大,位于現在山東的奄(今山東曲阜)、蒲姑(今山東博興)以及徐夷(在今江蘇洪澤湖一帶)、淮夷(在今安徽的皖北及河南東境),都是原來商的屬國或部族。因此,武庚一聲號召起兵,奄、蒲姑、徐夷、淮夷立即響應。整個東部半個中國——黃(河)、淮(河)、洙(水)、泗(水)一帶,戰旗參差,兵車縱橫,全部沸騰起來。三叔想派兵制止,已經不可能了。
這時,周公旦的處境也十分困難:內部成王、太公望、召公奭猜疑,外部大軍壓境,怎么辦?但他很鎮靜。他知道,這些商朝余孽不除掉,早晚也會作亂。于是決定出兵討伐,鞏固東方政權。他首先向太公望、召公奭懇切解釋,說明攝政是從形勢需要出發,從而解除內部矛盾。接著,便帶兵東征。為了加強政治攻勢,他奏準成王,向全國發布一道名叫《大浩》的討伐通告。通告上重點譴責武庚舉兵叛亂的罪惡,對三叔也進行了指責。接著大軍就從鎬京出發了。
最初,在東方起兵叛亂的主要是武庚和商朝的殘余勢力,三叔并未進行軍事行動。蔡叔度很清楚,武庚起兵的目的是在復辟,要管叔鮮、霍叔處思想冷靜,不要和武庚同流合污。可是,在周公旦主持下以成王名義發布的討伐書——《大浩》,卻把三叔也列入了武庚叛亂集團,并且是討伐對象,這樣就使三叔非常為難了。
戰爭開始了。周公旦主要向殷地的武庚進軍,并對三叔討伐。三叔也實行自衛。
接著,管叔鮮戰敗,他在張皇中犯了個大錯誤,竟然逃奔向武康。后來武庚兵敗,管叔鮮和武庚同時被殺。霍叔處廢為庶人。
周公旦與蔡國的戰爭,主要是在蔡國都城進行。蔡國都城建筑在岡山上,西面汝河環抱,并且澗渠縱橫,不便戰車行馳。蔡叔度曾在這里指揮軍隊憑借汝河、澗渠防守。后來周軍攻占了蟾虎寺一帶的岡嶺地區,從蟾虎寺向東,首先攻破蔡城北垣,蔡城陷落。清代蟾虎寺碑,載有“周公東征,屯兵蘆嶺,日久方克”句,說的就是當時的戰爭情況。
因為蔡叔度沒有和武庚聯系,周公旦對他判了個囚禁之罪。囚禁的地點在郭鄰。郭鄰據說即今縣城西北2.5公里的蟾虎寺。“郭”即城郭,因為這里*近城郭,古代故名“郭鄰”。
蔡叔度被囚在郭鄰,周公旦假裝優待,送了10輛車,還有70個人保衛侍候。其實是對他軟禁看守。
蔡叔度被囚后,怨氣填胸。他自我反思,并沒不軌行動,但卻落了個叛周的罪名,現在又被囚在郭鄰。舉目四望,高嶺深谷,衰草疏林,更助長了他的凄惻悲哀之情。于是,郁悶成疾,不服藥餌,不久就把自己折磨死了。
蔡仲復興
伴隨蔡叔度囚在郭鄰,蔡國被撤銷了,蔡國的城地與土地,由周王室派兵鎮守。
蔡叔度的兒子名“胡”。周公旦平定了武庚,聽說姬胡的品德好,忠于周朝王室。自己的侄兒有出息,當叔父的當然高興,就讓胡到自己的封國魯當卿士。魯國在泰山南面的洙水、泗水流域,侯爵,是周王室在東方的頭等諸侯國。周公旦雖然封到魯國,由于在王室輔政,并未到魯國去,到魯國建立國家的是他的長子伯禽。姬胡到達魯國,按照周王室的規章制度,輔助伯禽管理政務,夙興夜寐,辛勤工作。伯禽并沒有費多大氣力,魯國就治理好了。伯禽很高興,便把這事報告給父親周公旦,周公旦見姬胡果然品德好,并且有治理國家的能力,大喜。決定向成王奏請,委以重任。就在這時,從郭鄰傳來一個消息:蔡叔度病死了。為使蔡叔度有人祭祖,他覺得還是讓胡到蔡地當諸侯好。便奏準成王,讓胡到蔡地當諸侯。爵位是“伯”。
姬胡接到王命,從魯國到了鎬京。這時正是初夏四月,按照規定,立夏這天,先迎夏神,然后冊封。這天上午,周公旦陪著周成王帶領三公、九卿和大夫們到達南郊舉行迎夏大典。天子、公卿、大夫的車馬、旗幟、衣服全是紅色的,道路上也輔一層紅土,象征夏神到來。迎夏大典后,便在朝堂上舉行冊封諸侯儀式。姬胡虔誠地跪在朝堂中央,召公奭展開簡冊朗聲宣讀道:
胡!因為你能夠繼承祖先的德行,謹慎地按照王室的制度辦理事情,所以命你到東方的土地上當諸侯。現在你可以去到你的封國了。你要避免過錯,既忠又孝;在國家政務方面做出成績,勤奮無怠,給后代子孫做出榜樣。你要遵循文王、武王的教導,不要違抗王命。上天對任何人都是不講親疏的,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輔助和保佑他;民眾是不會把任何人作為自己的永久的國君的,只有愛護自己的人才擁護他。施行善政的方法雖然不同,但獲得的治理效果是同樣的。實行惡政的種類不一,但國家大亂,是其共同結局。你要為此提高警惕。任何事情一開始就要慎重,考慮結果,這樣最后不會遇到困難;倘若掉以輕心,最后就會陷入窘境。希望你和兄弟國家互相協助,和四鄰和睦相處,做出巨大成績,屏藩王室。
你在推行政治上,要使民眾安居樂業,執行王室的典章制度;可不要耍小聰明把典章制度亂加改變。你要經常檢查自己的所見所聞,分清是非;可不要聽信*邪的話,改變平素良好的作風。對聽到的話,要用道理衡量它,然后決定取舍;可不要不加辨別,導致錯誤發生。你若是能夠這樣做,就會受到王室的嘉獎。
姬胡聽到冊書上的告誡,無限感慨,悲喜交集。最初他認為父親蒙了不白之冤,自己永無出頭之日了。但是,現在竟受到封為蔡國國君,真是王恩浩蕩。他想到這里,感激之情涌上胸膛,不覺涕淚交流。暗暗下定決心:按照冊書上的告誡,勤于政教,愛護百姓,和睦鄰國,屏藩王室。
為了顯示天子的優待和關懷,冊封儀式結束后,周公旦又以成王的名義賜給姬胡九鼎之宴及諸侯所用的儀仗、車馬和大批財物。姬胡是蔡國的第二代國君,史書上稱“蔡仲”。
蔡仲帶著大夫、役人到達了蔡地。蔡地位于周朝南疆。這里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在這片平原的西部,一岡橫亙南北,名岡山。岡山的西面為汝水,北面和東面是星羅棋布的大小陂塘。蔡國都城就建在這個河流、陂塘環抱的岡山上。最初,蔡叔度也曾在這里建筑都城,但是還沒建成,戰爭就爆發了,經過兩軍的攻守激戰,筑成的部分都變成了荒陵廢墟。蔡仲到達蔡地,一面建立國家機構,另一方面就是重建殘破的城垣。父親的悲劇,時刻在教育著他。他做事謹慎,刻苦耐勞,穿著用麻布縫的衣服,用草編的鞋,經常和大夫在一起商談國事。有時,腰里還系條帶子,夾雜在百姓當中干活。百姓很高興,都說他是蔡叔度的好兒子。
西周時期筑城,用的是板筑方法。即在四周用木板堵起,中間填土,用夯打堅實。打好一層后,把木板上移,填土再打。就這樣,一層一層的筑上去。在蔡國都城的復建中,蔡仲親自參加設計和修筑。由于百姓情緒高昂,運土的運土,打夯的打夯,干活踏實,只用兩年時間就建成了。
蔡國都城周圍長10490米,南面三門,東面、西面、北面各兩門,共九門。蔡侯的宮殿區座落在蔡城中央,高出地面約3米,周圍河流環抱。城內并有居民區、街道和制作各種器物的作坊,西面城墻上有蔡侯望河樓,高出城垣約3米,是蔡侯向西眺望汝水觀察水情的地方。
都城建成了,政治機構也建立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從此,蔡國巍然屹立在汝水中游。
鄧城會盟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西方的戎族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占領了周朝很多領土。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看到鎬京殘破,并且西戎繼續挑釁,惟恐再來進攻鎬京。便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洛邑在鎬京的東面,歷史上稱“東周”。
在鎬京建都的周朝,歷史上稱“西周”。周平王遷都洛邑的時候,蔡國的國君是蔡禧侯。蔡國國君在蔡仲之后,是蔡伯荒,蔡宮侯。蔡宮侯的時候,蔡國由“伯”爵升為“侯”爵。此后為厲侯、武侯、夷侯。夷侯之子即禧侯。周平王遷都洛邑后,王室衰弱,諸侯互相兼并。周天子在名義上雖說還是諸侯的共主,實際是個空牌位,他已經沒有力量控制諸侯了。可是,蔡國對東周王室仍然很尊重。蔡禧侯和他后來的蔡共侯、蔡戴侯、蔡宣侯,對周天子說的話,句句照辦。周天子也認為蔡國不錯,就想讓他當個助手。周平王時候,令蔡宣侯到王室當卿士。東周王室雖然衰弱,但在名義上還是諸侯們的共主。所以到王室當卿士,在當時是個很大的榮耀。
春秋前期,在鄭莊公執政期間的鄭國,曾被稱為“小霸”,積極向外擴張,使很多國家不安。蔡國既然*近東周王室,又受到鄭國的威脅,便聯合宋國、陳國、衛國共同反鄭。公元前719年(周桓王元年),曾圍攻鄭國的都城鄭。
就在中原諸侯混戰的時候,江漢流域的楚國強大起來了。楚國是江漢之間的蠻族,西周王室封他為子爵。公元前740年,熊通當了國君,自稱楚武王,要與中原的周天子分庭抗禮,平分秋色,觀兵中原。這樣,使中原諸侯從混戰的漩渦中清醒過來:楚蠻要打進中原了,連在稱雄道霸的鄭莊公也恐慌起來。中原諸侯不得不暫時停止戰爭,聯合起來抗擊楚蠻。
公元前715年(周桓王五年),蔡宣侯病死。其子封人即位,是為蔡桓侯。蔡桓侯時,蔡國強大,積極向汝河下游和淮河中游擴張。鄭莊公看到蔡國崛起,并且位于抗擊楚國前線,認為是中原諸侯的屏障,便主動提出和蔡國和好,協商抗楚問題。公元前710年(周桓王十年),蔡、鄭兩國國君在鄧城(今河南區城鄧襄寨)會盟。這年夏天,鄭莊公冒著酷暑,遠途到達鄧城。兩國國君行過禮,鄭莊公向蔡桓公拱手道:“現在楚蠻勢力猖獗,揚言進犯中原,貴國南銜淮水(淮河)、西控方城(今伏牛山脈),為各國諸侯南面屏障。君侯又英武絕倫,抗御楚蠻重擔,主要要由君侯承擔了。想君侯不會推辭吧?”蔡桓侯慷慨應允。道:“抗御楚蠻,有關列國諸侯共同安危。君侯要敝國承擔這一重任,是敝國分內之事。只是敝國國小兵弱,還請貴國多多援助!”
雙方會談的結果:鄭國承認蔡國在汝水流域、淮水流域的領導地位。一旦楚軍北上,可以集合汝、淮流域的各國兵力抗擊,鄭國亦將出兵援助。蔡國同意承擔抗楚任務,組織汝淮流域諸侯互相策應。
鄧城會議后,蔡桓侯立即著手組織抗楚聯盟。西周分封諸侯,大國的周圍都有很多小國。這些小的諸侯國與大的諸侯國大多是宗族關系,在宗族方面受大國支配。非宗族關系的小諸侯,也多對大國依附。蔡國周圍的江、道、柏、房等國,原來都是封地方圓50里的子、男小國,在春秋的大國爭霸中,他們是蔡國的依附者,命運和蔡國息息相關。位于淮河流域的息國(今河南息縣)、慎國(今河南正陽),都是姬姓,和蔡國同宗,在外敵威脅的形勢下,和蔡國的關系更為密切。蔡國東北的陳國,兩國世為姻親,關系就無須再說了。所以當蔡桓侯提出聯合抗楚時,一致表示贊成。這樣,南至淮河,北至汝水的諸侯國聯合起來了。各國整理戰車,鑄造矛、戈、弩、鏃,約定一旦楚兵進犯,協力作戰。
莘地之戰
公元前704年(周桓王十六年),楚武王打敗了隨國,接著又打敗了鄧國,兵力達到漢水、淮水之間的桐柏山一帶。楚文王時期,又滅鄧、滅申、滅呂,占領了南陽盆地。但是,楚軍并沒敢繼續東進,卻在南陽盆地北面和東面的方城山(今方城、西平、遂平、確山一帶山區),沿山筑塞,防御盟國聯軍進攻,即楚國長期賴以自固的方城。這樣,蔡、鄭、陳、息等國聯盟,使中原諸侯獲得了20余年的安定局面。
公元前695年(周莊王二年),蔡桓侯卒,弟獻舞即位,是為蔡哀侯,蔡哀侯在為公子的時候,曾長期住陳國,他的夫人哀媯就是陳侯的女兒。公元前694年(周莊王十三年),哀媯的妹妹已經18歲了。她長得目秀睛長,面若桃花,并且知書達理,舉止端莊。因為許配息侯為婚,稱息媯。這年秋季,息侯前往陳國迎娶。車飾金按,馬掛彩紅。從陳國回來的時候,陳侯又陪送了很多鼎、鐘、敦、壁、金銀珠寶之物,行列極其盛大華麗。春秋時期,蔡國位于南北通衢,北抵鄭(國)宋(國),南至江(國)黃(國),從陳國去息國也必須經過蔡國。蔡哀侯聽說息媯出嫁,便對夫人哀媯說:“小姨出嫁,路過蔡國,咱們至親,必須很好接待。你們姊妹也可趁機敘敘闊別。”哀媯聽說息媯將到,也很高興。息侯夫婦到達蔡國,被人接去到館舍安置。一群蔡國宮女迎道:“夫人相請。”把息媯接進宮去,單把息侯撇在館舍。漏鼓二下,息媯盛怒回到館中。原來息媯到達宮中,哀侯設宴招待,姐妹二人久別重逢,無限欣喜。正在交談,不料蔡哀侯來到宴前。初時還有禮節,后來見息媯貌美。不能自抑,佯作酒醉,向息媯頻頻敬酒,言近于戲,似欲挑逗。息媯大怒,向姐姐拜了拜,拂袖而去。息侯聽說此事,氣甚。第二天黎明,沒向蔡哀侯告別就走了。到達息國,息侯讓息媯住在極其豪華的宮殿里。這座宮殿位于一座高大的土臺上。南面淮水洋洋,風帆點點;東南濮公山屹立,朝曦晚霞,氣象萬千。加上宮殿周圍綠林成陰,宮中花卉斗艷,風景極為優美。可是,息媯卻郁郁不樂。因為息侯有時發起怒來,總喊要向楚國求兵,報蔡哀侯戲妻之仇。息媯為此經常在燈下對他反復勸說。燈花大了,挑去燈花再勸:“惡虎不可為友。獻舞沒有禮貌,是他的錯誤,還應以抗楚大局為重。”息侯雖然表面唯唯,但暗中卻已向楚文王求援了。“獻舞欺余,氣憤難消。乞發兵臨息。余求救于蔡,獻舞必親率師來救。楚息合兵擊之,則獻舞可擒矣!”楚文王覽書大喜。楚國早就想進兵中原,由于陳、蔡、鄭、息等國聯盟,苦無辦法。現在接到息侯來信,真是如獲至寶,當即出兵。
蔡哀侯得罪了息媯,自覺內疚。現在接到息侯告急軍書,沒有通知盟國即帶兵赴息,妄圖通過救援以了前隙。蔡軍剛剛到達本地(在今駐馬店東)時,忽然戰鼓齊鳴,楚軍、息軍從四面八方挺戈操矛擁來。蔡軍尚未列陣,已被沖散。原來楚軍和息軍早已在這里埋伏等候。蔡哀侯率領部分蔡軍苦戰,不能逃脫,最后被楚軍俘虜。
楚文王把蔡哀侯擄到楚國,并沒敢把他殺害,因為他是中原頗有名望的諸侯。為了在中原諸侯面前顯示寬大俘虜,摘掉楚蠻的帽子,對蔡哀侯卻很優待。一次,楚文王設宴招待蔡哀侯.詢問中原諸侯的情況,從而談到中原風物及美女姿色。蔡哀侯早對息侯恨之入骨,趁機向楚文王道:“中原女色,就獻舞所知,沒有比息媯再好的了。就是因為見了她,獻舞一時心動,說了兩句玩話,才落了這個下場。”于是,盛夸息媯姿容。楚文王本是個好色之徒,聽了難免心猿意馬,便以巡行為名,帶兵去到息國。息侯卑躬相迎,楚文王偽裝在館舍宴請息侯,將息侯逮捕,并派兵去到宮中,搜查息媯,息媯聽說息侯被擄,楚兵前來搜宮,正在準備墜樓自殺,卻被楚兵抓住。哀怨嬌啼,被送上楚王車輦,擄至楚國,息國滅亡。楚國俘虜了蔡哀侯,并且把蔡軍的主力殲滅,又滅掉息國,粉碎了蔡、陳、鄭、息等國的聯盟。從此,楚軍大踏步地挺進中原。
穆侯朝這
蔡哀侯后來被楚國釋放了。他在楚國雖然受優待,但是,由于楚國的進攻,己軍破國殘,為此無比痛心。況且,楚國是蠻族,而自己是周天子的宗室,怎能俯首貼耳地聽蠻族的號令?因之,歸國后就又站在中原諸侯一邊。公元前7世紀晚期,齊桓公圖霸。蔡哀侯支持齊國。公元前681年(周僖王元年),并參加了齊桓公主持的北杏大會。蔡哀侯死后,其子姬肸即位,為蔡穆侯。蔡穆侯把妹妹嫁給齊桓公做第三夫人,稱蔡姬。蔡姬長得很漂亮,齊桓公也很愛她,就是性情有些放蕩不羈。一次,兩口兒一塊到園圍(國君的花園)的湖里劃船。蔡姬搖著槳,穿過柳陰,看見前面有條大魚在游泳。蔡姬一時好奇,把槳一擺,加快速度劃了過去。小船驟然加快,弄得齊桓公前俯后仰,急叫蔡姬停止。蔡姬看到齊桓公怕船搖擺,故意和他開玩笑,笑哈哈地把船劃的越發快了,并把船弄得左右搖擺。齊桓公越叫嚷,她卻越劃得快。這樣,可把齊桓公氣壞了。一下船,就令人把蔡姬送回蔡國。但并未說與她徹底斷絕關系。蔡姬一萬個沒有想到齊桓公會這樣做,哭哭啼啼地回到了蔡國,在蔡穆侯面前,她把在路上想好的一套話拿出來:齊桓公如何寵愛別的夫人和愛姬,對她如何刻薄和虐待。說著哭著,擺了一大堆齊桓公的不是之處。蔡穆侯把妹妹嫁給齊桓公,本來是為了加強兩國關系。現在見對自己的妹妹竟然這個樣,這不明明是輕視蔡國嗎?心想,我離了你這個霸主也能過,一怒之下竟把蔡姬又改嫁別人了。他哪里知道這僅是兩口兒一時斗耍發生些矛盾。
過了一段時間,齊桓公對蔡姬又想念起來,后悔當初不應該因為一時憤怒把蔡姬送回蔡國,于是派人到蔡國去迎接。他滿以為不久就要和長期離別的蔡姬相聚了。但是,使臣回來向他匯報說:“蔡姬已經改嫁了。”齊桓公大怒,認為蔡穆侯這樣做,使他太丟臉了。于是,決定伐蔡。但是,蔡國是汝、淮流域的大國,兵力較強,齊國若是興師征伐,蔡國再向楚國*攏,事情就難辦了。第二年(公元前656年,周惠王二十一年),楚國攻打鄭國,鄭國向齊國求救。這時,齊桓公集合齊、魯、宋、陳、衛、鄭、許、曹八國軍隊,決定以伐楚為名,襲擊蔡國。齊國派遣一部分軍隊佯作援鄭,大軍卻從陳國南下,直搗蔡境。蔡穆侯率領蔡軍倉促應戰,大敗,被擄。齊桓公因為蔡姬改嫁,想殺掉蔡穆侯,幸虧宋、陳、鄭、衛等國諸侯一致為蔡穆侯說情,齊相管仲也極力諫阻,才算把蔡穆侯釋放歸國。蔡穆侯經過這次挫折,對齊桓公的意見更大了。當時的中原諸侯,不從齊,即從楚。蔡穆侯既然不愿與齊國合作,就只有低下頭來向楚國朝拜了。蔡穆侯死后,其子申午即位,是為蔡莊侯,蔡莊侯死后,其子申即位,是為蔡文侯,蔡文侯死后,其子固即位,是為蔡景侯,從蔡穆侯至蔡景侯期間的多年間,蔡國大體都是歸附楚國。公元前654年(周惠王二十三年),蔡穆侯勸說許國國君許僖公到楚國軍營投降。公元前641年(周襄王十一年),蔡國參加了楚國主持的會盟。公元前639年(周裹王二十三年),蔡國參加了楚國主持的鹿上(今安徽阜南)會盟。公元前632年(周襄王三十年)晉楚的城濮之戰后,楚國戰敗,一度歸順晉國。
歸生息兵
楚國對歸附的諸侯國,壓迫得很厲害,賦稅、徭役、貢禮都很重,還得跟隨楚國出兵打仗。無限度的橫征暴斂,使蔡國的百姓怨聲載道。但是,蔡國與楚國國境毗鄰,在這只猛虎的蹄爪下,哪敢妄自生非呢?不過,大國不發動戰爭,相應的小國也得到些安定。因此,蔡國就把希望寄托在戰爭不再打起來。為了實現這個愿望,蔡國的大夫公孫歸生經常奔走在晉、楚兩國之間,調解兩國關系,為停止戰爭積極獻力。
公孫歸生在諸侯國是個頗負盛譽的人物。他既受到楚國令尹屈建的信任,也得到晉國君臣的好評。這樣對調解晉、楚兩國關系十分有利。公孫歸生的父親是蔡國的太師公子朝。公子朝與楚國的大夫伍參是密友,因此,公孫歸生和伍參的兒子伍舉(伍子冒的祖父)也很要好。公元前547年(周靈王二十五年),伍舉的岳父王子牟因為犯了罪潛逃他國。岳父犯了罪。女婿也遭殃。有人便向楚王告發說:“王子牟潛逃時,是伍舉護送他出國的。”伍舉得到這個消息,便慌慌張張地逃到鄭國去。并且準備從鄭國去到晉國。碰巧,這時公孫歸生經鄭赴晉,兩個人在鄭國的郊野相遇了。郊外,風和日麗,草木蔥蘢,兩人便坐在樹陰下,弄些野草當席墊,擺上酒菜飲起酒來。飲酒中,公孫歸生看伍舉愁眉不展,便問是怎么一回事。伍舉嘆了一口氣。說明原委,并說將到晉國去。公孫歸生聽后吃了一驚。他知道伍舉很有能力,若是在晉國受到重用,必然勸說晉侯攻楚,這樣不是又要發生戰爭嗎?他覺得應該想辦法讓伍舉回到楚國去。他佯為同情,試探說:“從前兩位老人家經常夸獎你,說你將來要做一番大事業。這次去到晉國,是一定能夠輔助晉侯稱霸諸侯的。”并且端起酒向伍舉祝賀。伍舉接過酒灑在地上,搖搖頭,長嘆一聲道:“這哪是我的愿望!自己的祖先生活在楚國,祖先的墳墓也在楚國,我哪能愿離開楚國出奔呢?將來若是能夠回到楚國,埋葬在楚國,那就是我最大的幸運了。”說著,眼淚簌簌地流了下來。公孫歸生看到伍舉真的留戀楚國,便霍地站了起來,端起觚(春秋時期的酒器)將酒灑在地上,說:“請你很好地保重身體吧!我一定讓你回到楚國。若是做不到,就如這觚酒。”伍舉連忙跪在地上叩頭,說:“你能讓我回到楚國,就是對我最大的恩典了!”公孫歸生從晉國回來,隨即去到楚國。楚國的令尹屈建問他說:“你常在楚國,也去過晉國,你看楚、晉兩國的大夫哪個好些呢?”公孫歸生回答說:“晉國執掌權柄的卿不及楚國,但是大夫卻很賢良。這些賢良的大夫多是楚國派遣前往的,并且在對楚國起著不利的作用。”屈建很意外,問他是否有根據。公孫歸生逐條陳列道:“你看,楚莊王的時候,析公逃到晉國。晉國重用他,在繞角(今河南魯山東)的戰役中,使楚國遭受慘敗。楚共王時候,就更多了。賁發逃到晉國,晉國用他當謀士,在鄢陵之戰中,大敗楚師。巫臣逃到晉國,對楚國起的作用更壞了。他勸說晉國與吳國通好,教授吳國車戰的方法,使之攻楚。直到現在楚國不得安寧。其他如王孫啟、雍子,都是從楚國入晉的,結果都使楚國蒙受很大損失。現在伍舉在被迫的情況下又要去晉國,晉國準備給他上大夫的官職。但他很想回到楚國,希望楚國能夠赦免他。對這個人,楚國若是不采取措施,一旦被晉國重用,是會使楚國受到更大損失的。”屈建聽后,吃了一驚,向公孫歸生拜揖道:“勞你的大駕告訴伍舉,他若是能夠回到楚國,我為他提升官職,擴大住宅。”伍舉歸楚,使晉、楚兩國在和解的道路上減少了障礙。公孫歸生與宋國的向戌對晉楚兩國又做了很多工作。第二年(公元前546年周靈王二十六年),以晉、楚兩國為首的諸侯弭兵大會召開了。(“弭兵”即停兵息戰。)
蔡國復興
在諸侯召開弭兵大會的時候,蔡國正是蔡景侯期間。弭兵大會后的第三年(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蔡景侯被他的兒子太子般殺死了。兒子殺死父親,按道理說這是大逆不道。但是,卻沒有人為這個慘死的父親表示同情,反說“活該”!
蔡景侯名叫姬固,不理國政,又沒志氣,專門玩女人。他跟隨楚國打仗,不帶領自己的軍隊,卻坐在楚國的戰車上。很多國家把他看做是楚國的臣下,不當諸侯國君看待。楚國對蔡國橫征暴斂。他無動于衷。公元前553年(周靈王十九年),司馬公子燮反對楚國壓榨,主張脫離楚國,他卻不分青紅皂白的把公子燮殺了。蔡景侯又驕傲自滿,沒有禮貌。一次到鄭國去,妄自尊大,引起鄭國國君和大夫們的普遍不滿。尤其令人議論紛紛的是他已年逾花甲,頭發花白,還和兒媳相勾搭。太子般知道后,大怒,認為當父親的既然不像父親,做兒子的也就不把他當做父親看待。于是,便和幾個心腹把他殺掉了,向百姓的公布是“暴卒”。
太子般即國君位,是為蔡靈侯。蔡靈侯和楚國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像蔡景侯那樣百依百順。他對臣下比較關懷,講究義氣。因此,很多人認為他比蔡景侯強得多。在蔡靈侯當國君第二年(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的四月,楚國的公子圍篡奪了政權,是為楚靈王。楚靈王陰險毒辣,好戰。聲稱要索取周天子的九鼎,獨霸天下。
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楚靈王借為陳國平亂的名義,滅掉陳國。陳國和蔡國是鄰國,陳國滅亡,蔡國也預感到危險。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四月,蔡靈侯接到楚靈王一封信。信上寫得既親切又客氣,并且送來了很多禮物,要蔡靈侯到申(今河南南陽)會談。蔡靈侯拿不定主意。這時,公孫歸生已死。他的兒子公孫朝吳和父親同樣熱愛蔡國,有智謀。還有一個大夫觀從,本是楚國人,因為父親被楚靈王車裂處死,逃到蔡國,得到蔡靈侯的信任。當時兩人向蔡靈侯說:“楚王貪婪,不講信用,對蔡國早就耿耿于懷。前年他以欺詐手段滅掉陳國,現在向我們送來厚禮,又說得甜蜜中聽,這是欺騙我們。還是不去好。”蔡靈侯雖然也覺得危險,但又怕得罪楚國。便含著眼淚把世子友托付給朝吳和大臣們,自己帶了70人去申。希望楚靈王真的愿和自己友好。
蔡靈侯提心吊膽地到達申城,楚靈王熱情接待,并且舉行盛大宴會歡迎他。在宴會上,楚靈王使宮女輕歌曼舞,以助酒興。楚國的大夫們對蔡靈侯輪流敬酒,把蔡靈侯灌得醺醺大醉,隨從的70個人員也被其他人灌得東倒西歪。等到蔡靈侯酒醒的時候,自己卻被五花大綁,楚靈王正在罵他弒君殺父,大逆不道。接著就把蔡靈侯殺了。70個隨從人員由于平素受了蔡靈侯的厚恩,又恨楚靈王*詐毒辣,堅強不屈,全部被殺。
蔡靈侯和70個隨從人員遇害的消息傳到蔡國,猶如一聲霹靂,全國震動。他們很清楚,楚軍快來進攻了。公孫朝吳和蔡國的大大們,共立世子友為國君,穿起孝服,積極籌備防務。當楚軍前來進攻時,蔡國都城已經如銅墻鐵壁一般了。
楚國的領兵大將是公子棄疾。他是楚靈王的得力將領,三年前曾率領楚軍滅掉陳。這次指揮楚軍進攻蔡國都城,從春天到深秋,經過四個多月,不但沒有拿下蔡城,并且傷亡慘重。但是,蔡國城中的糧柴也逐漸減少了,士兵也有所傷亡。世子友和公孫朝吳派人到晉國求救。晉國派韓起召集宋、齊、魯、衛、鄭、曹各國大夫開會,要求出兵救蔡。但是,各國大夫都畏楚國如虎,誰也不愿出兵。晉國只得使大夫狐父攜帶國書到楚國為蔡國說情。誰知楚靈王卻把來書拋在地上,毫不頂事。
到了十一月,已是白雪紛飛的隆冬。蔡國城中糧也吃盡了,柴也燒完了。世子友和朝吳每天忍著饑餓到士兵中慰問,有時為士兵們擦血包傷,勉勵他們盡力守城。但是,人們已經餓得拿不起干戈,爬不上城頭。就在這時,楚靈王又派來大軍協助公子棄疾攻城。蔡城終于陷落了。楚靈王恨世子友堅守不降,把他殺掉祭祀山神。公子棄疾卻將朝吳、觀從幾個有謀略的大夫暗地留下,令做自己的心腹。這些大夫也就偽裝投降,但卻在暗暗想辦法恢復蔡國。
蔡國周圍的小國:許(當時位于今河南葉縣)、胡(今河南郾城)、沈(今安徽臨泉)、道(今河南確山)、房(今河南遂平)、申(今河南信陽),都在楚國的脅迫下遷到荊山(今湖北漳南西),故土全被楚國占領。
楚靈王對蔡、陳和不羹城(在今河南舞陽境)大加修筑,駐扎重兵,作為進攻中原的軍事基地。他令公子棄疾為蔡公,駐守蔡城,自己就又帶領大軍,向東攻打徐國去了。
楚靈王對外一系列的戰爭,使百姓生活困苦,怨言載道。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春天,楚靈王住在乾谿(在今安徽亳縣東南),他貪戀乾谿風景,樂而忘返。
在蔡國境內的朝吳、觀從,卻在積極進行復國活動。在一個春雨簌簌的深夜,觀從悄悄地去到朝吳家中。兩人坐在一個小房間里秘密地*攏著,觀從說:“現在熊虔(楚靈王名)長期住在乾谿,不回國內,楚國的大軍都在徐國前線,國內空虛,正是****熊虔的好機會、萬萬不能錯過。”朝吳點了點頭,同意觀從的意見,說:“不過,要****熊虔,能有公子比、公子黑肱和蔡公參加才行,這樣可以號召楚國士兵和廣大百姓參加。我們和陳國可以組織武裝協助。事成后,他們感謝陳、蔡二國協助,一定會讓陳、蔡恢復國家。”觀從說:“公子比、公子黑肱被熊虔趕出楚國,當然對熊虔仇恨。就是公子棄疾,對熊虔雖然表面順從,但對熊虔弒君奪權也意見很大。我們只要能采取適當的措施,三個人是可以爭取的。”
兩人反復商酌,一直談到雄雞報曉的時候,觀從站起來說:“就這樣吧!你在國內組織軍隊,爭取公子比、公子黑肱和公子棄疾的事,由我來承擔。”室外,雨已經停了,云隙間露出一輪皓月,觀從踏著黎明前的月色走了。
公子比、公子黑肱也是楚靈王的弟弟,被楚靈王趕到晉國。觀從去到晉國,向公子比、公子黑肱,述說了推翻楚靈王的計劃。公子比、分子黑肱對楚靈王恨之入骨,同意觀從的意見,就一同坐著車子到蔡城來。車子一直馳入公子棄疾的官邸,這時,公子棄疾正在吃飯,看見三個人昂首闊步走來,一時弄不清頭腦,急忙躲藏起來。公子比、公子黑肱便坐在公子棄疾的位子上吃飯,又裝作與公子棄疾訂立盟約。屋外的人看得隱隱約約,當做真事。觀從從屋里出來,宣布道:“蔡公請兩位公子來到蔡城,決定護送他倆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奪取熊虔的政權。現在已經訂立了盟約,軍隊很快就要出發了。”人們馬上圍到觀從的周圍,詢問蔡國是否能夠恢復。這時期吳站在一個高臺上,舉起右臂向大家宣布道:“現在蔡公就要護送兩位公子入楚,說定,事成后恢復蔡國。大家愿意協助蔡公鏟除暴君(指楚靈王),恢復蔡國嗎?”人們齊聲響應說:“同意!”就如大海洶涌的波濤。有的人已經拿起戈、矛、劍、戟、像洪水一樣匯合起來。
公子棄疾對楚靈王本來不滿,并且對楚王寶座也饞涎欲滴。現在看到木已成舟,也就同意了推翻楚靈王政權的計劃。大軍很快匯合起來,向楚國郢都出發。四月,攻破郢都,立公子比為楚王。楚靈王在乾谿的軍隊聽說新王已立,立即潰散。只剩楚靈王一個人盤旋在荒山野林間,最后吊死在一戶百姓家。公子棄疾軍權在握,是不愿把楚王寶座拱手讓人的。便發動一次兵變,逼死公子比和公子黑肱,自己登上楚王寶座,是為楚平王。楚平王認為朝吳對自己出力很大,便親熱地要朝吳在楚國當大夫。朝吳卻取下了帽子遞給楚平王說:“我幫助你的目的,是為了恢復蔡國。蔡國不恢復,我哪有臉在楚國當大夫呢?現在請你允許我歸還官爵,回家當百姓吧!”楚平王聽朝吳這樣一說,對朝吳更加尊重。又想自己當了國王,也應該做些好事,讓各國都知道知道。便立即笑了起來,說:“你不說我還能忘了嗎?恢復蔡國現在咱就說定了。你去尋找蔡侯的后代吧!”
這年八月,楚平王立姬廬為蔡侯,是為蔡平侯,并且歸還了蔡國的全部疆土。朝吳跟隨蔡平侯回到蔡國,又為如何重建家邦日夜操勞。
聯吳伐楚
蔡平侯期間,蔡國比較安定。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蔡平侯死了。接著,蔡靈侯的孫子東國把蔡平侯的兒子趕下臺,奪取了政權,是為蔡悼侯。蔡悼侯當國君僅3年就死了,由他的弟弟公子申即位為國君,是為蔡昭侯。在蔡昭侯的前半期,蔡國疆土南至大別山北麓,北至郾城,西至平頂山,東至安徽省西境。蔡國達到了全盛時期。
蔡昭侯有兩件漂亮的皮襖和兩件美麗的玉佩(古代系在衣服上的裝飾品)。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蔡昭侯到楚國去朝貢,把一件皮襖和一件玉佩獻給楚昭王。這時,正在隆冬時節。楚昭王穿上皮襖,系上玉佩,擺上酒宴,請蔡昭侯共同賞雪。蔡昭侯也把另外的一件皮襖和玉佩穿戴起來。宴會上,楚國的令尹囊瓦看見楚昭王和蔡昭侯的皮襖、玉佩很漂亮,用手摸過來,弄過去,贊不絕口,暗示蔡昭侯把自己的送給他。蔡昭侯很生氣。想道:哪有這樣的貪婪貨。只管飲自己的酒,絲毫不答理。沒想到,第二天囊瓦令人陪他到南郢(地名)去游覽,卻被軟禁在那里。原來囊瓦在楚昭王面前說了蔡昭侯的壞話,不讓回國了。
蔡昭侯在南郢一下被軟禁了3年。天天翹首北望,惦念祖國。有時看見大雁北歸,就長吁短嘆。一天,一個隨從人員向他報告說:“唐國國君把兩匹‘骕騻’馬送給了囊瓦,已經釋放回國。國君被囚禁在這里已經三年了,還是把皮祆和玉佩送給囊瓦吧!不然,啥時才能回國呢!”原來唐國國君唐成公有兩匹好馬,名“骕騻”。唐成公到楚國朝拜楚昭王,用這兩匹馬駕車,被囊瓦看上了。囊瓦便使人向唐成公索取,唐成公不與,結果也被軟禁起來。蔡昭侯聽說唐成公獲得釋放,無奈,只得按照隨從的意見,忍氣把皮祆和玉佩送給了囊瓦。囊瓦接到皮襖和玉佩,就說:“蔡侯長期住在楚國,是因為沒有準備好送行的禮物。現在禮物準備好了,可以回國了。”
蔡昭侯被釋放了。他離開南郢,對楚國的一草一木都恨。當車馬渡過漢水時,他面對漢水,抓起一塊玉投入水中,發誓說:“我再渡漢水,向南朝楚,就讓水神懲罰我。天下諸侯如果征伐楚國時,我一定作為前驅。”
蔡昭侯歸國后,為了出這口怨氣,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晉國做人質,請求晉國集合諸侯,出兵伐楚。晉定公和大臣們問清原因,都認為楚國政治腐敗,諸侯離心,是攻伐楚國的好時機。為了名正言順,請求周天子出名,要各國諸侯在召陵(今河南漯河東)開會,討論伐楚。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春天周天子也派特使與晉、魯、宋、蔡、衛、陳、鄭、許、曹、莒、邾、頓、胡、滕、薛、杞、小邾17個國的諸侯及齊國的大夫國夏到了召陵。這次會議,名義上雖然是周天子召開的,實際上仍是晉國左右形勢。這時,晉國號稱“六卿”的六家大夫已經強大起來,晉定公也和周天子一樣成了空牌位。因為這個會是蔡國要求召開的,晉國的大夫茍寅便趁機向蔡昭侯敲竹杠,索取賄賂。蔡昭侯真生氣,想不到又有一個囊瓦式的家伙。一口回絕了。茍寅便在“六卿”中活動,對當時主持政務的范鞅說:“國家內部存在危機,諸侯也不團結,又遭受了水災,瘧疾也在流行,在這樣的形勢下攻伐楚國,是不會勝利的。不如告辭蔡侯,以免師勞無功。”就這樣,17國諸侯長途奔來,沒有形成什么決議便散會了。
在這次會議上,令晉國和蔡國有氣的就是沈國。沈國為子爵,國君稱沈子。國都原來位于今河南平輿的北境,后來,因蔡國威脅,先遷河南沈丘,再遷安徽臨泉。沈國一貫親近楚國,所以沒有參加召陵會議。因此,晉國便提出要蔡國滅掉他。于是,蔡國便令公孫姓為大將,率師伐沈。沈國是個小國,這年夏天,便被蔡國滅掉了,國君也被俘殺掉。蔡國滅沈,楚國也動了氣,便出兵圍蔡。晉國雖然指使蔡國滅沈,但對楚國攻蔡卻不救援。敵軍壓境,怎么辦?蔡昭侯只得把另外一個兒子送到吳國當人質,請求救援。碰巧,這時唐國也請求吳國伐楚。吳國準備攻伐楚國,伍子胥和孫武便對吳王闔廬說:“楚國政治腐敗,官吏貪贓枉法,百姓困窮瘠瘦。現在蔡、唐兩國請求伐楚,這是千載難遇的好機會。”于是決定:大軍自州來(在今安徽鳳臺境)出發,沿淮水(河)西上,出三關(大隧、冥厄、直轅,在今河南信陽、羅山一帶大別山間)渡漢水,直搗楚國郢都。
在十一月的隆冬季節,吳王闔廬在伍子胥、孫武的協助下,指揮吳軍由淮河乘船西上。圍攻蔡國的楚軍聽說吳軍襲楚,解圍撤退。蔡軍立即南下,與吳軍會師,唐國的軍隊也接著趕到。聯軍遂南出三關,越過大別山區,大敗楚師于柏舉(今湖北麻城境)。聯軍乘勝追擊,五戰五勝,攻破楚國的都城郢。楚昭王和他的妹妹季羋,在苦戰下逃出郢都,后面聯軍尾追,情況十分危急。聯軍看著就要追上楚昭王,忽然一群大象沖來,每只象的尾巴上均有火把,熊熊燃燒。聯軍經不住沖擊,方才后退。原來楚國軍中有支騎象的部隊。楚軍見形勢危急,便在象的尾巴上綁上火把燃燒,象的尾部驟然疼痛,即向前狂奔,沖入聯軍。這樣,楚昭王才算脫險。
聯軍攻下郢都,便將財物搶掠一空,上至楚王的夫人,下至大夫的妻妾,普遍遭受*淫。伍子胥為了報父兄被殺之仇,還把楚平王的尸體扒出,用鞭抽打。楚國受到這樣的損失和恥辱,全是政治腐敗無限度的欺壓屬國造成的。
東遷州來
蔡國聯吳伐楚,不但使楚國國家殘破,元氣大傷,并且遭受難言的奇恥大辱。囊瓦后的令尹子西提起此事,曾經面對百姓痛哭,表示一定報復蔡國。但是,一直等了10年,楚國未敢輕動。一是楚國新破,元氣未復;二是蔡國是個大國,并且周圍有頓(今河南項城)、胡(今河南郾城)互相支援及吳國作為后盾。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楚國的國力恢復了。于是,聯合陳國伐頓。公元前495年(周敬王二十五年),復攻胡,蔡國救援無效,頓、胡為楚所滅。頓、胡滅亡,蔡國孤立了。公元前494年(周敬王二十六年),吳國正在全力進攻越國,無力援蔡,給楚國進攻蔡國一個好機會。于是,楚國遂約合隨、陳、許三國向蔡國進攻。經過幾場激烈戰斗,蔡國的城池、疆土大部分落入楚軍手中,最后,國都蔡城被四國聯軍包圍。蔡軍一面堅守國都,一面派人到吳國求援。可是,吳國正在夫椒(一說在今浙江紹興北,一說為太湖中的椒山,即西洞庭山)與越國大戰,無力援助。這樣,使蔡國陷入了窘境。楚國的令尹子西見蔡國都城屢攻不下,便命令在蔡都周圍筑壘,決定長期圍攻。蔡昭侯看到四國聯軍在城周圍建筑軍壘,便令將士沖出城外攻打。聯軍一面筑城,一面作戰,到了第9天終于全部筑成了。軍壘筑成,不但便于對蔡國都城長期圍困,而且可以阻擊外來援軍。蔡昭侯和大夫們看到城外軍壘星羅棋布,個個苦眉愁臉。城里的軍民,也人心惶惶,頓時渙散。又過些日子,城中糧柴漸缺,蔡昭侯與大臣們決定向楚國表示降服:城中的居民分成男女兩隊出城,到楚國軍營請降。楚國見蔡國已經降服,同意罷兵。但指定蔡國必須離開本土,在江水(即長江)之北,汝水之南選擇地方建國。
楚、隨、陳、許四國的軍隊撤退了,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蔡昭侯的意見是:楚國是自己的敵國,如果按照他的意見遷國江、汝之間。還不如遷到吳國的附近去。吳國是友邦,總會對自己和善些。公子駟、公孫姓幾個大將反對遷國,主張抗楚到底。這個意見得到一部分百姓的擁護。因為每人都有田宅、有財物,若是一遷走,這些田產、物資咋辦呢?到了這個時候,有些人就埋怨起蔡昭侯來:當初何必因為一件皮襖、一個玉佩得罪楚國,若不聯吳伐楚,不是就沒有遷國的事情嗎?大夫中和百姓中意見紛紛,遷國的事情一直向后拖延。
蔡昭侯曾經派人去到吳國,要求軍事支援,抵抗楚國。這時,吳王夫差已經征服越國,正在準備北上爭霸中原,無意西顧。便對蔡國使臣說:“蔡國距離吳國遠,不便援助。請告訴蔡侯,可向吳國附近遷移。”楚國見蔡國遲遲沒有遷都,也一再派遣使臣責問、催促。蔡昭侯一面令一部分人遷到長江北、汝水南裝作選擇地點建國,應付楚國;另一方面卻暗暗地與吳國聯系:策劃向吳國遷徙。他不但背著楚國,同時還背著很多大夫。因為在大夫中反對遷國的力量已經使他無法駕馭了。
公元前493年(周敬王二十七年)的冬天,大雪紛紛,彌漫了黃淮平原。蔡國故城在大雪的覆蓋下,極為安靜。一天,人們聽說吳國的使臣泄庸前來訪問,料想一定是來協商兩國事務的。第二天,卻發現到處都是荷戈挺予的吳國軍隊,人們大為驚疑。下午,人們聽說大夫公子駟被蔡昭侯殺死了,吳國已通知蔡昭侯讓蔡國遷到州來。人們十分震恐,一時不知所措。
原來泄庸訪問蔡國是個假象,協助蔡昭侯向吳國遷都才是真情。蔡昭侯認為不遷吳,即遷楚。所以決定向吳國遷徙。但是,他又怕大夫們和一些百姓反對。于是,便要求吳國以訪問為名,帶兵潛入蔡國,協助自己遷國。泄庸暗帶吳國軍隊,于當天夜晚冒雪進入蔡國都城,對蔡國都城全面控制。第二天上午,公子駟指責蔡昭侯不該隱瞞大夫讓吳軍潛入國都,并且重申不能遷國的主張。這時,蔡昭侯已經有吳軍作為后盾。認為公子駟如此倔強,恐怕其他大夫效尤,便以反對國君為名把公子駟殺了,并且當即宣布:“遷都州來。”
州來位于吳國西境,即今安徽省鳳臺縣的下蔡鎮。這里西面為硤石山。硤石山聳峙淮水兩岸,山頂建有軍壘,為州來天然屏障。春秋后期,吳國在這里建立軍事基地,聯合蔡、唐兩國伐楚,就是從這里出師的。但是,這里距離蔡國500余里,在蔡國人們的心目中是多么遙遠啊!蔡國,祖先在這里已經居住550多年了,墳墓都在這里,怎能舍得離開呢?
蔡昭侯遷國州來,也是出于無奈。他想到祖先創業艱難,現在一旦拋于己手,遷國異邦,真是心痛如裂。他令子孫和宗族的人們都穿上孝服,端上祭品,由自己帶領前去祖先塋墓告別。他們想到祖先墳墓將來落人異國人的手中,不禁放聲大哭。其他要遷的大夫和庶民也都到祖先墳塋告別。悲哀的哭聲遍及全國。
在飛雪茫茫、朔風刺骨的日子里,人們扶老攜幼,負荷著財物走上征途……
下蔡與高蔡
蔡昭侯遷都的州來,即后來的下蔡。東周時期以西為上,東為下,故稱前期的蔡國都城為上蔡,稱州來為下蔡。
蔡昭侯把蔡國遷到州來,自己可沒過上一天好日子。他殺了公子駟,公子駟的同黨雖然一時恐懼沒敢吭聲,但是,中間的矛盾卻更加激化了。他們說蔡昭侯武斷、殘忍、昏庸。與公子駟同黨的公孫姓,因為他在滅亡、伐楚中立下戰功,蔡昭侯一直對他重視。可是,公孫姓卻居功自驕,不顧大局。對從國家遷徙引起的糾紛,他不是從中調解,而是在多方策劃,擴大矛盾。遷到州來的第二年(公元前492年,周敬王二十八年),有些大夫鬧得不成樣子,蔡昭侯便把其中的公孫臘送到吳國去管理。公孫姓等人仍不肯罷休,活動得更加激烈了。
公元前491年(周敬王二十九年),蔡昭侯決定去吳國朝拜吳王夫差,感謝吳國對蔡國的幫助。公孫姓等人得到這個消息,便在大夫和百姓中散布說:“這次蔡侯入吳,是為了蔡國再次遷徙。”又把遷徙的位置說得異常遙遠,希望在大夫和百姓中引起騷動和不安,伺機襲擊蔡昭侯。
蔡昭侯去吳國的這天,全副武裝,車馬也裝飾得很闊氣。大夫們全到城外送行,蔡昭侯登上車向送行的大夫們拱手告別。就在這時,忽然,一箭飛來,射中蔡昭侯胸膛,蔡昭侯一頭栽下車來。接著,一陣吶喊,公孫姓等擁了上來。蔡昭侯的侍衛人員及時把蔡昭侯抱起擁著向道旁的一戶百姓家躲藏。
街道上,曠野上,一片混戰。
原來公孫姓和一些大夫早已計劃好了,要在蔡昭侯赴吳這天,襲殺蔡昭侯。由于蔡昭侯沿途戒備森嚴,所以便令公孫翩在蔡昭侯登車后射殺他。并且埋伏家兵以備拼殺。蔡昭侯的大將文之鍇,聽說蔡昭侯被公孫姓等追到一戶百姓家,急忙帶兵趕來。這時,公孫姓等人已經闖入院內,令公孫翩在門口把守。公孫翩的箭法百發百中,他彎弓搭箭,誰也不敢前進。文之鍇說:“我們把人列成橫排,如墻前進,營救國君還能怕死嗎?”于是,自己奮勇當先。其他的士兵看到文之鍇英勇,也成橫排一擁而上。公孫翩一箭射中文之鍇的肘部。文之鍇毫不退縮,拔箭還射,遂殺公孫翩。文之鍇率領士兵直到院中,蔡昭侯已死,公孫姓及其同黨公孫辰、公孫霍,還正在和蔡昭侯的侍衛人員拼搏。公孫辰看到文之鍇帶兵趕來,越墻逃走,去到吳國。公孫姓、公孫霍雖然善戰,但寡不敵眾,全被殺死。
蔡昭侯的兒子名朔,即位,是為蔡成侯。蔡成侯為了把公孫姓同黨的勢力全部肅清,在全國進行一場大屠殺,直到這年十二月,蔡國才算安定下來。
國家遷徙,又經過內部屠殺,蔡國一下跌為力量薄弱的小國了。在這種形勢下,蔡國的后代君主,本應奮發圖強,使國家重新振興起來。但是,他們卻把“圖強”二字忘在腦后,使蔡國的政治越來越糟。蔡成侯死后,兒子產為國君,是為蔡聲侯。蔡聲侯的兒子為蔡元侯,蔡元侯的兒子為蔡齊侯。到了蔡元侯時候,蔡國已如病入膏盲的病人,達到難以治療的程度了。
蔡國有位大夫,人稱威公。他忠于蔡國,為人端方。看到蔡國這個攤子,蔡元侯又享樂腐化,不理國政,一再向蔡元侯諫諍。蔡元侯不但不接受,反說他年老昏聵,多找麻煩。威公看到蔡國快要滅亡,又無法挽回,就在家中閉門痛哭,夜以繼日,連續三天。眼淚流盡了,滴下斑斑鮮血。一家鄰居聽到威公這樣痛哭,覺得奇怪,隔著墻向他問道:“你這樣痛哭,必有原因,到底是為了什么?”威公擦擦眼淚道:“我們的國家快要滅亡了,怎能不傷心痛哭呢?”這位鄰居既意外,又驚奇,道:“國家不是還安定嗎,怎能說快要滅亡呢?”威公道:“我聽說過,一個將死的病人,就是良醫也無法治療;一個將亡的國家,為他出謀劃策也沒用處,現在我們的國家就像一個將死的病人。我多次向國君諫諍,國君毫不采納,反說我昏聵多事。這樣下去,國家還會長久存在嗎?”這家鄰居不覺悚然,心想:國破必然導致家亡,就勸威公共同逃到他國去。威公說:“身為蔡國人,死為蔡國鬼。我怎能逃向其他國家呢?”這家鄰居見威公不走,便把田產全部賣掉,遷到楚國去了。
蔡齊侯四年(公元前447年,周貞定王二十三年),楚國的楚惠王下令攻蔡,領兵的大將就是威公的那位隔壁鄰居。原來他在楚國已經當上司馬的官職了。楚國軍隊攻破蔡國都城州來,俘虜大批人口和財物。這位鄰居想到往日威公對他的談話和對他的啟示,到處尋找威公。最后在俘虜中發現了。他為威公解開繩索,向楚王介紹威公的品德和才能。楚王很喜歡,立即給威公官職做。威公不愿在楚國做官,就到達山中當百姓,保持名節。
楚國有滅國不滅祀的規矩,即把一個國家滅掉了,卻讓他在另外一個地方再建一個小國家,保存對祖先的祭祀。楚國滅掉蔡國后,便讓他在今天湖南的常德市一帶重新建國。因為這個地方全是山區,歷史上稱“高蔡”。
這個小國家又存在了80多年。前幾代的國君,還謹慎守國,最后出了個蔡圣侯,是個敗家子。他終日游山玩水,登巫山(重慶巫山),逛高陂(地名,未詳在何處)。飲茹溪(巫山)的水,食湘江的魚。公開抱著少女、愛妾玩樂。一次,他派兩個使臣朝拜楚宣王,一人名師強,一人名王堅。楚宣王覺得這兩個人的名字很好,心想一定相貌堂堂,深通禮節,急忙令人引來相見。誰知卻是兩個又矮、又丑、聲音難聽的粗鄙家伙。楚宣王立即意識到這是故意在對楚國進行戲弄,大怒,便令大將子發帶兵伐蔡。結果,蔡圣侯被用繩索拴住脖子牽到楚國的都城郢,這個保存蔡國祭祀的小國家也被廢除了。
作者簡介:
尚景熙,男,漢族,上蔡縣蘆崗鄉人。1924年生,1946畢業于百泉師范學校,1949年參加工作。歷任中學教員、文化館文物專干、文博副研究員,縣政協委員會一屆委員,二、三、四、五、六屆常委。著有《河南地名漫錄》、《豫捻大帥陳大喜》、《秦丞相李斯》、《角山風云》等書。
尚瑋:女,漢族,1964年生,上蔡縣蔡都鎮人,大學文化,中國共產黨員。現任縣文物管理所副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河南博物館和地名學會會員、中國歷史文獻學會會員。在國家、省、地報刊發表諸多文章,自巳或和別人共同出版了《角山風云》、《蔡國風物》等著作。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市情)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